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评论
====
每一起学生跳楼悲剧事件的发生都让人心痛!家长,你要多注意孩子的行为
谢歌说事
浏览新闻网站时,每看到一起发生在某地的学生自杀事件的新闻,我都会感受一次心灵撞击,这种心理带来的紊乱常常会使我彻夜难眠。因为,每一起学生跳楼悲剧事件的发生都是那么的让人心痛不已。
我们的孩子,你到底怎么了?
据报道,今年4月13日,江苏无锡有一名12岁的女孩,在开学第一天跳楼自杀。据小区居民的描述,事发当时只听到嘭的一声,便看到小女孩落在地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周围业主赶紧报警并拨打120急救电话。不久后,120救护车赶到,将跳楼女孩送往医院救治。但不幸的是,女孩最终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并不是个例,目前,全国已发生多起学生自杀事件。有的地方,学生跳楼事件一起接着一起。这些幼小生命接连逝去的背后,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已成为我国15岁到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根据《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名死于自杀,还有8名自杀未遂。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生”和“死”或许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他们甚至轻信死亡带来的结局是新生,他们相信,在结束生命后所去到的“那里”就再也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更没有压力,于是对他们而言,死亡就变成了逃避老师教导、父母责备的绝佳去处,而不是恐怖的逝去,然后,给亲人留下无尽的伤悲,给这个社会留下永久的思考和伤痛。
除了外界的诱导,孩子们选择自杀,往往与学业压力、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脱不开关系。那么,教育里,是否缺失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正确认知?
纵观自杀现象,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对于自杀的选择都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很可能是由一时的强压或是受挫,比如师生冲突、考试失利、家长批评导致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逆反和负气心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生活的烦恼可能来自于紧张的学业压力,也可能来源自父母的严厉和不理解,但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于是死亡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如果自己离开了,死去了,是不是就可以不再烦恼?
突然的意志力崩溃和一时冲动成自杀主因
不得不说,在一些学校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那就是,只有考取好分数的孩子才能被“接纳”,而这种由分数制霸的竞争体系一直要从幼儿园蔓延到大学,甚至更久。在这唯一标尺的压迫下,许多成绩下降明显的孩子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质疑,甚至对生活产生无意义感,以致于丧失生存意志。据相关报道,而在自杀方式的选择上,其中58%的自杀案例为跳楼,20%为服毒。由此可见,大多数中小学生自杀具有突发性,情绪激动,过程短暂,不会提前做太多准备,自杀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在某个时间点上。
家长,你要多注意孩子的行为!
前几天,一位微友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张孩子的脸,这位母亲在图片下面写下这样一句话:放学回来,娃儿的脸好脏哦!她的话本来是一句调侃话,但当我看到这张图片后,忍不住去图片的后面评论了一句:请从细微处留意孩子的行为,孩子的脸为什么那么脏呢?见我留言后,对方说我好细心,然后对我说,她似乎觉得近段时间以来,娃儿的言谈举止还真的有些异样,于是,她便把孩子叫到跟前问起了情况,后来她告诉我说,在她的开导下孩子才胆怯地告诉她,说是在学校里被高个子同学欺负了,而且是经常欺负他,脸上的泥巴是同学给弄上去的。于是,后来,这位母亲第二天去到学校找到班主任反映了情况,同时找到那位调皮的同学及其家长沟通交流,才避免了进一步的校园暴力和“悲剧”发生。再后来,这位家长很感激我对她的提醒。我说,不光是你要记住这句话,全天下所有的父母们都应当记住这句话:你要花点时间,多注意孩子的行为!
处于学龄阶段的孩子们思想不够成熟,一旦自己的表现让别人失望,就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时突遇一点挫折、打击,他们内心的担忧就会被无限放大,而当这种负面情绪无法得到排遣时,就会把自己压垮。加之,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缺少对自我的肯定,缺乏自信,在学习中没有找到成就感,同时也缺少外界的指导和帮助。当这些压力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一些年幼的生命选择以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告别世界。
在独立意识增强与渴望精神依托并存的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仿佛一夜之间,家长们会发觉,孩子真的长大了。他们变得敏感、叛逆,脾气也大得不得了,一说即跳。此时,老师和家长更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要试图去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去理解孩子的行为,才能与他们良好沟通,引导他们走好人生的特殊阶段。
家庭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要努力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给予适当地关心、引导和协助,让孩子从小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懂得人生的意义所在,正确对待遇到的每一次挫折和压力。特别是要针对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特点,加上学业繁重有压力的实际,多用说理引导方式教育孩子,不能简单粗暴对待孩子。对出现情绪波动甚至心理障碍的孩子,更要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学校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格健康发展的环境。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通过文艺、体育、郊游、社会调查等活动形式,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应立即与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联系,进行重点心理援助,释放不良情绪,疏导心理死结,化解安全风险。
社会要有责任感
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色情等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有严重损害,我们的社会,特别是网络平台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强调“严惩不贷”式的事故追责
尤其讨厌,每每在事故发生后的官方“通报”中那一句“学生家长情绪稳定”,倘若是你的孩子就这样消失了,你还情绪稳定个头啊?更讨厌那一句“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然后是一个接着又一个的灾难发生,之后再是类似的说辞。
啥叫渎职?稍有点法律常识的人都不难理解。可是,我们关注到,在有的地方,多年来,教育管理持续混乱,早已引发舆论和民间怨声载道。但某些媒体因为顾忌“脸面”“不好说得”而保持了沉默,但这并不代表一些有良知的民间草根写手们不给予关注和留意。有一些令人不齿的现象很丢人:某些学校的校长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对已经造成的悲剧发生后、已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了,却仍然背负恶名而身居要职,仍在“坚守”着岗位、不要老命地继续“敬业”、继续在“为人民服务”,成为一方诸侯和死乞白赖的官场“不倒翁”。这个现象很不好,值得有关部门深刻反思。
因此,对于已经连续发生自杀事件的学校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人要有“引咎辞职”的制度措施和严惩不贷的法治手段。一切的说教都是空谈,太多的高大上理论无须赘述,更无须在本文中列出。
不要,也不应当沉默,对于生活中的那些“灾难”,让我们保持足够、应有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