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火遍全国的成名路径,在它的同类中绝对属于异类。
像海虾、河虾、皮皮虾、海蟹、河蟹、大闸蟹等节肢类食材,它们走向全国都是凭借本身的肉质鲜美,食用也均以清蒸等突出本味的烹饪为主打。
但小龙虾不是,小龙虾是从北京簋街夜市开始的网红之路,早年它叫做“麻小”,直至今天它也仍然以麻辣等浓油重味的烹调作为招牌。
如今小龙虾身价百倍,商家也开始安利它的“肉质鲜美”,其实完全是个笑话,大多数饕餮小龙虾的人吃的都是调料味道,根本就没尝过它的本味。
说实在的,在这种浓油重味之下,什么平淡食材都能变成美味,哪怕是最便宜的鸡肉,甚至很多人避而远之的豆制品假肉——如今它的网红番号叫做“辣条”。
如果拼本身的肉味,小龙虾在虾蟹阵营之中,并不具备突出优势。但是正如今天的网红经济,拼得本来也不是品质,而是炒作。跟风顾客需要很多次的吃亏上当之后,才能发现网红店的真相。
如果要拼经济性,几乎找不到比小龙虾性价比更低的同类。斗大的脑袋占了三分之二,脑袋却不能吃,壳子又厚又硬,抽出来的肉又细又小……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干好几斤小龙虾都吃不饱。若是换成好几斤海虾,全家人都吃不完。
不是说它不能吃,在早年食物匮乏的时代,小龙虾是当地居民有益的补充,生命力顽强、繁殖力惊人、便宜、好养、甚至零成本捕捞……壳多肉少怎么了?反正也不花什么钱。
但是如今近百元一斤的价格,那就非常的不上算了。谁要大家跟风网红呢,一直炒到洛阳纸贵,繁殖力再强都跟不上了。
商家当然乐享其成,高售价意味着高利润,盒马鲜生等电商新势力也开始助推小龙虾行业,产地开始着力洗白一系列关于饮食风险的传言。
然而就算不含重金属,那么大的虾脑袋还是不能吃,就算本身不含有害成分,这浓油厚味的烹调方法,也根本谈不上健康。为什么同样红油泡出来的辣条就要身背骂名?而小龙虾俨然被正名为健康食品?
人们识破网红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一切金玉其外的风潮迟早会现出原形,网红经济就是一锤子买卖,如果产品本身没有品质或经济性的根基,很快就会大浪淘沙淡出江湖。
因为它的爆红之路并不正常,论品质论经济性一无所长,就拼个“麻辣”二字,那是川菜的招牌,并不是海鲜河鲜类食材的自带属性,借来的名声,迟早是要还回去的。
到达鼎盛之后,小龙虾产业注定会走下坡路。一些跟风挖塘养殖的创业者,可能会遭遇最终的风险。
被安利尝鲜的顾客,花钱吃几回也就算了,相信几波过去以后也会渐渐感到不值。但是整个一哄而上的产业链,可能被狠狠重挫一回,风口上的小龙虾,也承载着不少农民的命运,炒作最终还是会害了老百姓啊。
作者:纸上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