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年
腊月二十五—三十日,俗称“团年”,吃团年饭。在这期间,离乡在外工作、经商、学艺的必须赶回家团聚。吃团年饭的佳肴要多到吃不完,认为这样才吉庆有余,绵延不绝。一般要求席桌上有猪头、猪尾(坐墩)、有鱼(鲤鱼)、猪肾(腰子),示意在新的一年里作事有头有尾,有鱼(余)有肾(剩)还要杀雄鸡,看财喜(即鸡血要红要多),把鸡血滴在纸钱(冥钱)上,并贴上几片鸡毛,这叫“喜钱”,而后粘贴在出入大门上,或工具上……",这样人兴财旺,百事顺遂,万事如意。
除夕
腊月的最后一天(月大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俗称除夕、大年三十除日,谓之“月穷岁尽之日”,这天夜晚要吃年夜饭,名曰“大年夜”。吃大年饭之前要举行祭祖仪式,有宗祠庙的家族要去宗祠庙祭祖,没有的就在家中的祖宗牌位(家神)前设祭,祈求祖宗保佑合家老小清吉平安,人畜兴旺,百事如意。有诗道:
一食年饭送残年,腊味鲜肴杂茂筵。
欢喜连天堂屋内,一家大小合团圆。
这说明除夕夜晚吃年夜饭是不可少的。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卷十里说:“除夕夜,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说吉利话,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除夕合家团聚吃团年饭,固然令人感到心里充实愉快,可是准备这餐年夜饭,却让人忙了十天半月,忙得精疲力尽,所以有人说过年是“忙除夕是由古代腊祭演变而来的。腊祭最初称“蜡祭”。远古人类在每年十月丰收之后举行的祭祀活动,在十二月索聚所有的神明在一起祭祀,称为蜡祭”。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正式改蜡为腊,这就是十二月为腊月的由来。
《荆楚岁时记》:“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就是吃年夜饭与守岁。直至今日,除夕吃年夜饭仍为全国人民所重视。
守岁
除夕夜晚,合家围坐火炉,深夜不睡,要到午夜子时正(即零点),俗称守岁”,这时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祝福,长辈们给小孩发“压岁钱”。
到了子时,要烧子时香,鸣鞭炮,燃点香烛,敬天地,拜祖宗,送走旧年,迎接新年的到来。除夕夜晚,各种家具及生活用品,全贴上用小方块红纸打成的纸钱(喜钱),这叫“封印”。还要洒扫庭院,来年正月初一整天不扫地,夏天才没有跳蚤咬人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大年初一扫地,会把财气扫掉。
注释:除夕守岁风俗,早在晋代就十分盛行。西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除夕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不少诗人在“一年月日今宵尽,更岁辰星子夜新”之际,触景生情,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句。唐人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
守岁阿成家,椒盘己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压岁钱
腊月三十日,除夕之夜,长辈们要给儿孙赏发过年钱,俗称“压岁钱”。有钱人家先用红纸把钱包好发给晚辈、丫环、佣人。
注释:“压岁钱”从何而来?传说有二。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三百六十五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之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代便有“压惊钱”。二说,最早出现于唐朝宫庭,当时宫中有散钱之风。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云:唐玄宗天宝年,“内庭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在《宫词》中载:
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
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
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一以贺喜,二以作为护身符给孩子镇邪去魔。到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它与正月初一春节结合,形成早期的压岁钱。到清代,才有所谓“儿童压岁,长者与以钱”,用线贯之,置于卧床,曰“压岁钱”。到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一百铜元,以示长命百岁,建国后才用纸币(人民币),以示祝福。古代的压岁钱并不是市面上参与流通的货币,它是一种专门特制的铜钱,其形制虽是圆形方孔,但文字内容却很讲究,格调独特,每一枚钱币都赋有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诸如“新年如意”、“合家平安”、“合家欢乐”、“必有馀庆”、“吉星拱照”、“镇宅平安”等。也有用十二生肖为内容作压岁钱的。
当喜迎新年到来之际,孩子们接过长辈这镇岁、除邪、祈福的压岁钱后神态如何?清朝诗人吴曼云有诗曰;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赐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节日中孩子们的兴奋、愉快、幸福之情,此诗刻画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