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064|评论: 0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2 万余名红军将士长眠于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9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评价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它被毛泽东称赞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在争取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第一卷)
  天一点点亮起来,墓碑逐渐显现出来,半壁山间矗立着万余方墓碑。碑身洁白,红星鲜艳,墓碑上没有名字,朝向北方。
  1月22日,上午6点30分,记者驱车从通江县城来到位于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这是一座红军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园,2万余名红军将士长眠于此。当年,将士们掩埋完牺牲的战友,踏上长征之路。
纪念牺牲英烈
红军亲手修建陵园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后,建立了以通江县为核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元勋说,红军进入川陕后,几乎每天都在打仗。
  当时,四川军阀“六路围攻”川陕苏区。1934年1月,因王坪村地势险要,树木丛生,易于掩护,红四方面军将总医院迁驻于此。薛元勋说,战斗最激烈时,一天有5000多名伤员被送进总医院。因缺乏医疗物资,大量红军重伤员因伤势恶化而壮烈牺牲。


  薛元勋说,最初在医院内牺牲的红军烈士用四平头棺材入葬,每座烈士墓前立一块木牌,上书烈士姓名、籍贯、职务等。后来牺牲人数的增加,老百姓自发卸下自家的门板、楼板,制成木匣,一个匣子里装两名烈士的遗体安葬。后来,木料也不够用了,便以竹席裹着四五名烈士的遗体安葬。“最后,竹席也不够用了,牺牲的红军只有被软埋,有7823名红军烈士被集中安葬一个墓穴之中。”

  1934年7月,为纪念牺牲的英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修建烈士墓。这就是红军烈士集墓,也是全国唯一由红军亲手为牺牲战友修建的陵园。
深埋16年
烈士墓碑得以落座原位

  红军烈士集墓前,矗立一块墓碑,墓碑上倒悬的党徽格外显眼。

  这块墓碑是1934年7月由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设计、并题写碑文的。碑身正中竖刻着“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旁刻有联句,上联是“为工农而牺牲”,下联为“是革命的先驱”,横批是“万世光荣”。碑身两侧,镌刻着手枪、步枪、麦穗、向日葵等。
  1935年2月底,红四方面军奉命策应中央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西渡嘉陵江,开始战略大转移。
  1935年4月底,当地地主王笃之随国民党清乡委员会卷土重来,带人推翻王坪烈士墓碑,掘墓毁棺,并焚烧了烈士的遗骨。他们离去后,当地老百姓就又将烈士们的遗骨收殓重新安葬。
  王笃之还想毁坏墓碑,在他计划得逞之前,他家的长工联合当地群众10余人,冒着生命危险,连夜将墓碑深埋在村内的一处冬水田内。
  之后,这块墓碑在地下深埋了16年。1951年,一位老红军来到王坪村吊唁战友,提及这里曾有一块烈士墓碑。之后,在当地村民指引下,他们才将这块墓碑重新落座原位。
碑身无字

只有一颗红色的五角星

  红军烈士集墓背后是一片无名烈士墓。2011年7月到2012年4月,陵园进行进一步修缮。修缮的同时,通江县将散葬在全县23个乡镇的50处烈士墓17225名红军烈士迁葬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至此该陵园便有了如今的规模,共安埋红军烈士25048名。
  这些烈士都没有留下姓名,所以他们的墓碑上只有一颗红色的五角星。
  薛元勋说,修缮陵园时,他们在附近大城寨烈士墓遗址内发现一块墓碑,碑身无字,上面只有一颗五角星。他们以这块墓碑为原型,设计了无名烈士墓碑。
  2012年5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完成改建和扩建,原来的35亩陵园核心区扩展到350亩,分布有英烈纪念墙、英勇烈士墓、无名烈士纪念园、红军烈士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等纪念地。如今,这里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而在80多年前,红军将士们一路在山间跋涉,将前线受伤的战友转运到位于后方的这里。“红军的担架队员们把萤火虫收集起来,挂在背上,借着微弱萤光,在崎岖山路中趁着黑夜把伤员转运回来。”薛元勋说,“这是黑夜里的萤光之火,也是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记者手记

是纪念地,也是信仰圣地

  采访时我们得知,除了这一处规模最大的红军无名烈士墓群,通江县内还有大城寨、黄树坪、工农总医院三处原址保护的红军无名烈士墓群。

  抵达黄树坪红军烈士墓群时,已是黄昏,但现场一片忙碌,工人们在一钎一锤地凿刻墓碑,另一边抬石料的号子声不时响起。通江县正对上述三处墓群进行修缮改建。
  “看到他们,就能想象当年改建烈士陵园时老区人民的热情与决心。”薛元勋介绍,2011年9月,当地干部群众用7个月就完成了烈士陵园修缮和建设工作。“天降大雨,大家就搭起篷布,冒雨施工。老区人民是真的将红军视作他们的亲人、先辈。”
  可见,这里不光是纪念地,更是信仰圣地。红军烈士已和这里的青山融为一体。(转自四川日报2021年02月14日03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