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99|评论: 0

[散文随笔] 汉阳人张逊菴(坦讓)捐俸禄集资建“丽正书院” 禺草号汉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7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阳人张逊菴(坦讓)捐俸禄集资建“丽正书院”
金华市.jpg
远看浙江省金华市水天一色的美景
今查阅从“湖北省图书馆”和“武汉图书馆”抄录回来的史料中,无意间翻到“浙江金华第一中学”的这样一则记载:“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金华知府张坦让,在倒塌的“滋兰书院”旧址上修建了金华府内最高学府‘丽正书院’......”
据《张氏家谱》记载:张逊菴(坦让)生于湖北汉阳西北偏隅湖区,丰乐里(柏泉乡三甲张氏家族),地处汉阳偏隅的丰乐里,得天独厚人杰地灵,孕育了一批有一批的文人墨客。丰乐里人在浓郁的农耕文化熏陶下,各湾有私塾,读书(声)琅琅响彻整个湖区。张逊菴在家族环境的熏陶下,特别是慈父张鹤湄(伯琮)的教授下,自幼酷爱念书,更爱读宁波诗人宋•汪洙;《神童诗》中的激励诗的诗句,如: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自当强。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src=http___wza.hubei.gov.cn_wlt_bsfw_bmcxfw_tsgxx_201911_W020191121704771687862..jpg
美丽的湖北省图书馆如翻开的善本
可见当年科举制度,确实起到促进社会重学的风气,刮起一股好男儿志在四方,读书改变命运,奔仕途,光宗耀祖的社会风气,从而滋生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偏见思潮。
在慈父鹤眉(伯琮)严格教导下,老六逊菴和其他兄弟们一样,在学习上非常刻苦还努力。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叔伯兄弟,叔叔别麓(仲璜)之子画臣(坦麟)、郎湖(坦熊)同榜中举视为这代人的表率。不甘落后的逊菴几兄弟奋起直追,于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恩科,逊菴和老十圣菴(天谟)、老十二一士(坦谔)同榜中举。从地处偏隅的丰乐里,一门在百余年内,先后四次同榜,一共走出了二十位举人;其中二人/2次、三人/2次,朝野上下为之震动,不光名噪一时,还成为汉阳县人的骄傲,和汉阳人勉励后人奔仕途茶余饭后的佳话。不久逊菴任四川夔州同知,圣菴任江西奉新知县,一士勅授文林郎载邑志,拣选知县。
廿科甲第图.jpg
武汉东西湖区柏泉乡三甲张氏家族廿科甲第图
张逊菴在四川夔州政绩卓著,深受上级和朝廷的赞赏,于戊戌年(1718)拙升为浙江金华知府。金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那里学风浓郁,人文荟萃,还是著名的火腿之乡。物集天华的浙江金华,青山绿水人杰地灵,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金华山记》生动地描述了北山三洞诸景,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逊菴和其爷爷禹木公(张三异),当年从南阳调任绍兴府时一样如鱼得水,在文涛诗海中遨游,乘风破浪吸取营养尽显才华,付梓有一定数量的著作,可惜因战乱兵燹自然灾害等因素,现不见留存。雍正八年(庚戌1730)逊菴补任江西吉安府知府,壬子年(1732)调任山西汾州府知府加一级。诰授中宪大夫,载邑志。雍正癸丑年(1733)卒,葬南乡康庄。
在金华,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五代诗僧和书画家贯休;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南宋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吕祖谦、陈亮;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明朝开国文臣宋濂;明清之际,东渡扶桑传经授艺,被日本尊为篆刻之开祖、东皋心越禅师的清初戏剧家、中国莎士比亚的李渔。
唐玄宗在洛阳建丽正书院 为中国最早书院.jpg
唐玄宗在洛阳建丽正书院 为中国最早书院
上述这些名噪一时的大家,其言行著作,均感染激励新上任的知府张逊菴。他仿效父辈先祖,恪守曾祖张恢浩(士彦)遗训:“汝辈第守祖父母,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尤以活人为念,宜缄默,毋矜侈;宜减刑,毋多事以扰民,惟谦惟和,以宽以恕。”政绩卓著,常受上级和朝廷嘉奖。为弘扬传中华文化,为金华培育更多学子及栋梁之材,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他捐奉银,集资在倒塌的“滋兰书院”旧址上,修建金华府内最高学府“丽正书院”。新建的书院较大,前后共分五进,每进三楹,两边又有旁舍耳房各26间,后堂为七贤祠,主祀朱熹。还供祀一同创道于婺州的张栻、吕祖谦三位理学大师和“ 金华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等7人。
金华一中.jpg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大门景致
张逊菴取“丽正书院”之名,是将“丽泽”、“崇正”两书院的名字合二为一,其用心是想将“丽泽” “崇正”的遗风一脉相传。“丽正书院”传至乾隆、嘉庆年间,金华知府郑远、杨志道、凌广赤、吴廷琛曾相继对“丽正书院”进行了整修、改建。同治五年(1866)、金华知府徐宝治重建了三堂。同治十三年(1874),金华知府赵曾向又建东西斋舍32间,东斋后花厅三楹,并选金华府属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秀士32人住院肄业。国画大师的黄宾虹在14岁(1879)入书院,后肄业。光绪十四年(1888),金华知府继良又建东西斋舍于讲堂前,东曰“明经”、西曰“养正”,各三楹。次年,又重修讲堂,复修七贤祠,于东建屋四楹,额曰“宴桃李轩”,并捐钱600贯存典,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当年扩招学生40人。“丽正书院”,除继承了明代“崇正书院”的大部分学田外,还新置了一些学田。如康熙年间知府张坦让置田28亩,乾隆十一年(1746)知府郑远置田39亩。后经核实,“丽正书院”共有新旧学田280多亩,并特立石碑于书院中,上详田谷之数。乾隆二十三年(1758),金华知府杨志道又拨重修通济桥工程结余银1600两存典,以其子金(利息)作为书院延师课士之费用。清末,汤寿潜任山长,讲求实学,人才蔚起。时戊戌变法未成,革命风云四起,废科举、兴学堂之风盛行。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初二,清廷下谕各地书院改为学堂。光绪二十八年8月(1902年9月),金华知府继良按清廷废书院、兴学堂之谕令,改“丽正书院”为“金华中学堂”,是现金华第一中学的立足之始。
现将“丽正书院”前承后继,有密切相关的八位先贤的生平辑录于下,以示历代对“七贤祠”及先贤的纪念:
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金华一中1.png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水榭长廊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南宋理宗淳佑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金华山探秘南朝名士隐居讲学之地 诞生了金华书院.jpg
金华山探秘南朝名士隐居讲学之地 诞生了金华书院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金华人。祖籍东莱(今属山东),世称东莱先生。宋室南渡,曾祖尚书右丞吕好问,避难南迁。祖父弸中迁居婺州。好问、弸中皆崇尚理学。有深远家学渊源,得中原文献之传。年少时从林之奇学,后又受业于汪应辰、胡宪诸学者。知识赅博,擅长史学。为学主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讲实理,育实才,并求实用”。隆兴元年(1163)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任南外宗学教授。乾道三年(1167)母丧,庐墓武义明招山,与朱熹等讲学于明招寺,士争趋从学。以其独立的学派,与朱熹、张栻齐名,称“东南三贤”。后历任太学博士、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等。曾参与重修《徽宗实录》。乾淳以后,理学派见分歧。朱熹主明理,陆九渊主明心,皆讲究空虚性命之学,无神实际。祖谦兼取其长,会归于一,求以实用为依归。淳熙二年(1175),在信州(今上饶)铅山“鹅湖之会”上,祖谦极力调和朱、陆间之分歧,未能如愿,形成三派鼎立。祖谦与唐仲友、陈亮同为浙东学派中金华一支的主要人物。晚年讲学。会友于金华城内丽泽书堂,自编《丽泽讲义》,主张“惟能出窠臼外,然后有功”。四方学者趋归心服,丽泽堂外,祖谦曾在东阳友成书院主师席,并先后到永康五峰、东阳石洞书院和浦江月泉书室等地讲学。著有《古周易》、《春秋左氏传说》、《东莱傅仪》、《丽泽论说》、《吕氏家塾读书记》、《东莱集》等。朱熹称“伯恭讲论甚好”,“其学合君举(永嘉陈傅良)、同甫(陈亮)二人之学问而一之”。并将其子朱塾送金华就学于祖谦。陆九渊于祭吕祖谦文中亦自悔“粗心浮气”。金华学派自丽泽诸仁儒传至何基、王栢、金履祥、许谦,一度中兴、史称“得金华而益昌”。历元至明,数百年间文献流传,影响深远。
src=http___n.sinaimg.cn_sinacn17_610_w900h510_20180407_a7b7-fytnfyp0148194.jpg.jpg
浙江金华山探秘南朝名士隐居讲学之地 诞生了金华书院
何基(1188~1268),字子恭,金华罗店人。宋绍熙三年(1192),父伯熭任临川丞,朱熹婿黄斡为临川令。父命基拜黄斡为师。黄教基治学“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熟读“四书”,其理自明。何基因此得闻伊洛之渊源,终身实践,未曾违背。后归金华,隐居故里北山盘溪。在溪畔建北山书院,读书讲学,四方学者争相前往请教。朱意门人杨与立一见推服。受郡守赵汝腾、蔡杭、杨栋相继延聘主讲丽泽书院。景定五年(126),被特荐为添差婺州教授兼丽泽书院山长(校长),又授史馆校勘兼崇正殿说书。主张“为学立志贵坚,规模贵大,充践服行,死而后已”。治学笃实,阐明发挥,多创新意,教授学生不遗余力。人称“北山先生”,与王柏、金履祥、许谦并称为“北山四先生”。对金华学派有“中兴”之誉。生平达而不作,编有《易系辞发挥》《大学发挥》《中庸发挥》等,多亡佚,今存《何北山遗集》4卷。
金华一中全貌.png
鸟瞰浙江金华第一中学
王柏(1197~1274),字会之,金华人。少时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父兄皆从朱熹、吕祖谦学。年过三十,始知家学渊源,遂弃俗学,探求真知。与汪开之合著《论语通旨》,有所领悟,更名鲁斋。后从何基学,基教以“立志居敬”,并作《鲁斋箴》自励,奋发钻研。遇有难题,请教于何基,总觉得益匪浅。基亦称:“会之二十年工夫,胜过他人 。”治学坚定笃实,《大学》《中庸》《孟子》《通鉴纲目》等书,标点校著尤为精密。婺州知州赵汝腾、蔡杭、杨栋,台州知州来求学者。栢教学循循善诱,随其所学深浅,引导启发,诲人不倦。著有《读易记》《论语衍义》《孟子通旨》《书疑》《鲁斋集》等著作数十种。
武汉市图书馆.jpg
武汉市图书馆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号次农,兰溪人,少年好学,长大后就学于何基、王柏。凡天文、地理、礼乐、刑法、兵谋等书无不研读,尤精于经史,主张经世致用。宋末,元兵围攻襄樊,履祥上书献策,力主以重兵直取河北,并祥述海运所经远近难易,翔实可据。惜未能被朝廷采用。德祐初年(1275)。朝廷召任迪功郎、史馆编校,坚辞不受。曾应严州太守聘,主讲富春山下钓台书院。先后应邀,讲学于兰溪县西儒源村重乐书院、竹竿山南齐芳书院及永昌镇樟树林之池亭。宋亡,隐居仁山下著书讲学,学者尊称仁山先生。元初,主讲金华丽泽书院,为金华学派之中坚。许谦、柳贯皆出其门。与吕祖谦、何基、王柏齐名。著有《尚书表注》《论语集注考证》《大学章句疏义》《通鉴前编》等。
金华一中2.png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水榭长廊
朱一新(1846~1894),字蓉生,号鼎甫,义乌朱店人。同治七年(1868)就读金华丽正书院,次年肄业杭州“诂经精舍”。九年中举人,任职内阁中书舍人。光绪二年(1876)恩科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升翰林院编修,为《国史》儒林、文苑传搜撰资料。光绪十一年,充湖北乡试副考官,转陕西道监察御史,职司言官,直陈己见,指斥时弊。曾上疏言海军用人不当,弹劾内侍李莲英,被降职为御史候补主事。朱以母疾辞官回乡。光绪十六年,应两广总督张之洞函聘,任当时岭南学术研究中心肇庆端溪书院主讲。他爱生如子,诱掖开导,课读批阅,不遗余力。不久,张之洞又邀朱出任其在广州新创办的广雅书院山长(校长),课诸生以经史、理、文等“有用之学”。其院规为“先读书而后考艺,重实行而屏华士”。主张“学必期有用,功必归诸实践”、“由训诂进求理义,由理义探源性道”、“言治术务求可行,言时务必明大势”。其实行求本的学术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曾协纂《顺天府志?京师坊巷志》10卷,著有《元邪深圳答问》5卷、《拙庵丛稿》15卷等。
金华一中与金华开发区合作创办丽泽书院!.jpg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与金华开发区合作创办丽泽书院
许谦(1269~1337),字益之,号白云山人,浙江省东阳市人。晋许孜后裔。先世屡因游宦而迁籍外地,祖父许应鸾由金华迁东阳。母陶氏,居白云笠泽。谦年幼丧父,母口授《孝经》、《论语》。六岁,出继金华堂叔许觥为嗣。师承金履祥,刻若勤奋,不数年尽得其传。谦不胶古,不流俗,素志恬淡,以道自乐。官府屡为辟荐,均固辞。浙东廉访副使赵宏伟驻节金陵,聚弟子延谦为师。元延?元年(1314),许谦眼患白内障乃归,为门人许孚吉迎到八华山居住,不久开门讲学。亲撰《八华讲义》及《学规》。声誉所及,“远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吴越”。许谦教人,“至诚谆悉,内外殚尽”,深入浅出,因材施教,独不授科举文。及门弟子,见于著录者千余人,各有成就。谦学识渊博,举凡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文学、音韵、医经、术数以及释、老,无不通晓。人称“白云先生”。为人师表40年。
“天在山中”的摩崖题刻。还告诉我们,洞口“白衣洞”三字是清代金华一知府误题,白衣.jpg
天在山中”的摩崖题刻。还告诉我们,洞口“白衣洞”三字是清代金华一知府误题,白衣洞其实另在他处。
汉阳人张逊菴修建的“丽正书院”其后堂设为“七贤祠”,常年供奉这朱熹、张栻、吕祖谦三位理学大师和“金华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等七位先贤,外加朱一新,因他教学主张“学必期有用,功必归诸实践”,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七贤祠”早已不复存在,现只能在书本文字间,祭读和拜竭上述的几位先贤,使其精神,在神州大地上奕叶崇光;激励鞭策着广大的读书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