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淀区位于北京的西北角,因此被称为上风上水之地。在这个地方建设垃圾焚烧厂,所产生的二恶英等有害物质,将对附近的居民带来健康隐患,对全市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而另一方面,北京市年产垃圾约500万吨,散布在北京城郊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共有4000余座,形成了“垃圾包围城市”的势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之际,北京垃圾处理何去何从?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海淀区百旺新城时,看到小区里到处张挂着条幅:“不要恶臭,更不要癌症”、“撤销在六里屯建垃圾焚烧厂的规划”、“以妻儿老小的名义反对六里屯垃圾焚烧厂”……人们反对海淀区建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呼声异常强烈。
“海淀区每天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有2500吨左右。不建焚烧厂,再找一个地方挖坑填埋,更不是个事!”当本报记者就建设垃圾焚烧厂一事采访有关部门时,得到的是这样的答案。
海淀区为何要在六里屯建垃圾焚烧厂?生活垃圾如何处理才是科学的?带着这些事关人们切身利益的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和有关专家。
2500吨生活垃圾何去何从
事实上,北京市海淀区拟建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事一公布就已闹得沸沸扬扬,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周晋峰还提交了《关于停建海淀区六里屯垃圾焚烧厂的提案》。海淀区百旺新城小区和颐和山庄的居民向《科学时报》反映,海淀区六里屯周边的所有小区和村庄都在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
那么,海淀区政府为何要建这样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
“建垃圾焚烧厂是形势所迫!”北京市海淀区市政管委会负责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事宜的负责人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北京市符合标准的垃圾处理设施只有十几个,过去随意填埋,不规范的垃圾堆、垃圾场加起来可能有几千个,现在,情况虽然在逐步改善,但正规的也只有十几个。而海淀区目前只有一个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六里屯垃圾填埋场。
“这个填埋场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的。”这位负责人介绍,六里屯垃圾填埋场从2000年1月正式运行,当初的设计能力是日填埋1500吨垃圾、使用寿命18年。近几年,随着人口的增多,垃圾量也急剧增长。现在,填埋场基本上每天要填埋2200吨垃圾,超负荷运转。填埋量大了,沼气量也在增加。
“垃圾处理能力超负荷运转,填埋寿命必定会缩短,”这位负责人介绍,“海淀区每天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有2500吨左右。如果不赶紧再建一个设施,以后怎么办?不建焚烧厂,再找一个地方挖个坑填埋,更不是个事!”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市年产垃圾约500万吨,散布在北京城郊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共有4000余座,形成了“垃圾包围城市”的势态。
这位负责人介绍,海淀区已经专门成立了绿海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国有公司)具体实施这个项目建设。
污染如何规避
垃圾不能不处理,但是为什么要建在六里屯?
在海淀区关于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情况介绍中指出,将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位于六里屯垃圾卫生填埋场南侧,在此建垃圾焚烧发电厂“有利于垃圾处理设施的土地节约利用,有利于垃圾焚烧炉渣的就近填埋处理,有利于焚烧厂热源的综合利用、两个设施垃圾渗沥液的综合处理,及垃圾处理设施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不改变垃圾运输状况、不增加运输成本和运输沿途的污染。”
对此,附近居民提出异议:垃圾焚烧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又如何处理?
全国政协委员周晋峰在其提案中说:“关注的焦点是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的致癌性和致畸性。二恶英是含氯及碳氢化合物(塑料制品等)在燃烧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强致癌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和内分泌毒性,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其列为一级致癌物。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由于有机物多(果皮及剩饭菜等),含水量较大而热值较低,在焚烧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高温,并且含大量塑料袋及餐盒等塑料制品,在焚烧时更易产生二恶英。”
海淀区市政管委会这位负责人则表示:“目前北京的垃圾,尤其是海淀区的垃圾的热值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热值1300卡以上。二恶英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把它控制住,控制在国家制定的标准以下,就应该是安全的。”
聚焦选址
垃圾焚烧厂到底该不该建,它会不会对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
“从环保的角度,应支持区管委这个项目的建设。我是支持试建垃圾焚烧厂的,但重点一点是选址必须远离人群。”赵章元指出,六里屯建垃圾填埋场的选址本身是有问题的。
赵章元介绍,该填埋场处在北京市的上风上水位置,而且它的周围人口密度太大。从该项目的环评报告中可以看出,在该项目周围500米以内的居民就有5000多人,周围还有密集的居民小区,已经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污染控制标准;该项目距北京重点保护的京密引水渠仅1114米,据悉,京密引水渠属于北京重点保护的两库(密云、怀柔)一渠饮用水水源地。该地区又属于规划的海淀新区所在地。无论是在用垃圾填埋场还是拟建焚烧厂,长年累月的排放污染物,对周围民众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实际上该垃圾填埋场运行以来所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凸显。
赵章元分析说,所谓“垃圾焚烧比填埋的方式要环保”,主要是基于人们已经看到了填埋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事实,盼望着能有一种替代方法早日出台。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大气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两个方面。垃圾填埋或堆放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害气体,包括硫化氢、甲烷和一些重金属气化物等,长时期吸入这些气体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危害;对地下水的污染则是由于雨水流入垃圾堆体,使垃圾中的有害污染物随之渗漏造成的。
起初,人们对垃圾处置并不在意,大多是在郊外废坑荒地上随意堆放,对垃圾堆的底部基本上未采取任何防渗措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地下水普遍被污染的严峻态势。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开始试建了少数“卫生垃圾填埋场”,但赵章元认为,这些垃圾填埋厂在其选址、防渗、垃圾渗沥液处理和监测等措施上都存在明显不足。经对北京几个大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漏检测证实,这些填埋场均已发生了明显的渗漏。某些垃圾填埋场地下渗漏污染已造成周围十几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下水不能饮用,并已导致高发病村的出现。
焚烧未必无污染
鉴于垃圾填埋的这些弊病,国内外都在寻找另一种更为有效的垃圾处理方式,其中之一就是焚烧。
“应该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垃圾焚烧都已经搞了很多年,都在试建不产生污染的焚烧炉,但至今都没有满意的成果。”赵章元说,“主要还是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恶英的处理问题。”
赵章元介绍,二恶英是一种难降解的致癌物,它主要是垃圾燃烧排放物降温时经过850℃~200℃度之间时生成的。降速越快,生成的就越少。目前存在的一个节点是建垃圾焚烧厂的风险问题,即采取了最先进技术能否确保改善原来的环境质量?国内外多年实践表明,防止被焚烧的气体在急剧降温过程中产生二恶英的技术以及吸附消纳二恶英的技术,虽然在理论上是清楚的,但在实践中的效果至今尚不能令人满意,而失败的教训却很多。如果希望利用这个热量来发电,就更不可能很快地降温。
“对于一种科研试制的产品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验证,如果目前就说‘垃圾焚烧可以做到没有任何污染’,还为时过早。在目前条件下,即使相距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下风向(或下游)达到500米现行标准,也还是谁都不敢说‘无影响’。”赵章元指出,对于难降解的有害气体,在人体内有累积效应,时间长了,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垃圾总归要处理,每天2500吨的垃圾该怎么办?赵章元说:“垃圾焚烧炉占地少,有利于垃圾减量化,故应支持政府部门寻找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地方去试建!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据我多年实践来看,六里屯这个位置是不合适的。”
赵章元介绍,日本在焚烧方面搞得比较早,而且他们的垃圾焚烧炉基本上是建在小区周围;但他们最近也发现垃圾焚烧对周围居民的健康影响很大,也开始限制了。
综合利用是趋势
选址也好,处理技术也好,人们更关心的是,能否找到真正有效的对环境污染很小的垃圾处理方式?
“国际上目前比较推崇的做法是综合利用处理,这也是今后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赵章元介绍,所谓综合利用处理就是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
“关于垃圾分类问题,我国也已实践多年,但遗憾的是一直未能坚持下来。这纯属于管理不作为问题。我相信一定能实现!无非是费点事,多出点钱,这需要政府支持。”赵章元说。
废电池处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来废电池对环境污染大,理应集中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但最终因没有办法找到废电池终端处理办法而夭折,甚至荒谬地提出“废电池分散到环境中影响不大”。赵章元指出,废电池同千万个无名污染源一样,现在不及时处理,等到造成环境污染再引起人们的注意就为时已晚了。
另外,据业内人士测算,目前我国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约3000亿元。可事实上,除废钢铁的回收率较高外,废塑料的回收率为25%,废橡胶的回收率为32%,废纸的回收率为35%,废玻璃的回收率只有13%……我国对废旧资源的利用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赵章元表示:“综合利用处理,应是今后垃圾处理的最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