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商丘市睢阳区纪检委工作人员表示,市民反映的不仅仅是“我有100个办法对付他”这句话,还有涉事社区书记向物业公司“要烟要酒要买衣服”等行为,性质比较恶劣,目前已对其停职处理,“后面该依法处理就处理”。
事情清楚了。这位书记原来不仅威胁投诉市民,还有吃拿卡要的腐败行为。从他面对投诉时的有恃无恐来看,类似向物业公司“要烟要酒买衣服”的行为,应该不会仅此一例。
事情看起来有人管了,这挺好。但还有几个问题,也有必要追问一下:
1.市民打了12345投诉书记,为何作为当事人的书记能知道投诉人的身份?是谁将投诉人的身份告知给他的?在制度上,“投诉人保密”环节是否存在缺陷呢?
2.知道自己被投诉后,这位书记非但不害怕,反而很淡定地打电话给投诉人,威胁说“要用100个办法对付他”。可以看出,这是他处理投诉的惯用思维,甚至可能是屡试不爽的处理方式。那么,在此之前,是否也存在类似行为呢?
3.社区书记,如果说是“官”的话,也实在是太小了。但不仅公然吃拿卡要,被投诉后还能镇定自若,对市民采取近乎黑社会式的恐吓,这份“硬气”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在当地,这到底是个别现象,还是长期生态?在这当中,是否存在腐败的利益链?
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实都需要当地相关部门借此一并弄清楚。
近些年,类似的新闻不断挑拨网民的神经。令人奇怪的是,这些被曝光出来的事件,几乎都是先在网络上发酵引发舆论,然后才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继而查出一系列的腐败问题。这几乎成为此类事件的一种固定模式。
这种小事,其实就是“群众身边的腐败”,几乎都发生在民众的眼皮底下,按理说,这样的腐败行为最容易发现,也比较好处理,现实却是屡禁不绝。说起来,这跟基层权力异化、监督缺失的政治生态有莫大关系。对一些人公务人员来说,民众投诉就是“来者不善”。接到投诉,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被提出来的问题,而是想办法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甚至不惜使用恐吓威胁的手段。
此外,公务系统多少存在利益链条,一旦触及“官官相护”的权力网,民众怕被打击报复,或者觉得投诉无用,便开始“沉默是金”。而沉默的后果之一,就是当矛盾最终爆发时,民众的愤怒指向的是政府的公信力。
其实,在这个“有100种方法对付他”的事件中,社区书记不仅闻过则怒,对投诉人言论蛮横,丧失了公务人员的基本素养,也暴露了十足的“法盲”心态。出言恐吓投诉者的做法,不仅违反公务人员的基本行为准则,也很可能已触犯法律的底线。
按理说,如今基层党建及相关活动开了一茬又一茬,基层干部也学了又学,基层治理应该更加规范了,但类似的事情还是层出不穷。其中原因,应该引起各方面重视。说到底,这还是和监督的失序有关。往往问题看似出在基层,但根子其实还是在上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