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战作为信息战一种作战模式,与军事战紧密配合。
舆论战,就是向公众发送大量真假信息,宣传自已,打击抹黑敌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它是达成国家战略目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
美国舆论战特点: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的宣传战。
一,美国抹黑南联盟搞种族屠杀。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实施空袭,美国一边开战,一边编造谣言,为战争提供舆论支持。
各种关于阿族人遭“种族清洗”的数字满天飞,诸如,“50万科索沃阿族人失踪”,“在上百次的科索沃屠杀中有万人被害”,这1万名科索沃人“是被塞族人杀害的”等。
一时间在美欧和各国媒体上各种关于阿族人遭到南联盟“种族清洗”的数字满天飞。
诸如,50万科索沃阿族人失踪,在上百次的科索沃大屠杀中有上万人被害,1万名科索沃人是被塞族人杀害的。等等,瞬间挑起不明真相的人们的愤怒,文明社会怎么还能搞种族屠杀?
这些谣言,都是美国移花接木、甚至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来的。
联合国赴科索沃实地查证。没过多久,一个专家小组就搞清楚事实真相,专家发表谈话,驳斥南联盟在科索沃种族灭绝的说法。
一位医生推论,因科索沃军事冲突,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为2500人。
前南问题国际法庭对科索沃等地进行实地勘察,找到2108具尸体,完全撤消之前“关于种族灭绝问题”的报告。
后来的欧安组织的报告和美国现场记者的报道证实,科索沃冲突本来规模不大,在北约空袭南联盟之后,才导致科索沃暴力冲突升级,以及大量人员的伤亡。
虽事后经核实,媒体报道与事实差距很大,但美国抹黑南联盟的舆论宣传,已起到煽动不明真相的人起来反对南联盟、使米洛舍维奇政权陷入政治孤立的目的。
难民问题和军事冲突、人员伤亡,被美国无限夸大,西方社会从反对北约进攻南联盟,转向支持派遣地面部队。
就连一贯反战的美国左派力量,也被美国的虚假宣传忽悠,转而支持武力惩罚米洛舍维奇。《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民意调查为例,赞成北约动武的美国人每周增加3-5个百分点。
二,美国对南联盟的舆论战。
1999年3月26日,《泰晤士报》登载联合国驻波黑维和部队前司令官迈克尔-罗斯将军的评论,称:“战斗力由三个要素组成:武器、军事理论和作战的道德基础。”、“最终能够决定胜负的是道德因素。”、“最重要是要得到参战北约国家人民的支持。这些人民对发动攻击塞方的法律和道德理由的认可程度将决定北约最终能否达到目的。”即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媒体强调甚至夸大对象国的违反公理和人道,以削弱对象国统治指挥权威和军心士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20世纪语言学大师诺姆·乔姆斯基(NoamChomsky)在《制造共识》一书中指出,“美国的媒体是要炮制一个意识形态的共识”,“是赤裸裸的媒体控制或政治宣传”。报道南联盟的所谓“种族清洗”时,美国媒体通过大量煽情的文字、照片和电视画面,有名有姓的被采访难民,给人“绝对真实感。这就是乔姆斯基的“有价值受害人”如因为轰炸造成的大规模阿族难民潮和难民营中的阿族人和“无价值受害人”如南联盟及其民众。
科索沃战争前,美国务院曾经向新闻界透露过一张卫星照片,显示在科索沃的拉察克村“埋葬着7000名科索沃阿族死者的群体坟场”,美国媒体借机渲染南联盟实行“种族清洗”。
事后美国CBS著名节目主持人华莱士等数十名美国记者前往当地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证明这是一条与事实根本不符的假消息,但没有一家媒体出来批评政府制造假新闻的行为。
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各大电视台和网络媒体曾播发南联盟米格-23战机被击落的图片和录像,为达到鼓舞国民士气,打击南联盟的目的。后来据俄罗斯新闻机构核实,这些镜头不过是高技术合成的假新闻。
美国主流媒体集中炒作南联盟进行“种族清洗”,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把米洛舍维奇卷入公众痛恨和声讨的旋涡中。
媒体不报道北约轰炸对南斯拉夫城市的毁坏,也不报道南斯拉夫老百姓的流离失所,只报道北约在美国人保护下的阿族难民,配上会说英文的阿族人对塞族人的“控诉”。
网络信息平台制造虚假宣传舆论,肆意夸大南联盟的“种族清洗”还不断播发“人权高于主权”要用武力“制止人道主义灾难”等所谓北约出兵的理由。
使用“种族清洗”、“种族灭绝”、“大屠杀”等词汇,并反复出现在各大媒体。CNN电视24小时报道科索沃。电视每天都是阿族难民营镜头,难民每天都在控诉米洛舍维奇怎样清洗、屠杀,先入为主、铺垫充分的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宣传,误导不少受众。
美国传媒为配合北约取得军事胜利,搞战争宣传和获取公众同情和支持的公关宣传。
每天翻开美国几十家大报或上千种地方小报,第一版肯定会刊登令人同情的科索沃难民的大幅照片,电视和收音机更是不知疲倦地用难民和人权的故事煽情,看不见任何南斯拉夫人民在北约狂轰滥炸中遭受苦难的画面。报道完全无视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家的抗议,反复强调国际社会一直支持和声援北约的军事攻击,一直要求消灭米洛舍维奇和塞族军队。
这不完全是新闻的巧合,而是一种新闻的共谋,是一场一切为赢得战争胜利而不择手段的宣传攻势。
三,抹黑对方首脑。
科索沃战争前几年,美国媒体曾把“科索沃解放军”定性为恐怖组织;后为打击南联盟,美国媒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将米洛舍难奇称为“罪犯”、“纳粹”、“恶霸”、“屠夫”等,描述他有“一张娃娃脸”却有“一颗冷酷的心”,称其是一名“独裁者”,而事实上米氏也是南联盟经过多轮民选产生的总统,并误导受众以为科索沃危机只是米氏玩弄权术、一意孤行的结果(现在也说对乌开战是普京独裁,一个人的决定,而事实是议会投票通过的)实是南联盟议会投票决定的国家行为。
四,炮制假消息。
CNN以“特别报道”形式播出其战地记者Christiane Amanpour做的一个有关塞族对阿族“种族屠杀”的专题报道。
节目十几分钟,将一些声称拍摄于屠杀现场的影像拼凑在一起,采访包括塞方在内的众多人士,最后得出米洛舍维奇是战争罪犯的结论。
但报道中只报道塞族“屠杀”阿族,没有阿族“屠杀”塞族,声称拍摄于“屠杀现场的影像”却没说清影像拍摄日期是在3月24日北约发动侵略南联盟之后,并有说法认为“北约对南联盟发动攻击,恶化科索沃和谈环境,造成塞阿两族相互屠杀升级的直接原因,南联盟已经向海牙国际法庭起诉北约犯有战争罪”。
综合美国在舆论战中的特点和策略,可以认为:
1、美国把军事战与舆论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精心部署军事战的同时,制订舆论战战略;
2、美国媒体在战时充当美国战略意图和军事行动的舆论工具,并非所谓“独立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