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酒源
酒可算得上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 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生活一起开始的。在中国远古的记载中,舜的女儿仪狄擅长酿酒,酒味醇美。民间则传说杜康善于酿酒,曹操的短歌行》也提到“何以解优,惟有杜康”。
通过考古发掘,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青铜器中已发现酒的残留物。无论是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随后的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都发现了盛酒用的陶器,还出土了酿酒用的酒缸。这说明远在仪狄、杜康时代以前,中华大地上已有了酒。而传说中的造酒始祖仪狄或杜康,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酿酒的工艺,提高了酒的醇度,使之更加甘美浓烈,从而使原始的酿酒,逐步演变成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酿造活动,更成了一种自觉的生产行为。
到了殷商时,出现了粮食酿酒。商朝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而青铜酒器在青铜器中占了很大比例,比如说,爵、角、觚、觯、斝、尊,等等。商纣王的酒池肉林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典故了。到了周代,酒就被融入到“礼”中,和封建制度紧密结合,出现了酒礼,酒德。酒逐渐成为王公贵族祭祀仪式及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三国时,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酒文化发展的高潮,当时社会处于战乱之中,许多人无心政治,退隐山林,迷于佛道,崇尚玄谈。整体上处于消极避世的状态,饮酒自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王羲之“曲水流觞”中写就的《兰亭集序》是酒至微醺的神来之笔。至于唐宋时期,李太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辛弃疾“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唐伯虎“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的佳话更是流传千古。
酒道
中国人做事讲究“道”,《庄子•缮性》:“道,理也。道无不理”。中国酒道,包括了对酒品的选择、酒具的选用、饮酒场所的选取、赏酒、饮酒、酒菜的过程,以及融合在饮酒整个过程的文化含义,是一种对酒享用的文明之举。
酒道讲究品正、器美、令雅。
品正,要求酒品要正宗,无假冒伪劣。酒品见人品,喝酒要光明正大,不能偷奸耍滑,不能强人所难,更不能借酒装疯,酒后乱性。品,是酒道文明的展示。
器美,美酒配美器,酒器精美,会让饮者不自觉的产生饮酒的欲望,更能激发饮者对美的感叹。不同的酒要有不同的酒具,玻璃、瓷器、玉器、竹木诸般酒具各擅胜场。器美,是先人文明的体现。
令雅,饮美酒,赋高雅令辞,不鄙俗不喧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对历史文明的思索。辞令高雅,升华美感,也正是酒道的精萃之处,酒的魅力所在。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酒类品种。观其色,晶莹剔透,纯美新鲜;闻其香,荡气回肠,千回百转;品其味,醇厚清洌,缠绵留恋;评其体,精美醇良,优雅丰满;赏其格,典型突出,独步世间。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当今社交生活酒不可或缺。俗话说,无酒不成席。红白喜事不可无酒,功名及第,乔迁落户,升迁开业,祝贺喜庆不可无酒;亲友别去,宾客到来,迎来送往不可无酒;闲暇聚会,节日佳期不可无酒。酒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人际交往,感情联络的润滑剂。
饮酒之道,贵乎有度;饮之过量,伤情伤身,故微醺最宜,三杯两盏淡酒,亦足畅怀。酒酣宜少勿醉,方有益补,其儒饮也。群贤会聚,宾主奉迎;其文饮也,曲水流觞,吟诗作赋。其雅饮也。花前月下,浅斟轻尝;其礼饮也。杯中有秦汉古韵、魏晋风流、唐宋诗意,始知其真味矣!
酒风
在巴蜀大地这个名酒辈出,佳酿遍地的地方,以性格恬淡闲适著称的四川人有着与生俱来的饮中口福。地处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源头附近,连接青藏高原屋脊,四川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水质最为洁净的地区之一,“中国白酒金三角”坐拥岷江、涪江、沱江、金沙江、赤水河等众多水系,在这些江河流域,富集了酒江湖最负盛名的豪门,更造就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酒。天府之国“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故而“居给人足,以富相尚”。在两千多年深厚农耕文明的有力支撑下,四川酒业之风得以蓬勃兴盛。
对于一个四川人来说,滴酒不沾,敬谢拒饮,独善其身是很难想象的事情。正仿佛“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柳下惠,身处美人窝中仍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仅辜负了良辰美食,得罪了朋辈同侪,更是对美酒琼浆极大地不尊重和亵渎。
川人好饮,不分男女。不仅是宴席、聚餐要饮酒,就连早餐、宵夜、闲聊、品茗都离不开酒。大侠李太白素有“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的豪侠之气。眉山籍文豪苏东坡曾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千古名句,陆放翁骑驴过四川,也发出“落魄四川泥酒杯,酒酣几度上琴台”的感叹,李商隐更为川酒写下了“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的赞誉之词。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境内人口有彝、藏、羌、回、蒙古、傈僳、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不同的酿酒工艺,同时其饮酒习俗、酒礼俗、民间歌舞酒会等也迥然不同,酒的文化深刻的融入了各民族的风俗当中。彝族的“转转酒”,藏族的青稞酒、羌族的“咂抹坛酒”,摩梭人的“苏里玛酒”和“咣当酒”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酒文化风情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资源,展现了特有的民族风情及其文化底蕴,再现了不同民族的人类文化传统符号。
酒俗
对于地处川滇结合部的会理来说,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宜人气候,广袤而肥沃的土地,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和大面积的粮食类作物种植让这里有着适宜制作美酒佳酿的上好原料,境内良好生态护佑下的甘泉清流为酿酒业提供了优质的水体,温润清新的气候是酿酒必须的各种微生物生长繁育的绝佳环境,而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重镇沟通南北的便利交通条件为各地酿酒技艺的交融和提升提供了发酵的土壤,在这个幽雅闲适的小城里,从古自今就弥漫着酒香的馥郁温醇。
明代状元杨升庵途径会理,受当地文士乡绅的盛情款待,酣畅淋漓之余,吟诵出“名园会水傍,游女出滇阳。竹叶沽春酒,梨花洗墨妆。醉来迷眼处,疑是碧云乡”的名句,可见当时人们以花为媒,以酒为介,热闹开放的社交盛况。再次经过会理时,他听闻了诸葛南征时关索斩蟒的传说,发出“行客下马一酹酒,候旗风偃寒吹茄”的感叹。谪贬途中,行色匆匆,夕阳西下,古道西风,梦里还家又出关,劝君更尽一杯酒,不知大明状元当年在会川路温柔乡沽下的竹叶春酒,与在滚滚长江边与故友惊喜相逢饮尽的那一壶陈年浊酒,到底有怎样迥异的滋味?
从明、清两朝至民国年间,会理城郊、乡镇均有酿酒作坊,用包谷,高梁、大麦等生产白酒,批零兼营。县城杏花村酒铺、李记香花肥酒铺以及县城西郊魏、周两家酒作坊较有名。
1951年,会理公营实验酒厂成立,酒类实行专卖,私人作坊逐年减少,县专卖分处在县城西郊原魏姓作坊开办公营实验酒厂,几经分合后于1962年并入县酒厂,产品由国营商业统一销售。1968年,酒厂改用蒸汽烤酒,产量渐增,到1975年,日产白酒2吨,但酒味燥烈,醇度下降,致使产品积压。1978年起,城乡集体、个体酿酒作坊迅速增加,年产量超过100吨,耗粮30—40万斤。
1985年,全县有国营、乡办等酒厂27个,其中县国营酒厂生产831吨。县产酒品种以散装白酒为主,仅国营酒厂生产有少量的瓶装女贞酒青梅酒、紫云曲酒、竹叶青酒、米酒、肥酒、石榴酒。1997年,县白酒作坊增至30余个,产量增至2100余吨。2005年,国有、集体酒厂不复存在,个体烤酒生产户增至60多个,年产白酒5000余吨。
清代、民国时期,会理城乡酒房(俗称醡房)用土法以高粱、玉米等烤制白酒,除供应县内外,还运销邻近诸县。城乡小酒店林立。民国中期统计,仅城内经营酒业的就有109户。城乡家庭习俗多于春节前,每家自制糯米甜酒(醪糟),夏季以酸梅入白酒中加蜂糖、冰糖制作梅子酒。30年代酒商利用白酒蒸馏为“升酒”,配制“肥酒”,解放后乃有“香花酒”、“竹叶青”等品种。
改革开放以来,会理酒类市场繁荣,瓶装酒品种繁多,但民间及农村一般喜爱饮用乡民自酿的小灶粮食白酒,许多人还习惯用散装白酒泡制各种药酒或果酒,如松茸酒、枸杞酒、青梅酒、刺梨酒、玛卡酒等,有的还以蛇、蜂蛹、爬沙虫、牛鞭、黄狗鞭等动物器官泡制药酒,以达到治病养生之效果。年轻人在聚会、泡吧、KTV欢唱时喜欢畅饮啤酒,近年来,一些酒吧、咖啡厅和西餐厅里,各种威士忌、白兰地等五光十色的洋酒和红酒则占据了半壁江山。
会理属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彝族好客喜酒,客来必喝酒,有“汉族茶为贵,彝族酒为贵”、“有肉无酒不成席”之说。平时喝酒不就菜,称为“喝寡酒”;围坐火塘边或草地上,大碗盛酒,依次传递,边饮边谈,乐趣横生,称为“转转杯”。云南彝族还喜喝“烤罐茶,用糯米制作米酒或泡酒。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啤酒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最喜爱的饮品,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之时,各族青年载歌载舞,开怀畅饮啤酒,丰收的欢乐和幸福的喜悦随着美酒的泡沫恣意喷涌流淌。
酒品
饮酒之风,或者说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已深深的烙印在国人的生活中。酒似乎已经变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
酒在中国文化里有很深的沉淀。无酒不成席,迎朋来客,摆酒洗尘 ;闲时相聚,把酒言欢 ;喜事登门,举杯相庆 ;愁上心头,借酒消忧。从古至今,从皇宫到市井,从达贵到布衣,从才子到侠客,从须眉到巾帼,酒一路播种,一路开花,散发出浓郁的沈醉香氛。
因酒识人,因酒品人。在觥觞交错之时,人性中一些潜藏的平时不易暴露的本性就会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酒品非人品,但酒品有时即人品,通过酒品,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人性格中的本来面目。
有人在总结会理的文化特征时,用了一个词“厚道”。言其文化底蕴厚重、民风淳朴诚恳。在会理人的性格中,不乏云南人的质朴耿介和宽容大度,又有着四川人的精明能干与吃苦耐劳。会理人饮酒之风也是如此,以酒待客,以诚待人,但绝不强人所难,好酒善饮,无酒不欢,也不贪杯误事,凡事顺其自然,颇有古人之风。
会理人的宴席上,酒是必不可少的助兴良品。请客的主人会细心备好各种品种的白酒、红酒、啤酒和饮料,客人各取所取,量力而行。筵席初开,主人会先举杯敬酒三巡,感谢各位光临,言明聚会缘由,再介绍出席的嘉宾和远客,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顺利,然后大家依次坐庄敬酒,自我介绍,或是寒暄叙旧。每人敬酒一圈,然后受席中诸君回敬一杯,基本上就宾主微醺,满座皆欢。善饮者可继续推杯换盏,猜拳助兴,直到曲终人散,尽兴而归。
会理还有个独特的习俗,吃羊肉,喝早酒。
会理羊肉细嫩肥美,闲暇之时,来到遍布大街小巷的羊肉馆,用一碗鲜香的羊肉开始一天的悠闲,如此美食如此景,令人豪兴大发,非得喝上两杯不可。
邀约二三好友,斟一杯会理特产的梅子酒,在喧嚣的店堂凭望着小街边迷蒙的细雨,玛瑙一般的酒红辉映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杯觞交错之间,恍然有一番浮生若梦的感慨。云舒云卷,花开花落,三杯早酒,一番感怀。鼓楼城门墙垣仍旧,晨钟暮鼓已随苔深草浓,微醺之中生发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豪迈。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注重人际关系的伦理世界。在会理,“年猪饭”是农村相当隆重的一项社交功能,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每年的春节。农村的年猪饭,讲究的是大块吃肉,大碗饮酒,有股子古道热肠的豪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杀猪饭,吃的是那股浓郁的乡土气氛,大家放浪形骸,开怀畅饮,上桌皆是朋友,熙攘都为兄弟,奋臂出袖,喧哗猜拳,乃至醉态可掬,都是百无禁忌的。生怕的是客人酒不够,菜不饱,失却了酣畅淋漓的意趣。
到少数民族聚集的乡村作客,饮酒自是另一番风情。走进会理有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小黑箐白沙村,更能够体验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无酒不成席,白沙村人把美酒看作待客的必须之物,把敬酒视为迎客、敬客、送客的最高礼仪。进寨门有“拦路酒”、“拦路歌”,客人想要进村,须得满饮一杯甘甜的米酒,客人进餐时,他们唱“敬酒歌”,跳舞时,他们唱“祝酒歌”,让人情不自禁饮下一杯又一杯美酒,直到醺醺欲醉,飘飘欲仙。
酒是五谷酿造而成的精华,而酒文化更是中华文明史的精髓之一。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悠久,渊远流长。祭祀敬神、迎客奉宾,浸润日常生活,漫透国宴官场。闻着美酒那幽雅细腻、丰满醇厚、馥郁芬芳、绵甜甘爽的气息,观赏酒液那清冽、浓稠、金黄、琥珀色的风姿美色,让人暂时忘却烦恼忧愁。一杯薄酒,三五好友,也足以慰藉漫长的风尘人生。
但过量饮酒,纵饮无度却是贻害无穷的。《战国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果然,夏朝的姒桀,商朝的纣王皆“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饮”,最后身败名裂,把国家喝掉了。张飞酗酒导致徐州失守,引来杀身之祸,酒之为害可谓大矣!诗人艾青说过:“你可要当心,在你高兴的时候,她会偷走你的理性;不要以为她是水,能扑灭你的烦忧;她是倒在火上的油 ,会使聪明的更聪明,会使愚蠢的更愚蠢”。
据说,酒瘾是有遗传的,我的爷爷、父亲几乎都几乎滴酒不沾。我的二伯却嗜酒如命,八十六岁之前每日必畅饮高度白酒八两以上,戒酒两年之后寿终正寝。据传,川大有位老教授,总结出长寿三大秘诀为:抽烟、喝酒、吃肥肉。此君每日饮酒啖肉不辍,直至九十六岁高龄圆寂。有人浅尝辄止却无福消受,有人开怀畅饮却酒精考验,历久弥新,看来,对酒精的耐受程度也有着巨大的个体差异,酒桌之上只可量力而行,绝不能赌酒斗气,误事伤身。
在中国的历史里,酒文化源远流长。醇酒如人生,它不仅是饮品,更是血脉,是文化与情感的载具。酒有水的形态,却有火的性格,酒是诗人梦中的相思豆,酒是画家笔下的月如钩,酒是浪子一条寻找家园的小路,酒是游子一夜靠近彼岸的小舟,酒是故乡小河中涓涓的细流。酒是水中的明月,酒是灵感的启明星,酒是激情的火山口。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酒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的欢乐,也助力催生了无数的艺术巨匠和佳作篇章。
回想起来,我接触酒的历史也有三十多年了。杯中物于我算是感情深厚。虽无多少酒量,尚有几分酒胆,但是酒德尚可,不撒疯,不闹酒,喝酒越多,人愈雅颓,酒兴最高时也就只会废话连篇,高谈阔论一番,些许贪杯,幸未误事,属于酒后较好保管的那一类人。扪心自问,男人不是喜欢喝酒,而是喜欢酒后宠辱皆忘,豪气干云的感觉,只为了酒酣后敞开胸胆,与朋友交臂把盏,在微微飘忽中抛开一切的烦忧困扰,抒发出肝胆相照的豪爽。喝醉,从来就不是酒精的罪过,而是感情的度数太高。
只因胸中有酒意,何愁席上无佳肴,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美酒教饮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美酒虽好,切勿贪杯,且把握今日良辰美景,莫辜负当下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