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历史水灾谈古今
文/左显成
水灾,牵扯到沿河江两岸人民的心。特别是岷江,它的独特位置,独特地理环境,构成了沿途两岸雨季洪水的威胁,这就是取本救援的根本。
水灾源头 强暴雨和岷江 岷江起源于东支和西支:东源出自高程3727米的弓杠岭;西源出自高程4610米的朗架岭,一般以东源为正源,两源汇合于虹桥关上游川主寺后,自北向南流经茂汶、汶川、都江堰市;穿过成都平原的新津、彭山、眉山;再经青神、乐山、犍为;于宜宾市注入长江。干流全长711公里(一说735公里 ,以大渡河(1062公里)为正源,则全长1279公里 ;西支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阿尼玛卿山脉的果洛山南麓,上源足木足河(其上源为麻尔柯河、阿柯河,在久治县)经阿坝县于马尔康县境接纳梭磨河、绰斯甲河(杜柯河、多柯河)后称大金川,向南流经金川县、丹巴县,于丹巴县城东接纳小金川后始称大渡河,再经泸定县、石棉县转向东流,经汉源县、峨边县,于乐山市城南注入岷江,全长1062公里(一说1050公里 ),流域面积7. 77万平方公里,大渡河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28条,10000平方公里的2条,河网密度0. 39。
但雨季危机到四川平原的,都江堰及成都市的河流,主要是岷江东支水源,而且高山群岭,岷江山脉雨季充沛,有时龙门山脉地震灾区,给这一带不确定因素增多,雷电强暴雨,形成的洪灾在历史上有数起,而且冲毁家园和耕地,致死人员伤亡无数,牲畜死亡难以计算,树木连根拔起,冲入江内,顿失滔滔。
远古时期成都由于地质结构变迁,成都平原是一个大湖泊,随着水流的冲刷流出沟溪河江,成都平原出现她模样。最为危及成都平原的莫过于岷江。岷江居高而下,在紫坪铺峡口,就像脱了缰绳的野马,奔腾而来,冲击着平原的每个角落。随着洪水的消退,从山上下来的先民们沿河岸而居,雨季来了搬迁,都市也随居而迁,郫都区、双流区、温江区都成为过蜀国的国都。所以,就由岷江为治理洪水患难,出现了大禹、鳖灵的传说,以及李冰治水的真实故事,形成了三个人的水世界。
古蜀先民历代对江水的治理与管理,居功至伟。成都平原形成沟渠溪沟河江冲积性平原。上古之时,河道不畅,洪涝成灾,沼泽沮洳,原隰低卑。古蜀先民从岷山向平原迁徙,首要的任务是排涝排水,疏通河道,寻找安全的居住环境与适宜的农耕地。而这首先就要对川西平原水患的源头——岷江水系加以治理。
大禹治水是从岷江开始的。他以“峨山导江,东别为沱”,为大禹治水的方略。先治岷山,“随山而导之”,“然后循水而导之”,“以察地势之高卑而蓄泄之”的治水原理(《崔东壁遗书·夏考信录》)。疏导岷江,分别其支流向东泄洪,叫做“东别为沱”。这种方案在岷江治理实践非常成功。就将此推向了华夏,扩及九州。禹可以说是山与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第一人。而都江堰水利工程则是古蜀先民治水最伟大的成果,是世界水利史上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程的典范。这项工程是由蜀郡守李冰领导的,大约在秦昭襄王时期开工。李冰在平原地形上,采用分流导江,筑堰引水方法修建都江堰,合理利用地貌条件和资源、河床形态对水流影响,成功地利用弯曲河床和分汊河床的发育规律指导工程建设,使都江堰成为世界水利工程中历史最悠久、设计最巧妙合理、灌溉面积最大、使用时间最长而又连绵至今、综合效益最高的古代水利工程。
在大禹与李冰的传承传说中,名叫“鳖灵”的历史人物,起了决定性作用。据史记载古蜀杜宇时代发生了大洪水,《太平御览》引《蜀王本纪》说“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又引《十三州志》说“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灵凿巫山治水”,可见水害是非常严峻的。由荆入蜀的鳖灵是一位传奇人物,传说他在楚国搞了个投水而死的假象,才得以悄悄投奔到了蜀国。鳖灵入蜀后便得到了望帝杜宇的信任重用,被“立以为相”,担起了治水的重任。史载其“灾治水,开江分洪,李冰能有后功,实赖鳖灵之前绩。”鳖灵察地形,测水势,凿玉山(即玉垒山),开金堂县峡(即金堂县龙泉山与云顶山之间的峡口)疏导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安处。《蜀王本纪》云:“望帝使鳖灵治水,与其妻通,惭愧,且以德薄不及鳖灵,乃委国授之。望帝去时,子规方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望帝让位于鳖灵,建开明王朝,称为丛帝。由于洪水平治,经济发展,国力空前强大,开明王朝开始大规模地开疆拓土,以都城郫邑为中心,征服周边民族:向东征服巴人,与楚相拒,向南抵达云南,向西征服氐羌,向北直达汉水,与强秦抗衡。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开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鳖灵又称炳灵,道家对其十分推崇,在道教神系中,列为泰山第三太子。青衣江源头瓦屋山下古有炳灵场,建炳灵祠,崇祀炳灵神。炳灵场后建炳灵镇,今改为瓦屋山镇。这是治水传说,以及实列在现存都江堰。
至于水灾为患,有据可查的,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岷江“溢”"出,“漂流万家”。汉成帝时,岷山发生地震山崩,上游河道溃决。晋武帝期间,同样的祸患重演。唐代,有记录的岷江大洪水就有三次,公元795、869、902等年。五代时期的后蜀广政十五年(952年),岷江洪水淹没当时都城成都市区,延秋门城墙冲垮的记载。
宋代的岷江洪水,更加频繁。从赵匡胤上台的第四年起,就发生了"西山积霖,江水腾涨","汹汹趋下","尾向横决"的事件,见于记录的洪水,有公元966、至1223的257年间洪水患难16次,大约十年多发生一次洪水,不是上中游泛滥,就是中下游成灾。下至元、明、清三代,岷江仍未驯服,还在时时暴虐。1454年,岷江洪水泛入成都,把城墙冲倒“三百余丈”,北门驷马桥、西门万里桥都被冲垮。
清代,据《灌县志》记载,康熙四十五年,岷江上游支流杂谷脑河上,孟屯沟在秋季暴雨中“有二物如牛相斗,山为之崩,横截谷口,水不得流者三载。弥漫浸淹,逆上数十里,官民时惊恐”。1709年,咸州、保县沿河大水决,理县、位川城区全都淹在水中。“水至灌口,尚涌起三四十丈”,水头涌到都江堰高达100米,由外江向东南经江津、乐山而下。都江堰面目全非,二十多年后,人们甚至找不到宝瓶口在什么地方,后来总督杭爱,才在荆棘草莽中发现宝瓶口,挖掉大量壅塞的砂石,恢复了都江堰渠首原貌。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中国四川茂县叠溪镇(北纬32.0度,东经103.7度)发生震级为7.5级的大地震。巨大山崩使岷江断流,壅坝成湖。1933年10月9日19时,地震湖崩溃,洪水倾湖溃出,霹雳震山,尘雾障天,造成下游严重水灾,仅灌县(都江堰市)境内捞获的尸体就有4000多具。叠溪地震和地震引发的水灾,共使2万多人死亡。
从1945年到1949年雨季,成都多次都受水淹没,城区三分之二被淹没,房子垮塌,道路冲毁,人员伤亡,赈灾只救有钱人受损,贫民难以顾忌,解放后以来各种防洪措施有所提升,成都出现的雨季水灾次数减少。
1981年成都大洪水,7月8日至7月13日大洪水,整个成都地区下了一天一夜的瓢泼大雨,成都几乎全城都成泽国了,好多街巷都进水了,很多人家里所有人都忙得团团转。把桌子抬到床上,再把家里值钱点的东西全部放到桌子上,提前做好防范。而整个金堂县城已经成了孤岛。当地老百姓甚至调侃说:“坐到三楼就可以洗脚了”。
成都市中心,大部分公交车已停开。也有不少市民打着雨伞穿着雨衣站在桥上观看,洪水发出阵阵吼喊。看见河中不时漂下的“浮财”,有冲下的房顶屋架,有随水而下惊慌失措的猪牛猫狗,也有顺水起伏横冲直闯的原木圆方,看得人惊心动魄。
路过星桥电影院,地势较高毫无积水。骑车到水津巷过水经街,再拐左弯上东门大桥,往府河两边望去,沿河两岸的吊脚楼已危在旦夕,有被水拉倒支撑支柱的,有些已完全歪歪斜斜,能听见木架子嘎嘎的作响声,使人心惊肉跳。
成都的西北方向的木综厂,在府河上游,地势较高。厂区的水闸栏和储木场储存着三十万立方米原木,如若失去控制原木随水漂流,将把府河下游所有的桥梁摧毁撞垮、把桥墩桥身掀翻打烂。如若让原木圆方阻塞河道使洪水泻洪不畅,洪水将淹没城市,其后果不堪设想。这时的成都木综厂早已组织工人们正在奋力护厂,他们保卫了工厂守卫了城市,使成都这座大城市避免一场天大的灾祸。
有人顶着大雨骑着或推着自行车前行,街上的积水淹没至大腿,只见走着走着就没人了,掉进了下水道。
从东西干道进城,市中心东风路春熙路却没受啥影响,这全靠修东风路时铺设的那条一人高的下水管道。东门大桥水津街拐弯的那家小吃店门口有人还问:“馒头咋个卖?”“两角钱一个”。“抢人嗦!”“你娃想发国难财!虾子,不得好死”。平常二两馒头每个5分钱。小吃店门口就看到有人指指点点,骂声不断。在大家受灾中,也能看到社会上居然有“一碗米盼天干”的贪利商人。
黄昏,水势逐渐减小。满街的河水回流河中,街面剩下的是河泥和河栏杆上挂着的农作物断茎,泥鳅、黄鳝随处可见,河栏杆上爬着的河蟹一动不动。大雨过后,人都躲在家里,街上行人很少。看看夜幕中河对面的望江楼(崇丽阁),感觉它也被洗得干干净净。望江公园东大门的水泥桥上,洪水把三根十来米长一人抱大的原木冲到桥墩的拱洞上,横架在桥身上,桥好象在打晃,仿佛能听到啪啪的声响。桥上没有一个人,出入望江公园到四川大学的人都会绕过它,走一大转从九眼桥上绕过去。这天晚上,九眼桥一带停电,打着黑猫儿,各自都担心这雨再下。
7月14日下午两点多钟,在九眼桥上游的安顺桥,洪水冲垮大桥,带走了数十个在桥上看热闹的大人小人在桥垮塌时,个个惊慌失措,落水后你抱我我拉你,呛水窒息身亡。
2008年5月12日,岷江上游汶川地震,大面积山体滑坡致使岷江河流改道。 汶川县岷江及其主要支流的严重滑坡区,共有22处滑坡.局部或严重堵塞河道。形成墁塞湖。岷江干流有局部堵塞河道,但未彤成明显的雍水。其中支流二河头道桥桃子坪一带有7处河道堵塞严重。在支流草圳河上也有2处滑坡堰塞湖等。
防洪系统以及不确定因素 岷江中上游大大小小水利水电站18座,有很多都是闸坝径流式发电站,对于调节中上游洪水是有限的,仅有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才有调节防洪功能,在加上都江堰引水分流,起到岷江洪水分流作用,相对减少对成都平原洪水灾害威胁。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坝址距成都市约60公里,距都江堰西北约9公里。枢纽是以灌溉和供水为主,兼有防洪、发电、环境保护、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Ⅰ)型一等水利工程,其永久建筑物按10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紫坪铺水库总库容为11.12亿立方米,调节库容7.74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能力。2001年2月开始施工,2006年工程竣工。
成都平原有了紫坪铺这座水利枢纽,能起到防洪调节的作用,但愿他是成都平原的保护神。但遇到山崩地裂,突然象1933年叠溪镇那次地震塌方,形成堰水湖,岷江突然猛涨水头高达数十几二十米,紫坪铺水库大坝能否扛得住这样冲击,以泄洪这真是未知数。如果出现1967年5月14日雅砻江上游突然山崩,水头猛涨十多米,仅有到冕宁到雅砻江的江口拐弯沿江的左岸行驶到磨房沟的公路,雅砻江江口沿江上游到九龙的公路还没有施工,所施工建设的公路全部毁掉仅留下了雅砻江离地面高一点路面,我探亲还回磨房沟工地全都是步行。磨房沟所施工开挖发电站厂房基础全面被泥沙冲填满了。但愿这种情况不至于发生在岷江上游,对都江堰以及岷江中下游两岸和成都不至于受到洪水冲击的伤害。
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也起到岷江分流作用,配套工程至今还在建造,毗河水利工程分流加速成都下游畅通,对成都起到了河流泄洪能力,又多了一个途径。
防患意识 暴雨来临,这次河南郑州从七月十七日到七月二十日,中央电视台播送的三天降雨达到617.1毫米。新乡地区达到907毫米,这震撼人心降雨,危及到河南郑州以及新乡各地的安危。郑州和新乡市乡镇成了汪洋大海,街道成了河流,部分楼房楼梯瀑布到处都可以看见,流水咆哮声时隐时有,地铁隧道进水,共产主义渠决口等现象。城市建筑密集度,以及上游来的洪水都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安全。成都也不列外,如果成都地区包括岷江上游地区强暴雨都会直接影响成都安全,很多低洼地段都会出现成河成湖的现象,这只能全民增加雨季防洪的意识,气象部门加强预测准确性,为政府部门提供提前撤离暴雨受灾区。这是最理想的防洪救灾的方法,事实上,这不可能的。因为自然气象的可变性很大,要有灵活性,采取全民自救和政府组织救援相结合,防洪救灾,度过水灾,以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发展国家经济建设。
现代化工业城市,也出现新的问题,互联网、高度自动化、遇到特大暴雨给城市造成的危害非常强,像这次河南郑州、新乡等地区,一停了电,其他网络全瘫痪,商店、银行全停业、还有工业生产等都出现问题,维持互联网现在采用无人驾驶的飞机在空传播信号也是有限的等等,都要通过人们在受灾中用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把一切问题解决在受灾中。使人尽快恢复生活生产。
2021年7月28日星期三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