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发我”背后:
人的共情与机器人式应答
事实证明,这句回复并不是空话。那个“小编”不是“临时工”,而是深圳卫健委宣教处处长王岭。她在8日上午看到网友评论后,马上进行了回复。接下来是和医院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对接,一个多小时后,孕妇拿到核酸结果,顺利入院。
作为官方账号,深圳卫健委公众号有1400万粉丝,是全国同类政府官方微信的佼佼者。实际上,在“电话发我”走红之前,这个账号就已经很火了,曾经出过很多爆款,还因为某一篇推文有“低俗嫌疑”而被网友举报过。
作为这个账号的“主管”,王岭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这也被有些朋友称为“双杀”,回复网友评论算一次,接受采访又一次,双管齐下让深圳市在疫情防控中的形象“大大提升”。有网友点评,这是“政府危机公关”的典型案例,“甩某些地方50年”。
“危机公关”听起来不太像是真诚的赞美,似乎从回复求助到后面对接医院、接受采访,都透出某种有心机的“安排”与“营销”。但如果对这个账号熟悉的话,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不管是“霸气回应”,还是后面的真正服务,都是符合逻辑的。
一个真正优秀的微信公号,必须做到和读者的真正联结。深圳卫健委公号,不仅推文生动活泼,和网友的互动也非常及时。实际上,它的“活跃”让人怀疑这是外包给第三方新媒体团队,或者有人想用这个账号做生意(1400万粉丝的大号,确实有经营价值)。
这样的“官方账号”和很多地方死气沉沉的以发布通稿和进行“标准回应”的政府账号相比,最不同的其实是语言风格。“语言甚于血液”,也是思维的基础,日常就是平实、生动、贴近市民生活的语言,做出“电话发我”这样的回应也就再正常不过。
这里最重要的字眼是“我”,一个“官员”使用这个词和读者直接互动,是比较罕见的。这不仅有感同身受的着急,也有把事情承担在自己肩上的意思。
更常见的回答,可能是“您好,我们已经注意到您反映的问题,将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这几乎是政府机构官方媒体的通用格式。这样的回应永远不会犯错,却有点像机器人在说话,缺乏温情,也很难获得信赖。
响应机制:
但愿人性化的沟通成为常态
深圳卫健委这次走红,仍然有一个让人意外的地方:按理说,不管是这样“充满人性关怀的回复”(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都称为“霸气”),还是后面联系医院对接,不都是这个机构该做的吗?一个处于困境中的孕妇去医院,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响应,本就是理所应当的。
值得深思的,或许不是深圳卫健委有多么高明,而是它为什么能够走红?一个“本该如此”的事,变成全网热议和羡慕的现象,本身就说明,很多地方的政府机构,在与“群众”沟通的时候,是不那么充满人性关怀的。
首先是机构本身的问题。绝大部分机构,多有回复市民疑问的渠道和响应机制,某些城市也都有12345这样的市长热线。但是,人们在反映问题的时候,普遍的感受是两点:很有礼貌有耐心;解决问题?很难。往往都是“踢皮球”和“我们正在向有关机构反映”。
这样的接线员,工作其实可以用AI来代替,因为所有的回答,都是“标准回答”。
缺乏有个性的语言,缺乏那个铿锵有力的“我”,就意味着没有一个有担当的人坐在那里。人们能做的,只有等运气,或者不断打电话,打各个部门的电话,最后甚至着急到打110报警——那是人们最后的办法。
希望有一天,像深圳卫健委这样的“基本操作”,是人人习惯的常态,而不再成为刷屏的网红。
作者|张丰,专栏作家。曾创公号“中产生活观察”,现有公号“城市的地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