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535|评论: 32

宋思明是自杀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7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段时间,大家都在大谈《蜗居》,就本人而言,不是很喜欢看连续剧,现在的泡泡剧大多以浪漫童话爱情居多,弄得一大推年青人去跟着嘻嘻哈哈,疯疯傻傻;再者我也没有那个时间去看连续剧,所以更多时间就在电脑里混论坛、看新闻;在电视上看节目、看新闻。偶尔会看些短篇报道类。

因为大家的一再争执与讨论,所以特地在网上看了些简介,也偶尔看了些许视频。为了明确其个关系,先引用网络上的一段内容简介:

海萍与苏淳双双毕业于上海的名牌大学。在这座城市立业成家,而他们千挑万选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是一个租来的10平方米的石库门房子,攒够首期,变身房奴是海萍最大的梦想;海萍的妹妹海藻与男友小贝租住在三居室的一间,只等攒够首付就谈婚论嫁。

一对贫贱夫妻、一对白手情侣,倒也其乐融融。似乎一切改变都是从海萍四处筹首付款开始,四个人被生活推向无法掌控的轨道,又似乎都因第五个人的出现而逆转。这个人叫宋思明,市长秘书,在一次饭局上与海藻结识,她梦游般的神情,令他魂回大学时代。

海萍失业,间接通过宋的介绍做外教兼职,意外打开了事业局面,苏淳也因宋的出面而免受牢狱之灾,海藻明白自己再也无法挽回与小贝的单纯恋情后,转而成为宋的职业二奶”……最终,当海萍一家自力更生入住新房,生活渐有起色时,海藻却因宋的妻子打骂流失了宋的儿子,她不知道,宋在官场上因一桩命案露出破绽,在看望海藻的路上被公安跟踪,意外车祸身亡

这是一部反映现实生活里物价与房价不成比例的无奈、房奴一族和无房一族的困苦的电视剧;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直白,也致引得大家都说带有些赤裸了。最后剧情介绍宋思明也在赶回来找海藻的路上被警车追击,在车祸结束了自己荒唐的一生。

里面有许多大家评论的话题:比如说说宋思明爱海藻吗?反之海藻也爱他吗?这是现实还是电视?是真实的对白还是赤裸得带“黄”……这里我只说一点。宋思明是自杀的,并非意外的车祸。

当然,对于他是否爱海藻,我看得不全,偏偏无意捕捉到了几个镜头,应该可以反映出他的情感吧:(1)当他让大律师帮着苏淳打官司时,人家问他与海萍的关系,他很认真地说了一句,我所爱的女人的姐姐。没有半点虚伪;(2)知道自己可能出事,为海藻以及孩子的后半生作了算是详尽的计划,不止是钱,还是对mark的叮嘱;(3)当听着海藻在医院时,不顾一切地往向冲了出去,临死前,也念着海藻。文中那一句轻飘飘的,我爱你,海藻,应该是最深最真的表白了。

或许他对海藻,开始是,有着男人的虚荣在里面,直至贪婪地想占有,当这几个镜头出现时,我在想,他应该是爱海藻的。否则,他不必为海藻付出那么多出了钱之外的感情、关心、爱护等。

只是这样一个宋思明,在人命案揭穿后,选择了自杀。

六六的原文是这样说的宋思明无可躲避地撞了上去,一片轰鸣。在电视剧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当宋思明远远看到那辆大卡车时,他很平静地把双手放了下来,没有急忙地刹车,换档以及打方向盘,而是心里默默地对自己的女儿及家人说着内疚和祝福的话,一一地叙述,很是平淡,却又是真情坦白。如果只是偶遇车祸,那么他应该是惊慌的,不可能出现如此的平静。

或许,他早为准备了这样一条不归路,只是没有想到,在他做好一切准备时,命运还要将他的所谓宋家的男丁(他曾对夫人强调过儿子的性别)给收回,他,没有活的希望了吗?还是感觉生不如死?用万念俱灰来形容此容的宋思明可能不为过吧。他不死又如何?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景,这样的爱情,能在这个大家都希望平和的年代里存在多久?看了电视,大骂海藻和宋的占多数。这是六六给他安排的命运,是也这个社会给他的答案。在大家的骂骂咧咧中,在大家的惋惜中,故事总算有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或许这篇出来,还会有人在骂着这些角色。

宋思明自杀了。在知道自己没有前途、没有儿子的极度失落里,以及所做事情的种种悔恨中。

有人说,他不必自杀的,关于他的贪污,钱或许可以补因来;那么命案呢,如何去补偿?还有对家人的愧疚、对海藻的牵挂又如何来面对?所以,他还是写了的好,一了百了。他的死结束了所有种种荒唐事件,结束了海藻的梦,结束了这个电视剧,更为众多爱情迷失和官场不正之人敲了警钟!

昨天写的,后又删除。今天再提,省略许多……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9-12-17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3_49:}

2020年优秀版主 2014年度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09-12-17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三寨宋思明自杀了

发表于 2009-12-17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看,和楼主有些同感。觉得楼主也长大了,深邃了。

2017年优秀网友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09-12-17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发点广告:
关于垃圾焚烧电厂问题,五问南充市政府:
http://bbs.mala.cn/thread-1606736-1-2.html
一问:在南充建立垃圾焚烧电厂有何必要性?
http://bbs.mala.cn/thread-1606822-1-2.html
二问:在南充建立垃圾焚烧电厂有何迫切性?
http://bbs.mala.cn/thread-1608248-1-1.html
三问:在南充建立垃圾焚烧电厂有何经济性?
http://bbs.mala.cn/thread-1608744-1-1.html
四问:在南充建立垃圾焚烧电厂有何安全性?
http://bbs.mala.cn/viewthread ... p;extra=&page=1
五问:是谁导演的这出双簧戏?

发表于 2009-12-17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怕财产申报吧!

发表于 2009-12-17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中的宋绝对不可能自杀的!六六这样写是为了和谐。
贪四亿才判12年,为啥要自杀啊。
六六这部剧是在影射社保大案,几个主要人物都是有原型的。
六六的书的故事人物大多来自网络热议人物。
六六不怕被捕被自杀被躲猫猫,因为她是新加坡公民。

发表于 2009-12-17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的优秀来自岳丈的提拔,虽然他是个对二奶好的,但他对宋太太残酷了对女儿太漠视了,他说到底就是只满足自己私欲的一个贱男人!

发表于 2009-12-17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电视剧里没有一个绝对的反面角色

发表于 2009-12-17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只看到了宋的爱情。
作为一个原配也不打算当三的我只看到了宋太的凄惨,被自老公恬不知耻的拜托照顾要生下来的私生子时我觉得这个男人太不要脸了到底把宋太当啥了?我相信每个原配都会想马上杀了那一对奸夫荡妇!
而宋出事了,宋太把自己爸妈弟弟的房子卖了要救他,而这个男人却把这个钱拿去给了二奶!!!真tmd太让人愤怒了!!

发表于 2009-12-17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有人要同情海藻和宋,那是因为观众直接看到了人物被艺术化了,如果你是现实中的宋太,相信你不会比电视中的宋太更淡定更有涵养。

发表于 2009-12-17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六说:二奶是社会的蛀虫,她不让别人活,也让别人活不下去,她有什么样的下场都是活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六说:二奶是社会的蛀虫,她不让别人活,也让别人活不下去,她有什么样的下场都是活该!
我要瘦身 发表于 2009-12-17 16:23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我说了,他们是大家所骂的角色。就算他自杀了,我们还是一样的气愤对吧?所以强调了一句,宋是自杀的,编剧的意思,估计你看着也恨不得他是这样的下场吧。呵呵。
   人生如戏,戏却来自于现实生活。我们在看电视,电视里的他们亦在我们的身边上演着,只是程度不同,身份不同,深浅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看,和楼主有些同感。觉得楼主也长大了,深邃了。
有木成林 发表于 2009-12-17 13:05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又一年了,多少要学着成长--不是长大,是老了.呵呵.

发表于 2009-12-17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情与钱,到底可不可以分开?还是根本就没有情这玩意?>

发表于 2009-12-17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同意楼主的观点~

发表于 2009-12-17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恶补这剧,两晚上看了20集。
准备明天剧终。

发表于 2009-12-18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别人的故事,演自己的人生.

发表于 2009-12-18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说一句,我喜欢六六。
因为她把宋思明死的这个原因安排得太好了,是在去看海藻的路上。
这个宋思明,死得真是时候。

发表于 2009-12-18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蜗居》是近年来直面人生的少有的现实主义杰作,它的内涵已经突破了简单的住房问题,而是折射出我们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部成功的作品往往主题深邃,具有多元性,人们怎么理解都有道理,此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
在我们这个功利性的时代,我们需要文学。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