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碑观画卷 和煦阳光映照南河之滨,蓝天白云将一座三重檐五楼的古碑烘托得更加恢宏。这座建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二月“川南第一桥”石碑,记载着横跨在邛崃南河之上的老南桥的历史:“(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岁次辛卯夏,绅着罗泗龙等七人议修斯桥。八月兴役,凡二十月而桥成。为洞十五,长一里,宽三丈。”15孔石拱桥竣工之时,即(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二月“川南第一桥”碑同时屹立于桥头,时任州牧宣瑛为碑题写“川南第一桥”大字并作“新修川南第一桥碑记”。该桥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六月被洪水冲毁,州县及地方官绅捐资在原址上游几十米重建,次年竣工;这座33孔石梁桥,长70余丈,宽1丈8尺,高1丈。而今,依稀可见南桥下游不远河心中散乱的大石块就是清·道光十一年所建桥的遗迹。重建的南桥沿用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除了将桥面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外,桥墩全是原旧建;该桥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成为川藏公路的最重要交通桥梁,也是名副其实的“川南第一桥”。经历近两个世纪的风吹雨打,老南桥依然坚固地卧波南河连接着两岸繁忙的交通。 当下,这座高9.85米、面阔8.4米的砖、石仿木结构的“川南第一桥”碑凌空欲飞,向世人展示它的重檐、鸱吻、垂脊、冀角和檐口瓦当、滴水上精美的装饰与精湛的雕刻,背面“天官赐福”匾下装饰的故事人物,仿佛还在吟诵清代南桥两端石坊上“风月无边,长安北望三千里;江山如画,天府南来第一州。”“好去迎仙,地绕青旗五面;快来题字,天留文笔一支”的联句。在碧空和煦的阳光里,“川南第一桥”碑默默地屹立于南桥旁、南河边,思古观今,饱览临邛古城和南河两岸这幅与时俱进而又日新月异的新画卷。 而今,历经沧桑的鼓楼、南桥在和煦阳光的涵濡下,让承载于身的古今历史文化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彰显出古城的时代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