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去了“春节”的发源地——阆中。杜甫先生写的“阆中盛事可断肠,阆中城南天下稀”;瘦西鸿匠人写的“观山赏水喝烧酒,听歌看戏耍朋友”这些是文豪对阆中的独有钟情。我到阆中过年和诗词无关,纯粹吃喝。 过年,有的说从“腊八节”就算起,有的说“腊月二十三”算起,还有的说从“除夕”算起。“腊八节”吃“腊八粥”我到是知道点,今年过年的吃喝要从“川北凉粉”说起。
大年三十,早上7:20,从珠海回西充羊鹿桥过年的陈亚华女士电话就唤醒了我枕头边的人,吆呼:“要吃川北凉粉!”我枕头边的人和陈亚华女士是闺蜜,陈女士的丈夫又是我的堂兄。我夫妻二人用最快的速度起床、洗漱、开车出门。8:05 分我们一行就到了“四川川北凉粉饮食文化有限公司”的“南充火车站”店。绵软滑爽的凉粉配上调料汁再浇上香气扑鼻的红辣椒油,他们夫妻二人一口气每个人就干掉了3碗。 看着吃得津津有味的夫妻二人,我说“来,一人喝碗米粉。”在我说话间,“顺庆米粉”就端上了桌来。6年没有回家乡的陈亚华女士说:“这个凉粉和米粉的味道就是好,每次回来吃了出去,都要把这个味道想好久好久”。
不单独是过年这个时,不单独是陈亚华夫妻二人对美食美味有特殊的吃喝感情。在每一个清晨,南充西山晨练的人们,可以听见南充城里市民喝米粉的声音咬“油干”的脆响。在穿城而过的嘉陵江上,多少个清晨,无数的船夫被“川北凉粉”那飘香的红油拉上了岸。狼吞虎咽地吃下几碗凉粉,就坐在木板凳上,悠哉悠哉地抽上几袋旱烟,然后迎着晨光,摇着浆划开碧波去撒下希望之网。
沿嘉陵江北上约138公里,神韵阆中静卧在山水之间,初春懒太阳下的一方玲珑塔楼更为奇美。四面山环,三面水绕,演绎嘉陵第一江山,润泽千年阆中古城。悠久的历史渊源流长,灿烂的文化日月同光。阡阶陌巷,青压灰墙,纵里横弄,密廊疏窗。民风民俗别出心裁,城气城脉别有洞天。阆中民俗客栈协会高正勇会长早早就在候家大院等候。来自天北库尔勒、地东上海江苏的一行11人参观了贡院、保宁书吧、华光楼、火神庙等景点品尝了“仙客来油茶”、“杨家将清汤羊杂面”就回到候家大院说吃喝了。
在阆中文化名人张忠和道台的解説中品尝黑面红心的“张飞牛肉”、状元必吃的“保宁蒸馍”,喝着一点都不酸的“保宁醋”,这种吃喝真还可以品出历史,尝出墨香。龙天文大师掌勺的“候府团年宴”的不同菜品就精彩上演。蒲宴老总夫妇对“牛皮菜涳黑猪排”赞口不绝。天举兄被“道台鸡丁”美丽的传说浇浓了乡愁,现场泼墨写下了:“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的春联。顺阳包装公司的王总个人独创的“花酒理论”【花小钱、吃花生米、喝花雕酒】被华波弟给他冠了个“千万别长花花肠子”叫停。
非遗传承人马斌讲述了“面塑”和“保宁压酒”喜结莲理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了非遗面塑传承的工匠心。远在安康的孟宪富老总发来了他老家的“安康八蒸碗”,祝愿朋友们事业蒸蒸日上,国泰民康。峨眉山红珠山宾馆的何君茂大师通过微信传上了他的“红珠一品鸭”、“马村鱼头”两款新春贺岁旺销菜,;张家港“汪家味”汪云大师的“鱼爱青花椒”、“汪记全家福”两款菜同候家大院的龙天文大师作了菜品互动交流。
候家厨房推出的“五谷丰登”和“金玉满堂”被这些吃货一扫而光。绿色有机的食材是团年宴的新时尚。花好农牧业公司厨政总监杜成斌介绍:“大年三十到新年初三晚,公司的“鸿运当头【烤野猪头】就卖出1008份,2018是个好兆头”。四川常青餐饮公司赵力源董事长介绍,公司旗下的“鸿运当头”【兔博士兔头】卖了3866个。”
中国烹饪渊远流长,每逢佳节倍说吃。科学地吃,健康地喝才是美好生活的主旋律。吃喝不是享乐,是吃喝之外的境界。候家大院墙上郭沐若先生的诗,给过年的吃,增添了吃喝之外的情怀。“三洞桥边春水生,带江草堂万花明,烹鱼斟满延龄酒,共祝东风万里程。”
文:君宪
图 : 王晓琴 吴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