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何小萍人生命运起伏跌宕,故事最后,最终与刘峰在一起,但一直没有结婚,他们相濡以沫拥抱在一起,在银幕中渐渐隐去,我的鼻子辛酸,不胜感叹嘘唏! 何小萍是整个电影的灵魂人物,命运多舛,从初到文工团的满心欢喜再到成为英雄后“失疯”,看尽了人间的喜怒哀乐: 何小萍心灵的创伤从童年就开始遭遇社会阶级斗争的动荡,父亲因为是知识分子被抓,母亲被逼改嫁给了一个根正苗红的男人。因为这个原因,何小萍才能去文工团跳舞,否则按照当时的“出身论”不可能去当兵。 何小萍来到了文工团后,因为性格和没有背景等各方面原因,被队友看不起,甚至欺负,依然没有逃脱被歧视的命运。虽然舞跳得不错,但还是被调整到了服装组。在这个期间她对刘峰一直怀有好感,一种“安全感”的渴望。随着最喜欢的父亲去世,再加上刘峰被林丁丁诬陷,导致离开了文工团下放到基层。她彻底对这个世界绝望,表现出了极端逆反的心理状态,别人都在躲避刘峰,她却故意要去送他。当能跳独舞机会来临,她装病拒绝,最终导致她又被打压下放去了越战时期的战地医院。因为勇救伤兵获得了嘉奖,成了“楷模”。战场上的压力突然被释放,长久以来被人歧视突然转换成了英雄,身份的翻天覆地的改变导致何小萍彻底崩溃,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最后,曾经一路被鄙视的小萍,和被塑造完美的刘锋,穿过岁月蹉跎,趟过人心不古,成为世道变迁后相互亲情——“或许相爱”的一对。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何小萍与我,在那个年代“同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出身论”让我这个成分不好的子女成为“贱民”,那个年代,进入正规中学——异想天开,成分不好的子女多数去了民办中学。意味深长的是,我们班主任的母亲是达二中的教师,同教学一个年级。有一次,班主任将母亲教学班考试题用于我们班测试,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整整高出达二中10分。 但是,“出身论”剥夺了我们更好的学习机会,我们班的同学没有一个升入高级中学。 毕业后,我的梦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手持钢枪,保卫祖国,做黄继光、邱少云类似的英雄——“出身论”不可能给你这个机会。 工厂中,我与何小萍一样,遭遇歧视,最好的方法是多干活路少呛声,也许能成为实在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但,“出身论”是一顶摘不掉的铁帽子,永不消逝的烙印。 我们不可能去恋爱,当对方听说你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见面取消。我恋爱时期的预备共产党员老婆,也许那时是一个弱智,与我确定恋爱关系后,老婆的党组织专门找她谈话,不要忘记党性,要坚定立场,不要被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迷惑。她的党员预备期因此延长直至改革开放。 所幸的是,我没有成为英雄的机会,也就没有何小萍由歧视成为英雄心理反差的精神崩溃而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 电影《芳华》用我们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眼光来看,主题也许尚欠挖掘。今天能解禁放映,实属难能可贵,理解编导,唤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自己去深刻反思。 共鸣何小萍,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但我们不能回到那个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