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蓬安每一天,尽在蓬安-全-搜-索。
秘境开元
深山探秘境,开元故事多
——题记
文 / 邓四平
开元是个并不特别出名的乡镇。开元其实以前并不叫开元,而是叫三元。
最早对开元的了解,是听人介绍说那里有一个很大的水库,可以钓鱼,名叫三元水库。后来,大约是上个世纪90年代,蓬安的一些乡镇更名,原先的三元也就改成了现在的新名字。旧名新名听起来都还不错。不论叫三元也好,还是改称开元也罢,从字面上看,都还是非常吉祥的名字。三元及第,金榜题名,意蕴深远,吉祥喜庆。不错吧。承前启后,开启新纪元。一千三百多年前唐玄宗李隆基大唐开元盛世曾经使用过的年号,皇帝的年号能成为一个地方的地名,自然可取。有历史,有文化,当然也非常不错。
其实对开元这个地方,我并不十分熟悉,我真正认识的开元籍人士至今也仅仅只有两个:一个名叫刘刚国,是相如旅游公司的老总。一个名叫唐中虎,是蓬安城南工商所的所长,都是非常淳朴、善良、热情、厚道的人,也都是非常优秀卓越的开元籍人士。
也早就听说过开元这个地方不但风光旖旎,而且名胜古迹俯拾皆是。其实,蓬安有很多乡镇的风光大多是非常迷人的。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别具匠心而筑。如诗如画,如梦如幻。青山绿水之间,黛瓦粉墙的民居诗意地点缀在绿树丛中,俨然世外桃源。有的修建在一马平川的平坝之上,坦荡如砥,视野开阔,一望无际。譬如马回、三坝、中坝、睦坝。有的矗立在碧波万顷的粮田之间,风光旖旎,气象万千。比如海田、兴旺。有的依山傍水,临江而建。水秀山灵,自然天成。比如锦屏、利溪、金溪、石梁。有的沿着宽敞明亮的公路夹岸而建,交通便捷,自然随意,比如河舒、柳滩、中华、杨家。有的则占据险要地势依山而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比如罗家、新河、福德。有的则又隐藏在青翠绵延的大山深处,比如石孔和开元,便是如此,宛如隐藏在深山之中的世外桃源,既有小家碧玉的羞涩和清秀,又不乏大家闺秀的端庄和大气,令人心驰神往。
去开元的公路大多依山而建,虽是乡村公路,但却几乎都是混凝土水泥路面,青幽幽的路面光滑平整,宛如一条玉带环绕穿梭在群山之间,坐在车上,两旁的绿树飞快地向后飞奔而去,峰回路转,但就是让你看不到路的终点和尽头,让人心生无限的期盼。
进入开元境内,首先就会遇见一座非常出名的大桥,名叫黄连桥。黄连桥其实是当地人修建的一座过水天桥。那天桥,不知从何处飞架而出,凌空飞渡,跨过碧绿的稻田、河流、原野和炊烟袅袅的人家,又倏地消失在莽莽苍苍的青山绿树深处,宛如神龙横空出世见首不见尾。那桥,青白的颜色,全由天然的条石浑然码砌而成,桥高数十米,气势恢弘,仿佛天上虹桥飞临人间,更如神来之笔,不知从何处泼墨而来,又不知向何处挥洒而去。当地人告诉我,黄连桥就是过水的水渠,是当地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修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动用了全县各个乡镇无数的人力物力,过水天桥的石头全由人抬肩扛完成,工程浩大,因为山高路陡,在修建过程中有多人不幸以身殉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黄连桥水渠的修建竣工,让三元水库的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附近的十里八乡,灌溉良田无数,让五谷得以丰登,百姓由此富足。
静静地伫立在高大巍峨的黄连桥下,我的思绪情不自禁地回到了几十年前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仿佛看见了勤劳勇敢的蓬安先民们那移山填海喷薄而出的伟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饮水思源,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再想想我们那些可歌可泣可亲可敬的父辈们的万千艰辛,心中不禁油然而生无限的感激和敬意。我认为黄连桥这个名字确实取得好,黄连虽苦,却是良药,先苦后甜,方才苦尽甘来,这难道不是先辈们对我们这些后来者所寄予的最好的谆谆教导和殷殷期望吗?
经过黄连桥,继续一路前行,不一会儿便就到了开元场。场镇并不很大,当地人戏称开元场只需要用一担箩斗就可以担走。乡场修建在地势并不开阔的深山峡谷之间,一条公路从场镇的这边通进去,从场镇的另一头蜿蜒而出。场镇虽不大,但场镇上的房屋却都很新,几乎都是新建的砖混预制板结构的小洋楼,一楼是门面,以路为街,十分干净整洁。时逢逢场,赶场的人们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给人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一些人家屋旁的空地上搭有竹篙架子,种上了丝瓜,青翠的丝瓜藤蔓沿着竹架爬上了三四层楼房的屋檐和窗户,黄艳艳的丝瓜花,青翠翠的丝瓜藤,在秋日艳阳的照耀下,分外耀眼。
小镇虽小,但各种机构一应俱全。乡政府的大楼修建在半山腰的山坡上,乡小学隐藏在场镇深处的绿树丛中,给人印象很深的是,乡上司法所的办公大楼和乡上便民中心的办公场所,都修建得非常的时尚和气派。
开元在外名气很大的地方还有三元水库,距离场镇还有四五里地远。听说道路泥泞难行,因此未能成行。继续向场上的居民打听开元还有些什么名胜古迹,乡上赶场的一些村民告诉我,开元还有一个名叫狮子坪的地方,那可是个好地方,山上有很多古时候开凿的摩崖佛像,有寺庙,那才真正的值得一看。因为天色已晚,又不知具体位置,因此我亦未能前去一探究竟,心中甚为遗憾。
离开开元,返回城里。那山,那水,那桥,那古色古香的袖珍场镇,常常总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让人心生无穷的回味。虽然有些传说中的好地方因为时间关系而未能前去一探究竟,让人甚感遗憾,也许正是有了些许的遗憾,在寻幽访古之中,才更加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回味、向往与憧憬。
大道无垠,旅痕流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
邓四平,男,四川省蓬安县人,生于1974年5月15日,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邓小平故居陈列馆荣誉馆员,现供职于四川省蓬安县嘉陵第一桑梓景区管理局。从1989年至今已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等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多篇,新闻稿件上万篇,共计500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