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840|评论: 9

[转帖] “狗不理”1个包子卖35元,终于变成“人不理”,惨沦为速冻食品

[复制链接]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2-5-4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津食品有“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它们可谓是有名沽上,享誉全国。

        其中“狗不理”包子的知名度最高,但凡去天津旅游的人,无不执念于亲口品尝一下当地地道的“狗不理”包子。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2-5-4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国民眼里,“狗不理”包子不仅是天津的名小吃,更是传统食品里的“老牌角色”。

  然而,随着“狗不理”包子风头大盛的那几年过去之后,有关于它的各种负面评论也突然多了起来。

  在新三板上市五年不到,狗不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宣布了退市。连在北京王府井的门面店也关闭了。

  可以说,“狗不理”包子正在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危机。

  面对“狗不理”的“销声匿迹”,关于传统老字号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下去,成了新的社会焦点。

  可并不是所有的老字号都在走下坡路,他们的经营理念都是“狗不理”或缺的,需要去学习的。

  商海浮沉,有的传统食品老字号可以乘风破浪,有的却只能折戟沉沙。

  “乘风破浪”的国民老字号

  同样是包子店,如今“庆丰包子铺”的口碑和名头在老百姓的口中更加知名。


  庆丰包子铺

  “庆丰包子铺”成立于1948年,比起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狗不理”,它还稍显“稚嫩”了些。

  一开始,论国民度和知名度,“庆丰包子铺”都远远比不上“狗不理”。

  它起初只是一家普通的小饭馆,只因包子的口味地道,才渐渐开始发家。在1956年后,“庆丰包子铺”才开始专一经营包子。

  可庆丰硬是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杀出了一条血路。

  2000年以后,“庆丰包子铺”就已经转变经营模式。

  通过走中式快餐连锁加盟发展之路,在短短的5年时间由3家门店迅速扩张到150家,其中直营店23家,加盟店127家。

  随后通过加盟的方式,庆丰包子店在全国实现“遍地开花”,大大地提高的知名度。成为了规模最大的包子快餐连锁企业。

  有了名气,庆丰包子铺又开始严格把控品质。



  庆丰包子

  2008年底,“庆丰包子铺”总部斥资500余万元在顺义区投资建设了“北京庆丰食品科技研发中心”一期工程。

  并对所有连锁店的食材进行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储存,统一配送。

  通过管理统一化措施,确保每家分店都能保质保量的生产包子。

  包子的味道和品质有了保证,便能确保原本的客源不至于流失,还能吸引源源不断的新客户。

  到了2013年,“二两猪肉大葱包子、一碗炒肝、一份芥菜”的21元“主席套餐”,更是火遍大江南北。

  ”庆丰包子铺”再次在大众眼前脱颖而出,在“名人效应”的带动下,无数吃客跟风吃起了主席都赞不绝口的套餐。

  值得夸赞的是,庆丰包子铺并没有因此“飘”起来。反而越发稳扎稳打,严格把控品质和服务。



  庆丰包子“主席套餐”

  “好好做包子,做好包子”,是庆丰包子铺最核心的经营理念。

  真正的将消费者放在第一位,它才能成功和大众消费者“打成一片”。

  除此之外,为了紧跟社会的发展,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庆丰包子铺还不断丰富产品的种类,单单是流食品种就有10余种。

  更难得的是,庆丰包子十年如一日地维持原价,轻易不涨价。

  贴心照顾大众的消费水平,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回忆!

  如果说,庆丰包子铺更多的是在坚持品质和初心,在岁月中“沉淀”。那松鹤楼就是在不断吸引新鲜“血液”,贯彻“亲民又年轻”。

  松鹤楼成立于1737年,是老牌苏帮菜馆,“资历”比“狗不理”还要老上几辈。

  可就是这样的“老前辈”,也比“狗不理”更懂得顺应时代的“步伐”。



  松鹤楼

  为了吸引年轻客源,松鹤楼专门针对年轻人打造了一套全新的“松鹤楼小馆”。

  装修风格从传统风变成了简约风,清新明朗的小资情调风格一下子就“击中”了无数年轻消费者的心。

  菜品则延续了松鹤楼的正宗苏帮菜,价格却更优惠实在。

  可以说是朋友小聚,家宴聚会,旅游打卡的首选餐馆。

  所以,老字号与时代的接轨之路虽然艰难,却也不是完全无以为继。

  至少类似“庆丰包子铺”和松鹤楼这样不断焕发生机的老字号,从来都不稀缺。

  只是如大浪淘沙一般,存活下来的都是真正通过时代和人民考验的“强者”。

  老字号“贵于老,亦“累”于老。在享受品牌所带来的文化标签和附加价值的同时,也要学会摆脱旧经营模式的“束缚”。

  

  在推陈出新,和新时代“拥抱接轨”方面,“狗不理”做得远远不够。

  “折戟沉沙”的国民老字号

  有做的好的,自然也有做的不好的。

  “狗不理”并非国内第一家跌落“神坛”的传统食品,更不是唯一一家。其实国内大多老字号,总是绕不开时代发展的“痛点”。

  在饮食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有一些老品牌“乘风破浪”,脱颖而出。自然也有不少老品牌食品在走下坡路,其中就有被誉为“烤鸭之王”的全聚德。

  全聚德是1864年“诞生”的百年老字号餐饮品牌,当年全聚德烤鸭最辉煌的时候,连国宴菜单都有它的名字。

  然而自2012年开始,全聚德的口碑和业绩就开始逐步下滑。



  全聚德烤鸭

  一只菜市场上花二三十块钱就能买到的烤鸭,到了全聚德直接被“炒”到了两三百块。

  更坑人的是,除了鸭子的价钱,消费者还要另付10%的服务费。

  面对这样的高价,许多大众消费者不由得望而却步。

  价格不亲民也就罢了,毕竟作为老牌烤鸭,全世界都有名的菜品,贵上一些倒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

  可价格不亲民的背后,也开始伴随着口碑上屡次遭遇差评。

  烤鸭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全聚德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倒退。即便国人对它有再深的“品牌滤镜”,也要被消磨殆尽了。

  失去了消费者的支持,全聚德只能一步步被同行排挤下去,自2012年后再没有突破过最高业绩。



  全聚德烤鸭

  而2021年疫情暴发之后,本就处于经营“寒冬”的全聚德再次受创,一年关闭12家门店。

  从前听人说起“全聚德烤鸭”,只知道外观丰盈饱满,颜色鲜艳,色呈枣红。吃起来皮脆肉嫩,鲜美酥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单是听描述,就已经令人垂涎三尺。

  只可惜,这样有着“京师美馔,莫妙于鸭,而炙者成佳”美誉的中华第一吃,也沦为了时代的“眼泪”,可能逐渐只能成为几代人追忆的过往了。

  不亲民的“狗不理”

  有了正例和反例做对比,“狗不理”会遭遇危机,一点也不奇怪。

  总的来看,“狗不理”的衰落原因和全聚德大同小异。同样的价贵不亲民,同样的“骄矜傲慢”。

  首先,就是“狗不理”的价格。有太多人吐槽过狗不理包子的“贵”。


  “狗不理”包子的管理人张彦森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老字号虽然来自民间,但并不是一定要定价低廉。老字号管理者要转变思想,摆脱便宜定价的桎梏。”

  所以“狗不理”虽然打着国民老字号的旗号,价格却一点也不亲民。

  可就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狗不理”包子还曾是天津平民美食的代表。

  据《今晚报》上史料回忆,六七十年代,一斤“狗不理”包子卖九毛钱,三鲜包子卖1.2元,一斤都是40个。

  如今,就连很多土生土长的天津人都忍不住抱怨地说:“现在的狗不理,再也不是以前人人都能吃得起的包子了。”

  可即便如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在外,大多来天津旅游的外地人还是会光顾一下慕名已久的“狗不理”包子铺。

  最后的结局,无不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网友给包子差评

  是的,十年前的“狗不理”包子就已经单价高达12元了。要知道同年的猪肉,也才十几块钱一斤。

  一个包子几乎能抵得上一斤猪肉了,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这个价格绝对算不上“亲民”。

  2020年3月份,曾有一位网友专门去了一趟天津,想要品尝一下天津著名小吃“狗不理包子”。

  在大致扫了一下它的菜单后。他发现,最便宜的是猪肉包,一个是12元。最贵的是吉品三鲜包,一个是35元。

  这位网友一个人在店里要了五个包子,4个菜,一共花费300多元。

  几乎是其他包子铺的近10倍之多,堪称包子界的爱马仕啊,店里其他饮品、小菜也是价格高昂,全靠老字号在硬撑。

  所以,除非是家里真有钱,或者是只想尝个鲜,否则狗不理包子是万万不适合当早餐吃的。



  网友给包子差评

  如果只是简单的“贵”也就罢了,偏偏“狗不理”的价格和口味不成正比。

  “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作为老字号餐饮店,却名不副实,没落是迟早的事。

  “狗不理”差评事件的影响

  除了价高味差,性价比低,服务态度犀利,也是“狗不理”包子口碑下跌的重要因素。

  2020年,“狗不理”包子差评事件持续霸屏热搜,闹得沸沸扬扬。

  一个微博博主,在网上发布了一则自己在王府井“狗不理”包子铺的探店视频,吐槽的正是北京王府井总店里的“狗不理”包子。

  如果是普通包子难吃的话也就算了,可这位博主就是冲着“狗不理”的名气来的,自然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网友给包子差评

  而对于这位博主的评论,王府井“狗不理”包子铺觉得这位博主是在恶意差评,言论不实,侵犯了餐厅名誉权。

  之后,王府井店发声明称视频侵犯餐厅名誉权,已向北京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报警,要依法追究博主和网络媒体的法律责任。

  随后,相关律师却及时做出回应:这位博主拍摄视频属于消费者的主观体验,不应判定为侵权。

  这下子,原本就不满“狗不理”包子物价的“吃瓜群众”更是群情激愤。

  吐槽的声音一边倒,在舆论的强压之下,王府井“狗不理”包子店悄悄删除了声明,并注销了官方微博账号。

  至此,“狗不理”差评事件彻底告一段落。

  探店博主除了莫名奇妙惹上一桩“官司”以外,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上的损失。反倒是“狗不理”包子的名声再次“受创”。



  网络图片

  盲目多元化消耗大众好感

  众所周知,“狗不理”从创立之初,就是靠餐饮起家的。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也始终坚守着老本行。

  但是近十几年来,“狗不理”开始转向资本市场,并在转型的过程中频繁跨界。

  除了大众所熟知的实体包子店,狗不理还经营有排档式酒店、速冻食品生产、商品零售、物流贸易、烹饪学校……

  可以说,“狗不理”已经沦为集各产业为一体的大型集团。

  “狗不理”靠着一块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到处进行商业“嫁接”。打着老字号的情怀,四处变现。



  在迅速牟利的同时,它消耗的也是自己品牌几辈子积累下来的信誉。

  而“狗不理”盲目多元化的商业创新和转型,也让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增加。

  旗下产品链越多,风险也就越大。投资的失败,只会进一步加剧“狗不理”的内部损耗。

  时间久了,消费者对“狗不理”的感情变淡了。它自己也吃了经营模式的亏,造成大量内耗。

  冷冻零售失了“本味”

  狗不理集团自2013年开始,便计划着冲刺资本市场。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在2016年,成功在新三板挂牌。

  可企业一旦沾上资本,就很难不被资本“裹挟”。

  说白了,创造经济价值变成了“狗不理”的核心目标。



  网友差评

  “狗不理”包子虽然在国内名号响亮,不过主要的经营范围还是集中在天津。

  但随着“狗不理”价格越来越贵,味道越来越差,天津本地人也开始纷纷不再买账。

  只靠前来游玩的外地游客消费,“狗不理”包子难迎自己的“第二春”。

  所以除了实体店经营以外,狗不理集团被迫开始大规模生产速冻食品。

  很多人不能想象,甚至是不能接受,老字号的传统包子变成了冰箱里的速冻食品。

  曾几何时,消费者垂涎的是蒸笼打开的那一瞬间,热气和香气混合在一起的“狗不理”包子。

  在夹起一个晶莹剔透的狗不理包子,轻轻咬开,饱满的汤汁配合着香软的面皮,唇齿留香。

  可如今,速冻的包子再没有那种新鲜的口感了,甚至还比不上路边一两块钱的包子。



  速冻的狗不理包子

  那份专属于“狗不理”的味蕾幻想和仪式感,都随之破灭了。一同破灭的,还有“狗不理”包子老字号的那份“匠人本味”。

  种种因素结合下来,“狗不理”的衰落不可避免。

  不是消费者抛弃了它,而是它抛弃了消费者,抛弃了手艺人的“初心”。

  失去了经营初衷的“狗不理”只剩下了一个简薄的文化符号,很难再走的长远。

  到今天,人们提起“狗不理”就是嗤之以鼻的嘲讽,网上的骂言更是甚嚣尘上。

  昔日高高在上的国民老字号,最后却只能靠速冻包子维持营业额。

  何其讽刺,何其唏嘘。

  “狗不理”包子的发家史

  看着“狗不理”包子如今萧条潦倒的境遇,就忍不住令人心生感慨。

  明明最开始的时候,“狗不理”包子曾那样受国人追捧,“狗不理”的祖师爷也曾那样认真的想要做好包子。



  资料图

  若是时光能够倒流,我们就能一起见证“狗不理”传奇而朴实的发家史,那背后承载的是几代人的心血。

  清咸丰年间,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的一户普通人家,突然传来了一阵清脆的婴儿啼哭声。这户人家姓高,孩子便唤作高贵友,小名“狗子”。

  全家都沉浸在新生儿的喜悦当中,高父是年近四十才得了这个儿子,所以待儿子更是爱若珍宝。

  天津从古至今,都是食客的天堂。对于老天津人来说,学一门地道的手艺比什么都赚钱。

  十五岁的高贵友在家人的安排下,去了到天津侯家后街的刘记蒸食铺当学徒。

  别看高贵友虽然年纪小,可人聪明机灵,又勤奋好学。铺子里的师傅们都十分喜欢他,教起他来一点都不藏私。

  在师傅们的指点之下,高贵友练就了一手包包子的好绝技。他胆大心细,出师后就打算自己单干,开一家自己的包子铺。

  

  可他没有钱,便只能先在街边搭了个小棚开始做起。

  那时的高贵友就清楚,要想将生意做好做大,除了包子味道好以外,还要讲究推陈出新。

  为此,他没少在包子的口感上下功夫。

  买来的鲜猪肉剁成末,只加上适量的水,汤汁换成了排骨汤或是猪肚汤。再倒上特制的调味剂搅拌均匀,最后再加上少许小磨香油提味。

  除了馅料,高贵友还特别讲究包子的外形。

  面皮擀成大小相同,薄厚均匀的圆形,放入适当的馅料之后,用手指细细包出疏密一致的褶子,像极了一朵朵精致的花朵。

  等开火蒸熟之后,香气隔着蒸笼都能飘出好远。引得无数顾客闻着味道找过来。一口咬下去松香柔软,鲜而不腻,好看又好吃。



  网络图片

  顾客们都说,高贵友卖的包子和其他家不一样,是真正的色香味俱全。一来二去,来买包子的老顾客越来越多,高贵友的十分兴隆。

  有时候生意太忙,高贵友一个人连做带卖,还要应声,忙得喘不过气来。

  有顾客喊他,他都没空搭理。食客忍不住打趣:“真是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人啊”。

  传着传着,这包子就有了个“狗不理”的名字。

  渐渐地,高贵友有了点积蓄,就在棚子附近买下了一间小门脸,取名“德聚号包子铺”,可人们却还是习惯地叫它“狗不理包子铺”。

  高贵友见此,干脆直接将自己的包子店改成了“狗不理包子”。这也就是狗不理包子最初的起源了。

  “狗不理”包子在高贵友手中发展壮大,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已经是天津当地的有名小吃了。



  1918年,高贵友病故,店铺也传给了他的子孙们继续经营。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狗不理”包子被收归国有,成了国民企业。

  高贵友怕是没想到,他当年留下来的包子铺居然能“活”到了新中国时期。

  更没想到,它在经历辉煌过后,却要开始以惨淡收场。

  尾声

  从“狗不理”一百多年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中,也侧面反映了一代代消费者的态度。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者的眼光也越高,变得更加理性。

  与此同时,为了配合消费者的步伐,老字号就绝对不能就此止步不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不然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被时代无情的“抛弃”,被消费者渐渐遗忘。

  “狗不理”不仅是天津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曾是中华饮食文化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资料图

  而它之所以能够传承一百多年,靠的不仅仅是那块“金字招牌”的老字号、曾带给人们味蕾上的美味享受。更

  彰显的是数代中国匠人们的信仰、智慧和创造力。

  在一个个包子的背后,流淌的是无数中国人血脉里的勤劳、智慧、诚信和坚守。

  如果把做包子拿来隐喻做人,那我们一定要做堂堂正正,讲良心的人。

  可如今,狗不理成为了连天津人不愿意安利、外地人不愿意尝试的“人不理”。

  作为天津土生土长的名小吃,脱离了群众和当地人的喜爱,又如何能够立足于本土呢,又拿什么走向全世界?

发表于 2022-5-4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吃一下可以,经常吃,来不起
发表于 2022-5-4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狗不理变成了人不理了。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2-5-4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2-5-4 16:2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真的,真的不好吃。包括成都目前我也几家网红包子店也不行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2-5-4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字号?呵呵!中医和武术等着吧,快到它们了,一切交给时间吧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2-5-5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处来去处去 发表于 2022-5-4 14:58
狗不理变成了人不理了。

发表于 2022-5-5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及小笼包和生煎馒头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2-5-5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