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在成都双流区读小学,2020年初开始,因为疫情突发,孩子们都只能窝在家里自学,这就促使中小学教学类APP被广泛使用。这期间,连体育都有了在线作业,电子作业轮番轰炸,家里两个IPAD轮着用,一家人搞得鸡飞狗跳,但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作为学生家长很理解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自开学,进入‘后疫情’时期以来,学校依然频繁安排各种APP的使用,电子作业至少每周都有,孩子视力降得厉害。这其中,以“一起小学学生”、“一起中学学生”(现在改名为“一起作业”)、“晓黑板”、“安全教育平台”等使用最为频繁。
这三个APP基本情况如下:
1、 一起作业(原名:一起小学学生、一起中学学生):分小学、中学版,主要功能有,各科老师布置线上作业及批改。各科老师一般每周最少有一次作业布置,低年级小朋友需要家长协助完成。
2、 晓黑板:包含小初高学生范围,提供口算练习、朗读背诵、各年级语数外同步课堂;与学而思合作的线上教学视频。各科老师一般每周有一次作业布置,低年级小朋友需家长协助完成。
3、 安全教育平台:提供中小学生安全内容的学习及打卡,每月有一至两次学习打卡,基本由家长完成。
老师安排的作业肯定是需要按时完成的,低年级小朋友使用平板电脑等类型设备进行相关线上作业,在操作上存在问题,必须家长协助才能完成。而如果家里只有老人的时候,完成作业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不仅如此,在注册、登录APP后,发生了个人隐私的泄漏。以“一起中学学生”APP为例,注册登录APP需使用家长手机号、微信号、地理位置等基本信息进行捆绑;下载注册了一次后,各种线下线上的教育机构,就每天电话轰炸,推销课程。“一打电话,就能准确说出我娃儿的名字、年级、学校等,这些机构是哪里搞到这些隐私信息的呢?”;这不是个案,除了我们双流区,周围同事好友的娃娃,有就读于成都高新区、郫都区等中小学的,都无一例外的使用这些APP以后,出现类似隐私暴露,被教育培训机构电话骚扰的情况,如出一辙。
关于隐私泄露和捆绑的问题,再提几点实证:
一、成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一起中学学生”APP的捆绑
从一份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成德眉“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能力监测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对成德眉初中教学核心素养能力进行质量监测。
监测时间为2020年12月26日开始至2021年6月30日,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试题和问卷,考察初中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等,而监测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中学老师”和“中学学生”两个APP,进行在线测试。
文件中要求扫码下载的即是“一起中学学生APP”,是成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监测之名要求成都相关学校必须使用的。
二、中央网信办通报“一起中学学生”、“晓黑板”涉及违规获取隐私信息
国家网信办2020年11月17日网站消息《关于35款App存在个人信息收集使用问题的通告》,其中就有“一起中学学生”、“晓黑板”两款成都教育常用APP。
而对于“安全教育平台”APP没有涉及捆绑家长手机号等问题,作为家长还可以接受,但其实绝大多数安全作业都是家长自己做完的,基本流于形式。
成都教育这么大规模的推广以上“有问题”的APP,不得不让我们家长怀疑中间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这些APP,不仅增加了老师、家长、学生的工作和学习负担,还导致大量的隐私数据被非法采集,是否存在更大的隐患?
三、“一起中学学生”强行搜集学生隐私信息
前不久,“一起中学学生”APP通过学校通知下来,以给孩子提供教辅材料教辅材料为名,要求每个学生家庭提供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因为是学校的统一通知要求,还不能不要。我就想问问学校和这个APP公司,为什么材料不能寄到学校,再由学校统一发放?就非得要寄到家里?一个被点名违规搜集个人信息的公司又做出这样行为,到底是什么目的,昭然若揭。
应用泛滥、平台垄断,恳请相关部门规范成都教育网课乱象
早在2019年,教育部就出台了最明晰的教育APP监管新规。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表示,主要就是为改善“互联网+教育”局面下,出现的应用泛滥、平台垄断的现象,避免“给广大师生带来了困扰,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推荐使用的教育App遵循自愿原则,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
同时2020年11月27日,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规范管理的通知》规范网课平台!
在这里,我以一个学生家长的立场,发出呼吁:学校教师与家长、孩子之间的一切事情都能用微信群解决,学校安排的这些APP除了增加学生的视力损伤、学习负担以及教师的教学负担外,真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还有暴露个人能隐私的问题。在此,恳请成都市教育局、双流区教育局,高新区教育局、郫都区教育局能为老师减负、为孩子减负、为家长减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