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30|评论: 1

浅析西平《嫘祖文化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1 14:38 | |阅读模式
浅析西平《嫘祖文化研究》
石云龙/文

  近两年以来凭武威十支汉简,丽道元的说文解字捧出另一个嫘祖诞生地。
谈《武威汉简·王杖十简》
  皆资料始见于2006年,之先生的文章,标题是“说西陵”,《五帝本记》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之先生说:西陵地望有多说,一曰:湖北黄冈,二曰:湖北浠水,三曰:湖北宜昌,四曰:四川茂县,五曰:四川盐亭,六曰:河南开封。上述诸说均不足取,因为它们有的方位不合,有的地名晚出,有的于史无徵(指盐亭)根据最新考古发现,河南西平古称西陵。1959年至1981年间,甘肃武威县磨咀子于汉墓先后出土木鸠杖3根,王杖诏令36枝。所出土的王杖简记载了西汉宣帝、成帝时期的有关诏令。据《武威汉简》载: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部游徼吴赏使从者殴击先,先用诉,地太守上谳。廷尉报;罪名明白,赏当弃市。又载:汝南太守谳廷尉,吏有殴辱受王杖主者,罪名明白,制曰:谳何,论应弃市。《水经注》曰: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只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显然西陵地名应早於西平,河南西平很可能就是远古时的西陵国。
  时过一年徐日辉先生在2007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嫘祖文化研究》一文中在《河南西平为嫘祖故里考》,影印了《武威汉简·王杖十简》的原件,笔者除了反复阅读《嫘祖文化研究》也阅读了《武威汉简》的内容。
  王杖十简共计238言,时空涉及汉朝皇帝6个年号,1、汉宣帝本始二年即公元前68年。2、地节:汉宣帝4年即公元前66年。3、建始:汉成帝2年,即公元前31年。4、河平:汉成帝4年即公元前28年。5、元始:汉平帝5年即公元5年。6、永平,汉明帝15年即公元72年。经历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孺婴、新莽、淮王、光武、明帝十个皇帝、时空达141年。汉简中有个特殊的名词“鸠杖”:经考:《后汉书》载,年满70德高望众者,授王杖,木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噎之鸟,(指祝人多食饮而长寿)欲老人不噎也。《水经注》,汉高祖与项羽战,高祖败,遁于薄中,鸠止呜其上,追者以为无人,遂得脱,高祖即位,作鸠故以扶老。
  武威汉简的作者是谁从汉简内容和时空,特别是字迹,可以肯定地说,皆汉简不是出於汉王朝廷,而是东汉明帝以后武威一位学者对汉高祖下绍对德高望众年满70岁的老人颁发鸠杖安抚扶老,在几百年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汉成帝建始以后所发生的问题的记述总结。
  在二、四枝汉简的顶端分别有刑制二字,意是执行鸠杖颁布的刑律。
  第一支汉简是叙述曾经颁发诏书的三个官府名称,汉简的标题是“灭受庄淦”四字,可能意在取消鸠杖刑制,庄淦可能是地名或人名。
  第二、三、四、五支汉简大意是,绍御史说:年70岁的老人受给王杖,亨受六百石的待遇。老人可以随便进出官府,不会犯罪,如有人敢于侵犯年长受鸠杖的老人,是大逆不道,则严加治裁。汉成帝二年九月甲辰下诏卸史说,汉高祖以来至汉宣帝本始二年皇帝很关心鸠杖的执行情况。在王杖上端作鸠饰,让老百姓都知道。如汉宣帝地节元年有人敢于妄闯恶骂老人的人是大逆不道,受到了刑法的制裁。
  第六、七、八、九支汉简大意是:比如泰山以东,很多被扶养的老年人,被抛弃,朝延颁布的王杖律令已难以执行,鸠杖刑制该修正了。如像汉和平元年汝南郡西陵县,有一个叫先的老人年满70岁受王杖,遭到游徼(旧时乡丁)吴赏指使他的从者殴打了先的面部先用“诧”地,即夸大事实,欺骗诳词的行为,上报太守治罪,太守上报廷尉,问应治何罪,廷尉又奏明皇帝,皇帝批复衣论罪弃市斩头。
  第十支汉简大意是,汉平帝元始5年生幼伯,至汉明帝永平15年幼伯年满70岁受王杖。
  细读汉简内容,汉明帝时,武威这位学者他为何要用十支汉简专门总结汉王朝施行严厉的鸠杖刑制,为什么要起自汉宣帝止至汉明帝,为什么要专门例举汉成帝汉平元年汝南郡西陵县受鸠杖这个老人采取夸大事实,欺骗诳惑的行为,至使吴赏受到斩头弃市丧命呢。
  可能有二个因素:其一,汉成帝和平元年即公元前28年,正是汉成帝下令“减死刑”省“律令”铭记史册的年代,可能是,实行鸠杖刑制的过程中,冤杀了一些人,遭到百姓反对,迫使朝廷减死刑律令。其二:总结汉简的截止时间是汉明帝永平15年,即公元72年,是否与班固、班彪、班昭三兄妹有关,班固是汉明帝的典校秘书,到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班固因窦宪案受诛连,窦宪伏诛,班固死在狱中,其弟班彪,明帝时使西域有功,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至兄班固死班彪奉命还朝,因兄事畏敢言,遂叙汉鸠杖刑制埋藏,表兄之冤。与《李陵答苏武书》表司马迁之冤相类似。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4:45 |
谈西平、说西陵
  沛先生在2007年9月出版的《嫘祖文化研究》一文中讲道:王杖简中两次提到汝南郡,西陵县,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当时的西平县不叫西平县,而叫西陵县,过去一些史籍、地方志,一直是说,西平於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始置县,但均未明确说是西平县,或西陵西,那么,西汉初年设置的这个县,始称“西平”还是“西陵”?抑或西陵西平同时并存,一般说来,历史书和地方志大都是后人撰写,年代更替,沧海桑田典籍佚失,出点些许错误漏记是有的,也是难勉的,而王杖简是朝廷的诏令,绝不会随便虚拟一个县名,诏令中的汝南郡西陵县是当时实实在在的登记在册的正在沿用的行政区划名称,而且这个名称应该是汉高帝四年设置的那个县,当初就叫西陵县,因为《汉高帝到汉成帝历史跨越了二百年,并无改,“西陵”县名的记载,因为没有特别原因或重大的社会变革,县以上行政区划是不会轻意随便更名的。
沛先生这番论述,初听时觉得有些道理,稍微细究,不难发现很多问题,值得商议,不要忘记。有位之先生在2006年第一次面世的文章中毫不含糊地认可说根据地方志记载:“西平县始置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还引《水经注》说“西平县建县的由来是因“西陵平夷故曰西平”。不能因为要想将西平县更改为西陵县,就否定史籍和地方志,说它记载不准确。沛先生又反复强调武威汉简的作用,可能沛先生对汉简的认识有不到之处,先这位老人是用“诧”隐瞒事实的真像,采取欺骗行为,处决了吴赏。遗憾的是之先生等人的文章,把“诧”字,改为“诉“字面世,感谢徐日辉先生在《嫘祖文化研究》一文中把《武威汉简•王杖十简》的原文复印面世,世人才得见庐山真面目,徐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问题如:《后汉书•苏明八王列传》记载:梁节王畅,水平15年(公元72年)封为汝南王。建初二年,封畅舅阴棠为西陵侯。建初二年是公元77年,前人注者这个“西陵”在江夏郡。江夏郡是汉高祖6年所置,在今湖北新洲县西。《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又载:陈教王羡,永年三年(公元60年)封广平王。建初三年(公元78年)肃宗性笃爱,不忍与诸王乖离,遂皆留京师,七年(公元82年)帝以广平在北,多有建费,及涉羡为西平王,分汝南八县为国。前人注者认为这个“西平”就是今天的西平。正因为有西陵县的存在,所以就有了嫘祖在湖北的说法。可是:汉简中又提到汉和平元年,即公元前28年,在今河南省境内确有西陵县存在,而且是汝南郡的属县,如是,问题就出来了,既然《汉书•地理志》记载在江夏郡有西陵县又是怎么回答。对此,徐先生引用了沛先生在2006年《中州今古》的文章,沛先生坚持汉初高祖在今西平县建立的是西陵县,不是西平县。否定史籍和方志的准确性。而徐先生不同意沛先生的说法,他经过考查在汉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汝南郡确实有个西陵县。笔者经考证徐先生之言是正确的,遗憾的是徐先生没有画龙点睛。
西平县建县的时间,在西平县志中有明确记载,即使沛先生不同意县志的记载,而李清彦先生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即《嫘祖文化研究》中李先生引用《西平县志•大事记》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西平县,属汝南郡。这条材料对西平置县的时间应该说是条定论。西平县建县的时间除了西平县志外其他书籍以有明确记载。又如王达钦先生在《嫘祖文化研究》引《汉书•郡国志》云:汝南郡,西平有钱,有柏亭,古柏国。
再如蔡万进先生在《嫘祖文化研究》一文中提供了一条宝贵的资料。说:《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条云:汝南郡户四十万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万六千一百四十,县三十七,有平舆 、阳城、富波,汝阳、西平,上蔡……等最后总结说《汉书•地理志》所载汝南郡37县中有“西平县”而无“西陵县”。
沛先生又强调说:汉初西平西陵同时并存。可贵的是蔡万进先生又提供了一条材料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蔡万进先生说:无独有偶,张家山汉简按《二年•律令》是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施行的法律,确实“西陵”与“西平”同书一简,笔者查考了《律令•秩律》简457载:二十二个县名或地名,所含地域非是汝南郡一个地区。而地名涉及全国。如1、西陵:据考汉初西陵者有三,一是湖北新州、二是湖北宜都。三是四川汶川。2、夷道:汉高祖置县在今湖北。3、南陵:故城在安微贵池县。4、下隽:汉置故城在今湖南远陵。5、析:山名在西羌。还有蔡、西平、丽、鲁阳,阳城朗陵,酸棘,在今河南者境内,经查明汉初的张家山汉简虽然西陵与西平同书一简,但在河南境内没有西陵县的记载。
汉初虽然西陵与西平无绿,之先生于2006年在他首次面世的文章中就有明确记载:之先生引《汉书•地理志》云:“西陵县,不属汝南郡而属江夏郡,汝南郡西陵县则是西汉河平时所改置的,其地在今河南西平”。《汉书•地理志》充分证实了汉初张家山出土汉简的记载是正确的,也证实了汉初《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条云:汝南郡所辖37县中只有西平而无西陵的记载是正确的。
《嫘祖文化研究》着作中,自少有五六位学者认为,武威汉墓出土的汉简所载汝南郡西陵县不能忽视。根据汉简的前后时间,可能从汉成帝公元前31年至汉明帝永平15、年公元72、年在这104年之中、可能建置过西陵县,这些推断与《汉书•地理志》所载完全相符。
西平建县渊远流长,笔者推论,西平建县始于汉初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有诸多史籍佐证。至汉成帝和平时更名为“西陵”县(公元前28年)有《汉书•地理志》佐证。至新莽时(公元前9年)新莽取新字,西平古为柏亭为恢复古名取了亭字,故改名“新亭”。有《水经注》佐证。到了东汉光武帝(公元25年)恢复西平,有《汉书•地理志》佐证。
大家知道,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四年,即公元前146年,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9年后受李陵之害,卒于汉武帝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亨年54岁,司马迁着《史记》起于黄帝止于麟止,即汉武帝元守六年。以上资料足以证明,司马迁已经先逝64年之后,西平县才改名为西陵县,与《五帝本记》所载的西陵氏嫘祖可以肯定地说毫无关系、互不相涉。是否可以说;河南西平的西陵氏是一枕黄粱再现罢了。正可谓“以其人之术,还治其人之身”,自摆迷阵,自解围罢了。谈《水经注》西陵亭。关于《水经》载:又过西平县北。《水经注》载: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笔者认为,丽道元说的这段话可能是说文解字,蔡万进先生在《嫘祖文化研究》一文中指出,丽道元是北魏人,离西汉年代已远,不熟地名沿革,他的话就只能纯属臆测了。笔者赞成蔡先生的认识是正确的。
有人说故柏国后来名叫西陵亭其说不足取。据考,按《后汉书•郡国志》载汝南郡西平,有铁,有柏亭,故柏国。其意是;吕墟古时名柏国,后来改名柏亭。秦汉时期,“亭”是乡以下的行政名称,秦时地名多取秦亭,汉时多取汉亭,如甲亭、乙亭丙亭延续至今极其普遍。关于吕墟:1、古国名,吕:阴律曰吕,大吕为十二律之一,古亦以为镜名,律器也。2、墟:大丘,山陵也、故城也。丽道元是以墟字为题,因吕墟在西平的西面故曰西陵,因有柏亭故曰西陵亭也。
关于西平:西平地处华中平原,又位于颍河的西面,因此丽道元认为西平非山陵是平原故曰西平。丽道元的本意可能是以字意解释字意与《五帝本记》的西陵氏嫘祖没有关系。
西平《嫘祖文化研究》丛书面世,对嫘祖文化研究很有价值,应该把它视为宝贵教材来对照检验,诸如:江水、若水,是否在蜀,还是所谓江国、汝水;蜀山氏是否在蜀,还是在所谓颍叫郡的蜀城、蜀泽。尤对其唐碑的质疑,不甚枚举,如《嫘祖圣地碑》,留下所谓太多疑窦,对碑文、文体、风格,看不像是唐文,碑记文笔不佳,使人怀疑唐代重建嫘轩宫这件事情本身称嫘祖姓名为王凤,疑为王氏子弟伪托,碑又无存,现只是口碑。
关于嫘祖的姓名,当代史学家,蒙文通和段渝教授指示,“唐碑碑文中有黄帝元妃嫘祖,有嫘祖山,说明嫘祖姓嫘,碑文中不会有两个名字。“女中圣贤王凤,说的是凤中之王,是唐以后有人对唐碑的误解。”相信嫘祖的故乡,自会纠正,不需过多指责。说句实话,古蜀历史,历经仓桑,山河变化,上下五千年,谁能一口气说得清楚,古蜀的土著人,如凤毛麟角,今天的四川人,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外来客家人,笔者同样是客家人原籍西安府富平县永润乡人,先祖于干隆廿年间入蜀,不要随意自封嫘祖传人,没有万代通,如是,惹世人讥讽,李学勤在《黄帝文化志》序言中指出:必须坚持学术真理的独立性,对于黄帝以及“五帝时代”研究一些质疑,每每即由此而生。
希望史学界的热心人,都来热爱《嫘祖圣地碑》深入研究碑文内涵,去其虚浮,定会更加显现出金色般的金身,永放光茫。从现在考古学家发掘出龙山古城遗址在川北、成都平原星罗密布。更加佐证《史记•五帝本记》、《山海以》记载是准确的,司马迁功绩永垂不朽。天若有情,前往司马迁墓前深深悼念。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