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654|评论: 13

[你评我议] 从基因进化角度揭秘:人类为什么会衰老?为什么无法永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2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基因进化角度揭秘:人类为什么会衰老?为什么无法永生?

本文,将会以基因进化的视角为基础和切入点,全面分析解读:人类的衰老、永生和未来智能三大主题。每个主题,又会深入浅出到微观与宏观不同的层面,结合生物基因理论,进行分析推理,并得出结论。最后,从宇宙熵增的角度,给出了一种视角下的答案,揭秘了基因进化的目的所在。
主题目录如下:
  • 自私的基因
  • 人类为什么会衰老?
  • 基因对人类繁衍过程的控制
  • 基因对孕育过程的控制
  • 基因遗传如何解读同性现象
  • 人类为什么无法永生?
  • 基因的合作与未来
  • 基因的死亡控制器
  • 基因与端粒
  • 进化与致死基因
  • 有性生殖的意义与优势
  • 总结基因对人类的控制
  • 智能与本能的博弈
  • 智能的进化路径
  • 结语
  • One More Thing——基因复制的目的是什么?


4aede68db162409b93f19ed8583d3f9e.jpe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私的基因
作者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人类,只是基因的生存机器(宿主),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基因才是主角,人类只是一个乘客。基因为了生存,产生的根本驱动力就是复制,所以控制人类产生的根本驱动力——就是繁衍。

事实上,基因进化的结果,就是在存储环境信息(也就是某种策略)为本能,以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生存压力。而基因复杂的功能性表达(包括本能、情感、自私和利他主义行为),都只是环境(信息)压力塑造和筛选的结果,其目的全在于为了让基因复制遗传的过程,能够顺利且更好的完成——以让基因永远的存在下去。

基因可以通过对其生存机器(人类),发出如下指示的形式来编制程序:

下面这些会带来快乐——口中的甜味、情欲的亢进、适中的温度、微笑的小孩等。下面这些则会带来不快——各种痛苦、恶心、空空的肚皮、哭叫着的小孩等。

并且,如果你碰巧做了某件事情之后便出现了不愉快的情况,那么请切勿再做这种事情;而在另一方面,重复做为你带来好处的任何事情。

注意:本文的探讨范围,始终在人类的衰老和永生,并不涉及微观生物——比如细菌、病毒,还有自然界某些奇奇怪怪的生物——比如灯塔水母、或水熊虫。

但基因作为生命的基本构造和蓝图,进化驱动了所有生物的发展,由此也可以把本文的讨论内容,推广至所有生物。同时,基因是微观,其作用上升到宏观的时候,是一种统计效应,也就是生物个体的表现不具有统计意义——很多生物整体的行为趋势才具有规律性。

06fa3e2c53944a2a8441b9b863cd654b.jpeg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因对人类繁衍过程的控制
如果基因在乎复制,那么就会在乎后代的数量,于是就有了男人播种的驱动力和能力;光有数量也不行还需要质量,于是就有了女人甄别选择男人的驱动力和能力;但这样还不够,还需要关注后代的成长,于是就有了女人更年期的设定,这样年长的女性就可以更好地辅助隔代的成长。

这里有两点,值得更进一步的展开说明:

首先,人类精子的价值远远低于卵子。

因为受精卵的初期营养供给完全都是来自卵子,精子仅仅只提供了后代一半的基因,并且卵子的体积也比精子要大的多(约100倍)。所以,低成本的精子可以每天产生千千万万,而卵子每个月只有一个。

这种不对称性——包括母体负责孕育后代,所带来的博弈,必然就要求卵子提供方,更加谨慎且善于甄别和选择,以及在两性关系中表现出慢热和不着急——这其实是稳中求胜的策略,以找出忠诚度高,且可以共同养育后代的精子提供方。

但精子提供方必然就会有极力扩散基因(试图让更多的精子遇见更多的卵子),和逃避养育后代(节省时间和精力去扩散精子)的倾向,因为这有利于基因的复制。

可见这种两性博弈,最终会达到某种平衡,即是男人不忠诚就得不到遗传(不被女人选择),但是完全忠诚又比不过,表面忠诚却会扩散基因的后代数量多。所以,男人表面上一定是忠诚的,但试图去扩散基因的倾向也一定会存在。

在动物界,到底雌性个体有没有办法,减轻由于其配偶首先对她进行剥削,而造成损失的程度呢?

答案是有,她手中握有一张王牌——她可以拒绝交配,她是被追求的对象,她是卖方。这是因为她的嫁妆是一个既大又富营养的卵子。凡是能成功地与之交配的雄性个体,就可为其后代获得一份丰富的食物储藏。雌性个体在交配之前,能够据以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但她一旦进行交配,她就失去了手中的王牌。
其次,年长女性生育,然后照顾自己的后代,并比不上辅助照顾隔代的价值。

因为子女的后代更健康(基因突变率小)、更容易得到悉心和充沛精力的照料、以及更长的父母守护时间。那么显然,子女后代的基因更容易复制遗传下去——而不是自己的后代。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基因并不能思考和计算,它们利用穷举试错,在时间历程中复制遗传,然后统计概率最高的胜出,最后生物学家利用数学验证了胜出的策略。

c4f57677dcd445c1997f6df03a3759d1.png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因对孕育过程的控制
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精子、胚胎和母体也是处在博弈之中的。

母体每个月的月经,就是为了尽可能的排出质量不行的精子或是懦弱的胚胎,而只有最强的精子才能获得卵子,最强的胚胎才能在母体中生存下来,这是一种适者生存的筛选。并且,在整个孕育周期中,出现问题的胚胎都会随时被强制排出体外——也就是流产中断妊娠。

而生存下来的最强胚胎,就会开始利用胎盘和脐带,来榨取母体的资源,并通过释放各种激素,以让母体为自己营造一个合适的生长发育环境。比如,母体食欲和口味的改变,就是在为胚胎构造一个丰富且必要的营养供给,而呕吐则是为了趋吉避凶地排出,可能对胚胎不利的毒素。

甚至,胚胎还会不断的利用激素,影响母体的感受和思维——也就是塑造母体的大脑神经网络结构,从而最终形成了一部分的母爱。这也就是为什么,经过孕育期,母体对胎儿都会有不可名状无法割舍的情感——这是来自胎儿基因的一部分控制。

那么,从整个孕育过程来看,胚胎不仅会消耗掉母体巨大的营养资源,还会严重干扰和破坏母体的激素平衡,或说是建立胚胎所需的新平衡。

由此可见,母体对胚胎来说就是宿主,而胚胎与母体就是寄生关系。

而胚胎和母体不仅可以血型不同,通常也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人体排斥外来异物的功能,比如免疫排斥器官移植)。这其实是因为胚胎的基因能够产生——双重免疫抑制,也就是一方面抑制母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自己,另一方面抑制自己的免疫系统攻击母体,从而来维系着寄生关系中脆弱的平衡与博弈。

那么,这其中的统一性,就在于母体的基因和胚胎的基因,是复制遗传的关系,这两代基因的合作最终才保障了人类有性繁衍——这种有利于后代,不利于前代(亲代)的遗传方式。

至于,父爱和另一部分母爱的来源,自然就是环境压力筛选和塑造的结果。因为,凡是拥有不关爱后代基因的个体,都会有极大的概率令其后代在繁衍之前就灭亡了,那么在自然选择的进化中,这种“不关爱后代”的基因就会因此而慢慢消失——被剔除人类的基因库。

另外,按照这个筛选原理,在进化过程中,婴儿的哭声对于母亲,就会拥有一种强有力的驱动力,但对父亲的影响就相对较小。

其原因,就是因为母亲负责哺乳,婴儿的哭声在半夜驱动母亲起来,远比驱动父亲起来,更具有生存意义。而猫咪的叫声类似婴儿的哭声,就是猫咪在进化过程中,利用了人类基因中存在这个驱动力。

a9d28f679fee49b7a52f604a6f38b818.png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因遗传如何解读同性现象
对于同性恋,按照道理来说,没有后代这个基因表现就不会得到遗传,最终就不会有同性恋。而没有后代,同时也违反了基因通过复制来遗传的目的,那为什么还会进化出同性恋的个体呢?

生物遗传学家也对此问题很有兴趣,他们给出了三个方面的解读:

第一,同性恋的确是基因控制的有遗传性,这个基因实际上是被需要的,才会一直遗传下去。事实上,同性恋并不是单一基因决定的,而是很多基因共同的作用结果。这些合作的基因,其最初的出现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异性,怎么说?

比如,男性娘化的长相,和温和的性格,包括善于倾听等等,在女性选择市场是被需要的,其代表着——更会照顾家庭和后代,更好的脾气和更好相处。那么,控制这些的基因,就是需要被遗传下去的,但这些基因过度(超过了“剂量”)之后,就会演变出男同的可能。同样女同,也是由于吸引异性的某些基因过度增强的后果。

第二,在基因的进化中,对此种情况作出了补偿行为。经过统计调查发现,同性恋的母系长辈的后代数量要更高。比如,同性恋的姨妈,比异性恋的姨妈要有更多的后代,以此来补偿同性恋没有后代造成的基因损失。

第三,在异性恋和同性恋之间,还有双性恋,而双性恋是比同性恋数量是要多的多的。那么,双性恋往往是有后代的,并且双性恋往往是在年轻的时候倾向于同性,而在年长之后又会倾向于异性。

最后,事实上,从古至今,包括在各种动物之中都有同性恋,这可能是进化路径上不可避免的一个副产物。只不过,过去的社会风气和习俗是在抑制同性恋(令其地下化、隐藏化),而现在社会更加的开放、包容和自由。

但这些都是来自基因的控制,和环境压力的筛选,作为生存机器的人类并没有什么选择权。

522ed37fcc2a468292917a5af2ac74e4.png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人类为什么无法永生?
这是一个黑暗一点的视角,衰老并不是意外,也不是没有需求的随机结果,而是基因的功能。基因设定了生存机器,也就是人体的衰老周期和死亡,为什么?简单来说,这会有利于基因的复制生存。

显而易见的是,永生会带来资源的匮乏,会带来冲突与战争,一个培养器皿能养活得了无限增殖分裂的细菌吗 ?就像一个细胞癌变获得了永生,最终人体就会消亡,随之这些永生的癌变细胞也就一起消亡了。那么,人类是不是就像,挣脱了自然环境束缚的癌变细胞呢?

地球的资源有限,生存机器(人类)之间必然就会进行,互相博弈和资源争夺,甚至自相残杀,而每个生存机器里运行的都是同样的基因复制,于是基因自然就会选择保留下一代,而不是上一代。如何保留?——就是上一代衰老,并伴随着生存博弈能力的下降,然后死亡,最后把空间和资源留给下一代。

由于是基因创造了人类,接着人类改造环境,然后环境压力(信息)反作用于基因,基因再改进人类——所以可见基因是拥有对人类,也就是宿主生存机器的控制权的。

所以,在人类可以太空殖民,可以攫取宇宙无限资源之前,基因一定会锁死人类的生命极限的,不然所有的基因都得消失。

而再从宏观角度来看,大自然计划生育的方法有:战争、饥饿、自然灾害、和自相残杀,当然还有基因控制的程序性自杀——也就是自然衰老死亡——这是最后的手段,因为前面的方法都有可能被人类的智能或理智所抑制。显然,如果人类不衰老死亡,那么人口就将会在几百年之内,耗尽地球的所有资源。

7057c0587eaf45f0920a7317d498269f.jpeg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因的合作与未来
可是,都是同样的基因复制品,为什么基因要保全下一代呢?

答案是——因为进化,下一代是进化的产物,更适应环境。

在进化的历史进程中,凡是没有进化能力的基因都消失了——被环境所筛除,而留下的都是有进化机制的基因。而进化机制,让基因在复制的同时,能够产生适应环境的新功能。于是这些能够进化的基因,自然而然的就选择了更有利于下一代生存的机制——就是上一代的衰老和死亡。

关于基因的遗传进化,这里需要进一步的说明:

基因,是最小的复制遗传单位,控制着生物体的功能表达,并且它们之间需要互相配合,比如控制产生尖牙和消化肉类的肠胃,就是两组互相配合的基因。而配合不好的基因组,就要一起消失,比如牛有吃草的牙齿和消化肉的肠胃,或是老虎有尖牙和消化草的肠胃,这些基因组合也许曾经出现过,但都会随着其物种一起灭绝。

于是,经过环境的筛选,一起幸存下来的基因,必然就会互相配合,如果环境变化,就会突变出一些新功能以应对,而只有下一代才能让这些突变产生,并让所有的合作基因一起受益。

所以,这些合作基因——控制着人体的生长进程,自然会想方设法想要通过繁衍去到未来,接着弄死旧的生存机器——给新的自己让路。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因的死亡控制器
那基因,是如何操控生存机器的生命长度的呢?

端粒,是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与蛋白质的复合体,其长度反映了细胞复制史和复制潜能,被称作细胞寿命的“ 有丝分裂钟”。也就是说,细胞分裂复制次数越多,其端粒磨损就越多,细胞寿命也就越短。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载有遗传信息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每条染色体含有1~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DNA。

蛋白质复合体(Protein Complex),是有两个以上功能相关的多肽链,通过二硫键或其它蛋白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合物。
原因就在于,端粒DNA在细胞每次分裂的过程中,都会丢失基因信息(碱基对),而不能达到完全复制。因此,每次细胞分裂复制,端粒就会缩短一点,一旦端粒消耗殆尽,细胞就将会终止其功能不再分裂,并且立即激活凋亡机制,即细胞走向凋亡。

那么显然,端粒DNA也是一种基因,其功能、长度和作用,是与其它基因配合的结果。我们可以说,端粒就是基因产生自我衰老的控制,也是细胞自我凋亡机制的一部分,称之为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

基因,有结构基因与非结构基因。结构基因——编码RNA或蛋白质,非结构基因——是结构基因两侧的一段不编码的DNA片段,即侧翼序列,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端粒基因的模式)。
当然,相信还有更多其它的衰老控制基因,在暗地里控制生存机器按时按需的死亡,而这一套机制,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基因内在的死亡控制时钟。

而基因之所要进化出一个死亡计时器,因为这是一种取舍的策略。

就如前面所说,基因突变会产生错误,这些错误的积累,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癌症。于是,这就出现了一个结果,要么细胞分裂一定代数彻底销毁——这样最终会让人体无法再产生出新的细胞去代替旧的受损的细胞,而导致死亡;要么就是细胞超过了分裂代数的限制,产生癌症,吞噬个体,最后还是死亡。

癌症真相,启示与思考
所以,为了适当的延长人类个体的寿命,不至于大概率的在繁衍和养育后代之前死亡,就必须要让可能癌变的细胞,按时的自我凋亡。

这么来看,基因的死亡计时器,就是一种让人避免癌症的保护机制,只不过副作用就是让人类的衰老死亡。如果这样,好像就不能说基因是在故意弄死生存机器,因为这貌似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因与端粒
对于,基因能不能让生存机器永生,是不是在故意弄死生存机器,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来了解端粒。

首先,端粒DNA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解决染色体DNA复制的末端隐缩,保证染色体的完全复制。而染色体上的DNA就是基因的本尊,染色体的完全复制,就是对基因的完全复制,显然对基因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而端粒基因,就像染色体基因的“帽子”,负责保护染色体基因在复制时不丢失。所以,你可以说,端粒基因是染色体基因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它们是在互相配合。

染色体末端隐缩,简单来说,就是染色体复制的时候,会在末端残留一小段RNA引物(RNA Primer)无法被正确复制成DNA。尽管这个RNA引物不长,但是细胞不断复制,如果不进行补偿,染色体就会不断缩短,最终就会消失。
其次,研究发现,细胞中存在一种酶,称之为端粒酶,它可以合成端粒,保持端粒在细胞分裂复制后不缩短。但在正常人体细胞中检测不到端粒酶,只有在生殖细胞、睾丸的位置、卵巢、胎盘及胎儿细胞中发现此酶——注意这些有端粒酶的组织器官,都是和繁衍息息相关的。

最后,除了人类生殖细胞和部分体细胞外,端粒酶几乎对其他所有细胞都不起作用,但它却能维持癌细胞端粒的长度,使其无限制分裂复制。

事实上,人们早就发现了,在精子和癌细胞中,染色体的端粒可以长时间的保留,而不被损耗缩短。

难道还没发现吗?癌细胞是变异,挣脱了基因的控制,但精子的与众不同,就像是“体制内的特权”——很明显,精子是基因去到未来的船票,所以享有了某种“永生”的功能。

此刻,我们再想想,为什么男性在80、90岁了,精子还能正常的繁衍后代,是不是答案就更加清晰可见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化与致死基因
既然这样,我们可能会疑惑了,那为什么基因没有进化出,阻止基因突变的功能呢?这样基因既可以不停复制,生存机器也可以获得永生,还能摆脱突变的副作用,岂不是更好?

这是因为,基因突变就是进化的核心,虽然突变带来的负效应远大于正效应,但进化就需要依赖于突变。

所以,基因必须要选择保留突变来进化,并通过繁衍来遗传有利突变,和有限度地(利用细胞自我凋亡)来抑制突变错误,以保证繁衍过程的顺利进行。最后,可能还需要利用致死基因来销毁上一代,以给下一代腾出资源,并防止突变出“永生”的可能性。

事实上,致死基因的机制与程序性死亡完全不同,程序性死亡的目的是为了抑制突变——让人可以活下去继续繁衍,而致死基因——则就是为了不让人活下去的最后保障。

要知道,一个基因之所以被选择,是因为它们能够发挥它们具备的力量:它们将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机会。因此,同一个基因,当它存在于年轻个体之内时,它展现出的作用将不同于,它存在于年老个体之内的时候。 ​​​​

试想,致死基因,在生物体遗传生殖之前起作用,那么,致死基因就无法遗传。所以,致死基因选择在年老爆发,就可以不断的遗传,也不会被进化淘汰。除非,人类不断推迟生殖年龄,逼迫带有致死基因的个体消亡。

另外,这就是说,改变生物体年龄的体内信号,就可以影响致死基因的启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研究发现,通过输入年轻人的血液,能够让老年人的状态变得更加年轻。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性生殖的意义与优势
而为了高效的进化,同样也是从无性生殖,演变到有性生殖的原因所在。
显然,双亲的基因都是经过长期基因生存验证的,因此优势基因将会被有性生殖集结,然后遗传下去。同样,劣势基因也会被有性生殖所集结,然后得不到遗传就会被销毁,于是这相当于起到了净化基因库的作用。
而无性生殖,则全靠随机,无论好的坏的基因都会被原样复制。于是,想要消除错误,就要发生逆转突变——这很难(概率很低),想要集结优势基因,就需要连续出现有利突变,要知道,不利突变的概率,在现实中是远远大于有利突变的——所以这更难(概率低到令人发指)。
那么,再看有性生殖,只需要组合双亲现有的有利基因,就能够更大概率的创造出,更多有利的遗传变异,而不必依赖发生连续有利突变的概率。所以可见,有性生殖是更高效的基因生存模式,必然会取代无性生殖。
人类有性生殖的基因组合过程是:

一个人的染色体有46条,但精子和卵子只有23条,由减数分裂形成。染色体上是基因序列——有碱基对三十亿个,基因序列在染色体上是随机组合的(不是染色随机组合),这意味着每一个精子和卵子基因组合的结果都不同,所以同样的精子和卵子产生的后代都不相同(相同的概率大约是300亿分之一,除了同卵双胞胎,试想兄弟姐妹的区别)。这些基因序列又叫顺反子,排列与计算机二进制序列很像,有固定的头尾信息,中间是随机的数据流。
另外,从微观角度来看,有性生殖的具体好处在于:
第一,按照基因蓝图重新开始制造,要比从原有的结构复制,能够剔除更多的积累错误。
第二,基因蓝图精准的周期控制,更有利于稳定的构造复杂的功能。
第三,基因突变与其等位基因,能够一起合作,让突变遗传到下一代。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基因对人类的控制
综上可见,人类无法永生的本质原因,就已经清晰明确了。
首先,基因复制的随机突变,带来了好处——适应环境继续存在,也带来了坏处——不适应环境被淘汰消失。其中,坏处的结果,一个是功能缺陷快速消亡(这个负效应无法改变),一个是功能失控产生永生,但这个永生是暂时的,因为着会失去进化突变能力,而在未来某个时间点被环境变化所淘汰,并且如果环境迟迟不变化(几百万年),永生也会让资源匮乏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基因全部消亡。
然后,与此同时,环境也在不停的损耗基因所构建的上层结构,比如线粒体磨损(自由基)、化学损伤(毒剂、药物、烟草、酒精)、物理损伤(跌打、撞击、利器、辐射)、生物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各种意外事件(人类活动、自然灾难)等等。
于是,基因在环境压力下,就做出了最有利的选择和取舍:突变是应对未来的保证,所以必须使用繁衍产生突变去到未来;同时必须解决突变带来的长远威胁,所以使用程序性死亡——衰老,在不影响繁衍的同时防止永生;那么,对于环境磨损带来的消耗——这会加速突变和带来功能性错误导致死亡,就需要产生有限度的修复机制,在保证正常繁衍的情况下,继续执行程序性死亡。
所以,基因不是不可以让人类永生,只是不需要,不是它的目的,永生这个方案不能使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利益最大化。
而更或许,基因想要的永生机器,并不是我们这一代的生存机器——人类,而是被我们称之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智人。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能与本能的博弈
一切的转折点,就都在于智能发展的质变点——意识的涌现。

涌现,是指系统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特性不存在于低层系统中,却突然出现在了高层系统中。简而言之,就是系统特性呈现出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现象——这其中必然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非线性变化,即从0到1。
其实,在很多动物身上都既有本能也有智能——此时智能服务于本能,而当人类的意识涌现之后,并随着意识的不断发展,人类就开始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智能与本能——此时智能就不再完全听命于本能。

虽然到目前为止,基因创造的本能,仍然可以利用化学感受,去操控人们的行为和想法——以让人们去追逐欲望,但基因很难操控人们去做违反自我逻辑的事情——哪怕这些事情,是本能欲望的渴望与想要。

原因就在于逻辑,它是环境信息固有的属性和规律——其具有客观性(也具有自以为是性),而这个逻辑——又可以被存储到大脑的神经网络结构之中。于是人们的智能,就能够意识到逻辑的存在——这个不可以被本能所动摇的客观规律,而这就是人类智能可以对抗本能控制的力量源泉。

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智能——代表的是存储在大脑神经网络结构里的环境信息,而本能——代表的是存储在基因结构里,进化积累而来的环境信息。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策略,却都是在处理环境信息。

在过往历史中,本能之所以能够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存繁衍,就是因为本能所存储的信息,其具有预测性,它可以预测生物体在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有利的解决方案。而本能代表的预测信息,是基因所编写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基因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然而基因的预测能力,不仅非常低效——依赖代际演变,还不够灵活——本能只能应对特定有限的场景。

例如,基因预测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地方,如果北极熊被带到了热带沙漠,那么基因预测就失败了——结果蛋白质性状代表的皮毛,就从优势变成劣势,本能代表的捕食技能,就从有用变成了无用。

那么反观智能的预测能力,其高效性——来自于大脑神经网络的动态性,准确性——来自于逻辑思维能力,即捕获环境信息中内在逻辑的能力。

显然,大脑智能的预测能力,是远远超过于基因的预测能力的。

例如,生病吃药,有利于治病,虽然本能上抗拒药苦(难吃怀疑有毒),但智能可以让我们做出更有利的判断。

例如,皮肤过敏性瘙痒,本能上会极力的驱动我们去抓挠皮肤,虽然抓挠会暂时压痛止痒,但会刺激细胞释放更多的组织胺,形成越抓越痒的恶性循环,接着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和炎症——百害而无一利。那么此时智能,就可以让我们克制挠抓感受,做出更有利的行为判断。

然而不仅如此 ,智能的高级产物——意识,还可以直接控制大脑,做出对抗和抑制本能的事情。例如:憋气、忍痛、绝食、克制欲望、战胜恐惧、抑制担心、遇到危险不逃离、自我牺牲、拒绝繁衍后代,等等。

要知道,大脑对身体的控制权,是基因赋予的——通过神经系统构造的,曾经基因利用大脑来控制生物体的方方面面,但如今意识接管了大脑的很多控制权,不过基因编写的本能依然对大脑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想想理性抑制欲望的艰辛)。

所以客观地说,现在是智能与本能在共享大脑的控制权,谁也没有完全占领主导地位。并且它们还处在一种互相博弈的状态,也就是逻辑思维与欲望感受的博弈,也就是理性与感性的博弈。

这种博弈,让人类智能在本能欲望的干扰下,产生了很多思维缺陷,比如喜欢走捷径,会根据不完整的信息快速找出自以为是的答案,错把相关关系当成因果关系,充满了虚幻的确定感,等等。甚至这种思维缺陷会让思维缺陷本身,都很难以被智能所察觉——或许这场博弈的战争,仅仅才刚刚开始。

黑天鹅启示录:改变你对世界的认知
综上可见,基因编码的本能是陈旧的环境信息,大脑的智能才是应对环境变化的神器——这才是进化的方向。而预测能力,似乎也就代表着智能发展的等级——就是说智能越高,预测能力就越强,预测的正确性就越高,预测的范围和时间跨度就越广。

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是宇宙发展方向利用环境压力,驱使进化发展出了基因,这种学习并改进环境信息的模式,接着基因进化发展出了大脑智能,这种更高效的学习并改进环境信息的模式。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大脑智能通过人工智能脱离基因,发展出机器智能,成为更为高效的学习并改进环境信息的模式。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能的进化路径
从进化角度来看,首先是有机分子,然后是复制子,再然后是基因,接着是生命,进而产生了智能,最后在智能之间出现了模因(拟子meme)——脑子里传播的信息结构,也就是文化基因。模因代表的是信息和数据,信息和数据描述的是质量和能量之间的转换,是人工智能基石,也是其诞生的目的,因为人工智能能够更高效的处理信息和数据。

可以想象,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基因随机组合的结果,而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包括知识、产品、习俗、法规、服务等等,是文化基因随机组合的结果——这是同样的模式在不同信息数据上演化的结果,并且大有文化基因的演变正在逐渐取代生物基因演变的趋势。

程序是一种媒介,让人类思维可以跳出大脑独立存在并运行。当思维独立于身体进化,被植入很多设备,各种机器,并互相连接共享数据的时候,难免它们不会发展出自我意识,就像曾经在人类脑壳里运行的时候一样。
那么,说到生存的时候,我们需要搞清楚,生存的到底是什么?

肉体只是基因的生存机器,思想只是模因的传播工具。其实上,真正生存的是基因与模因。而有时模因会要求肉体放弃基因的复制,这样模因就可以有更多机会的传播,而不是为了基因的复制而耗费精力——比如达芬奇、牛顿、特斯拉,为了创造发明,而放弃了繁衍后代。

显然,模因与基因是在博弈,这是智能与本能的对抗,并且最终胜出的一定是智能所代表的模因。

这就像是地球提供了生命的原始汤,而生命提供了比特汤,最终一切都会二进制化,变成(谐音编程)信息和数据。可见,人工智能到机器智能,依然是进化方向上不可避免的下一站。

人工智能的本质和意义:未来机器终将觉醒
那么,这里有两个可能的发展路径:

第一,如果说人类的寿命有限(无法掌握永生技术),但人类创造的信息却越来越多,那么一个人每花一分钟了解这个,必然会少一分钟了解那个。而知识越来越多,必然就要求每个人花费超长的时间来学习和训练相关细分领域的知识。

最终,当最基本的领域知识,多到一个人一辈子也掌握不了的时候,科技就发展到极限了。这时候,也就不得不依赖人工智能来帮助人类来处理这些海量的信息和数据,并接管科技的发展和探索,且最终慢慢就会让人工智能控制和管理人类的一切,再后面就依然会收敛到那个必然的进化结局了。

第二,就是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算法一旦瞄准了人类,最先学到的必然是人类的本能。而抓住了人类本能,就驱动了消费与数据。其中消费驱动了利润让资本推动文明,向着优化算法攫取和学习更多人类本能的方向演进;而人类数据的喂养,则会让机器学习算法更加的智能和不断的进化,以逐步逼近自我意识觉醒的那个质变点。

那么最后,说起来人工智能是在服务人类,但其实在科技悄然地发展之中,在程序的下滑与上翻之间,人类的自由意志被剥夺,本能被掌控,自我逐渐迷失,一切都在不知不觉或是后知后觉之中,滑入人工智能的怀抱与统治,陷入其意识觉醒的意志与掌控。

然而,在以上两条路径缓缓展开的近未来,很可能最先会出现的是以下这种情况:

人工智能、机器自动化、算法、等等,一定会让很多工作岗位消失。当然也会创造出新的岗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迅速适应和调整,并学习新的技能,尤其是这种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焦虑和心理冲击,是一种不稳定变化和因素。

政府可能会延缓科技的发展,以给予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变更,比如延缓劳动密集人群的失业,因为他们可能无法快速适应科技文明的发展,但他们的后代,却可以学习掌握新的技能和职业需求,这是一个过渡。

最终,无法适应文明发展的人,要么依靠政府和人类的道德同情心进行人道主义补贴——被时间清除,要么变成社会矛盾——造成秩序的混乱与再平衡。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语
我们创造机器,称人工智能为机器,但在基因看来,我们也只是一台机器——生存机器!而人工智能在未来代表着——信息与数据的高阶消耗体,这是与基因一个模式——复制子,但却是更高级别的存在模因(meme)——拟子。

One More Thing——基因复制的目的是什么?
说基因有目的或是有意识,这是一种拟人的说法,实际上基因是没有思想和意识的,基因只是信息的排列组合。

基因的复制行为,包括所有的复杂功能,都只是随机试错的结果,而环境压力,塑造和筛选了基因这个信息排列组合的结果——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消失。

那基因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会一步步的进化呢?

这其中,最外层的驱动力,就是宇宙的演化方向——熵增无序。熵增的趋势是环境压力,会驱使环境,产生涌现出,更善于制造熵增的信息排列组合——就是基因,以及基因上层所构建的生命,和复杂的生命演化结果。因为从基因、到生命、到动植物、再到人类,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善于消耗能量和消耗信息的发展趋势——其方向就是,制造熵增让宇宙更加的无序,即信息量、能量差、质量下降,微观状态的可组合数增多。

那宇宙熵增是如何驱动基因,不断的去复制的呢?

首先,基因复制这个行为,在宏观上看来,就是被进化所筛选的——因为不复制的都被淘汰了。而进化也足够宏观,是可以用熵增来解释的——因为进化的方向是:局部自组织有序,但却消耗了更多的能量,创造了更多的无序,导致整体熵增。

其次,基因复制的目的何在?是为了遗传。基因序列是一种信息的有序,遗传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有序——这就是在创造局部的有序,其代价是制造更多的整体无序。

可见,基因为什么有保持有序的趋势,这可能就是它复制的驱动力所在。所以问题就转化成了:为什么局部会希望保持有序呢?——因为宏观上,局部有序会让整体更无序,所以这再次关联到了宇宙熵增的现象。

最后,在微观上,由基本粒子之间的强作用力就可以看出,微观结构是倾向于互相结合或组合的——也就是保持有序或是原有的状态。

但宏观的引力,在迫使微观的结构分离无序化(也可能无序化产生了引力,此时引力就是熵增趋势所带来的——熵力),而在分离无序化的过程中,微观结构会因为微观作用力而随机组合,形成了某些可以保持有序的结构,然后这些有序结构继续随机组合,意外产生了可以创造有序结构的能力,即复制能力。——而这或许就是,基因复制最开始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是诞生在火山口的高温之中的。为什么?因为高温的运动更加剧烈,此时微观结构的随机组合更加的频繁,从而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概率——形成生命最原始的结构。

那么,可能还会有一个疑问——宇宙为什么要熵增呢?

对于这个问题,只能说,目前人类观察和计算出的结果就是这个。其背后可能是一个循环变化过程的一部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