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县河舒开元水利工程奇迹—黄莲桥渡槽
备注:开元乡原名三元乡,现在合乡并镇后为河舒镇辖地。
黄莲桥渡槽长469米(加连桥2座),宽3米,高34.3米,97孔,由两座小型附槽连接而成。主桥墩由25个巨大石墩垒彻而成,高大雄伟,蔚为壮观,是全国罕见的人工石砌渡槽之一,可媲美长岗坡渡槽、三溪渡槽、红星渡槽等水利工程。
《蓬安县水利志》记载:黄莲桥石孔设渡槽,长369米,高34.3米。由97孔连接而成,建筑壮观,为县之冠
渡槽,又叫高架渠,是渠道跨越其他水道、洼地、道路等的桥式交叉建筑物,由桥梁、隧道或沟渠构成,普遍用于引水灌溉。
黄林桥(又称黄莲桥)渡槽,位于蓬安县开元乡黄莲桥村,是蓬安县三元水库(也称楼梯沟水库)左干渠的“咽喉水道”,通过黄莲桥渡槽后,水库干渠分支渠6条,分别灌溉河舒、柳滩、碧溪、杨家、新园等乡镇的1.58万余亩田地。《蓬安县水利志》记载:黄林桥石孔设渡槽,长369米,高34.3米。由97孔连接而成,建筑壮观,为县之冠。
昔日万人争睹“芳容”
如今杂草丛生
沿着该县河舒镇前往开元乡的通乡油路,进入开元乡境内不久,横跨公路和临近一条小河的黄林桥渡槽就矗立在笔者的眼前了。
站到渡槽下,向上仰望,高阔的桥拱从头顶跨越过去,它的宏伟气势深深震撼着笔者。
“以前,桥体上还刻有毛主席语录,几十年风雨侵蚀,如今已是看不见了。”今年60岁的黄林桥村党支部书记唐钟彪曾参与过黄林桥渡槽的修建。
他告诉笔者,黄林桥桥体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等标语,每个字直径2.5米,“刷上红油漆的标语,当时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
一边说着,笔者在唐钟彪的带引下,走上了黄林桥渡槽。
站在渠体上望去,1米多深、3米多宽的渠道延伸向远方,远处的渠下是一块块良田。因多年未通水,渠道内部已长满了各种杂草。
“第一次放水的时候,来看的人可谓是人山人海。”说到这,他的目光望着远方,沉浸在对当年热闹场景的回忆之中。
1975年,整个水库工程尚未竣工,但黄林桥段达到通水的施工标准,进行第一次试水。“县内罗家、巨龙等乡镇,甚至附近营山县的都有人前来。蓬安师范学校还专门组织学生来参观。”
肩挑背扛
5000群众“会战”黄林桥
《蓬安县水利志》记载了三元水库的修建时间:1958年12月,水库动工修建,1960年3月停工;1972年2月复建,1978年3月全部工程建成。
整个工程的工期断断续续,耗时8年。在那个年代,完成这样一项水利工程,只能靠人力。而黄林桥段,是整个工程中施工难度最大的部分。
“整个河舒区9个公社齐动员,黄林桥上的施工人员达到了5000人以上。”唐钟彪说,“每天生产队都要组织人对参工人员的工作量进行评比,计算工分。每人每天能有半斤粮,一周还有半斤肉吃。”
唐钟彪回忆说,夏季运送施工材料时,就利用河流涨水的时机,在上游的柳滩乡用绳索将多根原木或竹材编扎成一定形状,利用自身浮力在水上运输。石头就地取材,使用滑鱼鳅、板车等土制工具运输。
“确实很艰辛,不少人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唐钟彪告诉笔者,就在黄连桥合龙庆祝大会的当天,8名工人安装整个桥体最后一块撮基石的时候,搭起的架子突然垮塌,8名工人从30多米的高空落入水中。2名工人当场死亡,其余6人受重伤被送进医院。
老渡槽闲置
已成为历史的见证物
1978年,黄林桥渡槽建成通水。根据设计,作为干渠的黄林桥渡槽与各支渠之间设有龙洞,按照各地需求量对供水量进行调节。一时间,数个乡镇的万亩良田实现了旱涝保收。
数年后,位于黄林桥渡槽来水段的长506米的整个工程中最大的隧洞——石灰垭隧洞出现垮塌。后来,在抢修的过程中又出现多次塌方。从此,黄林桥渡槽就闲置了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林桥渡槽的水利功能已经消失了,成为了一种历史景观与文化遗存,成为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见证。
图:蓬安资讯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