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2020年9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不得开展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这份稿件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有赞同的,也有极力反对的。从内容本身来说,其实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来就处在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好好培养基础能力就行,没必要涉及小学教育的内容,那为什么网上的家长反应这么激烈呢?
有两个原因。
一是幼小衔接不合理的问题。目前来看,幼儿园的教授内容和小学没有一贯性,幼儿园如果不教幼小衔接的内容,小学的前两个星期却又要求孩子们掌握拼音和识数,孩子适应不了这种进度,进入一年级的时候甚至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这就要求家长将这部分教学需求投向教培机构,或者自己来做,这中间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无疑是巨大的。
二是公立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同性质幼儿园之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差异问题。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幼儿园是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指定教材的,因此不同幼儿园间的差异非常的大。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私立幼儿园和公立幼儿园孰优孰劣的一笔烂账,这里暂时按下不表,我们来看一下直观的东西。
拿成都的某两所幼儿园举个例子:
某私立幼儿园的课表
某公立幼儿园课表
私立公立各有各的优劣,这里并不是引战,但其中的差异大家一眼看过去就能明白个大概。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幼儿园的教学教研基本上就是自由发挥。幼儿园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师资势必会造成不同的教学成果。在小初高竞争已经白热化的今天,幼儿园已经成为了新的赛道。那将超前学习,幼小衔接纳入教学体系中的幼儿园,自然少不了拥趸者。
其实这种事情也不是第一回了,像早几年的奥数,珠心算,和如今的超前学习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不管是提前学习一年级的内容,还是掌握其他孩子不具备的技能,本质上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现阶段能碾压同龄人,在升学的道路上赢得优势。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归结成一个词,那就是“教育焦虑”!而一个班级,只要出现几个走在前头的孩子,就足够引起余下群体的焦虑了。焦虑的家长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去跟进,透支孩子学习力的同时,禁止幼儿园超前教育,只会利好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别人先飞你不飞?别人都学你不学?这无疑将会把学前教育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导致恶性竞争,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但是,《学前教育法》这样一刀切的措施,是否真的能起到效果呢?只出台这样的禁令限制幼儿园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幼儿园和小学课程脱节,涉及到的是幼儿园,小学,家长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只抓其中一头,解决不了系统的问题。孩子在学龄前的各项能力不是一板一眼教他们知识就能够培养起来的,而是在游戏中,生活中,和父母老师的朝夕相处习得的。如果我们真的把小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搬到幼儿园,违反了孩子成长规律,结果是可以预见的。
那么我们可以期待的方向是什么呢?是小学能不能给拼音、识数留出充足的教学时间?是幼儿园能不能在游戏中融入一点拼音和数字的元素?是家长能不能改变一下教育观念,拓宽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维度?还是社会能不能建立更多元的价值体系,不以成败论英雄呢?
作为家长,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