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医院停用部分医疗耗材闹得沸沸扬扬,贵州某三甲医院“停用部分医疗耗材”,“增加收治低值耗材使用的患者,严控收治需高值耗材的患者入院”,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控制医疗支出”。更多爆料指向山东、山西、河北、海南等地,类似贵州某三甲医院的情况,已出现在了四川省肿瘤医院的一则通知里。据说华西医院骨科的医生也接到了类似通知。
下面是各大医院吐槽↓↓↓
这个事情比大家想象的严重的多。
为何这些医院都要“极端”控费?
究其诱因——确保今年的医疗费用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或卫计部门下达的控费指标内。
早在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改委等五部委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要求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此后,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控费文件不断出台。基于此,去年国家卫计委下发《关于尽快确定医疗费用增长幅度的通知》,要求到2017年底,全国医疗费用增长幅度须降到10%以下。
今年9月,9部委掀开了全国性医用耗材专项整治的篇章,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公布《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出:将进一步取消公立医院医用耗材加成。
所以时值年底,控费红线在头顶,各地、各医院不得不拿出看门绝招来控费、降价,使出的手段也可谓煞费苦心帽……
取消掉耗材,手术难做了。一些可做可不做的手术就可以不做,住院费就降低了,报销额就减少了。必须做的手术,医生和患者也不会在意耗材,自己去买来做了。
手术耗材只是医保资金缩减大旗中的一小步。但这些小步积累起来,就能守住住院统筹和门诊统筹两条无底洞。
什么最悲哀?
愚蠢懒惰的外行管理专业的内行最悲哀。
什么最坏?
这边哄着老百姓说看病给报,那边限制用药,限制额度的人最坏。
用简单的话概括今后的医保:大概就是保证每个老百姓饿肚子的时候有黑面包吃,想吃白面的或者想喝牛奶?请自费。
当然,前提是你得把钱备好,这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痛苦“人还在,钱没了”…
数据说话:
截至2016美国在医疗上的投入占GDP的18%。中国经济不断腾飞排名世界第145位,中国在医疗上的投入为GDP的4.6%,甚至低于综合国力惨淡的近邻蒙古和非洲的赞比亚。
请问这还有什么可比的?有钱就怪了!病人和医生能满意就怪了!
为什么这些年大家都在感叹祖国强大了,生活满意度提高了。但是医疗满意度不升反降呢?真的是制度问题吗?我国的医疗制度真的那么不堪么?根本原因只有一个:
没钱。
我们是真的没钱么?当然不是,我们的钱主要拿钱修高铁,搞建设、搞投资去了。一个共享单车出来,几十家上百家公司都来砸钱。几十亿,几百亿的钱再搞量子对撞,载人航天方面不够塞牙缝。就像宋朝重视文化,元朝重视军事一样。
有钱,就看你往哪方面投入了。
如果把这些钱投入医疗,哪怕投个10%的GDP在医疗(依然远低于欧美日本),相信医保不够、停用耗材这些根本不会存在,医生和病人的满意度也可以大大提高。
不过你只要转头想想,医疗卫生是最无法和政绩挂钩的。没有领导会考察人均寿命,医疗满意度,只会考察盖了几栋楼?架了几座桥?修了几条地铁?开了几家大公司?做出什么科技创新成果?
对于医疗的投入只有一个指标,就是:
不闹。
可以不断的下调预算,只要社会还稳定,就万事大吉。开始引起社会动荡了,就稍微上调一点点即可。
人均寿命搞那么长干什么?
你60岁退休,活到100岁,哪有40年的养老金付给你?如果你65岁就挂了,那就是刚刚好。
举个栗子:
卫计委要求xxx耗材不能用了,没办法,手术还得做吧?
那么医生告诉家属术前先去买xxx耗材,告知型号,规格,数量等等。
家属直接蒙了…上哪买啊?多少钱啊?型号啥意思啊?
那么医生干脆直接告诉家属哪儿哪儿有卖,你去买吧。
家属买到耗材直骂医生拿了经销商回扣。
去卫计委告状。
卫计委责问医院不用这些耗材手术就不能做了?
那请卫计委领导的家属做手术的时候这个样:
1,结肠癌的话不用肠吻合器,医生用丝线一针一线缝合,手术时间翻倍,能微创腹腔镜做的也要开腹,肠瘘概率增大,伤口长好以后容易出现皮下硬结。
2,剖腹产手术,子宫,腹膜,肌肉,腹直肌白线,皮下,筋膜,皮肤,一路全用丝线缝合。我默默祈祷您下一胎顺利。
3,外伤去整形外科精细缝合,没有进口线?那就丝线凑合凑合吧––精细缝合完和普外科缝完看上去差不多。
4,疝气手术,不能用生物补片啦?啥?生物胶也不让用啦?!那咱就用1970年代的标准术式好不好?Bassini大法好。就腹股沟管用缝线强行拉进一下,疝囊颈收紧一下好了。虽然腹股沟管后壁太薄弱了,缝合法强度不理想可能会复发率比较高,但是我有啥办法,毕竟不让用补片……
如果卫计委的领导们自己家人能受得了这些,再去问问广大人民群众能不能接受。
四川停用医疗耗材后,咱们穷人该何去何从?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不生病或者不生大病,所以明白为啥老外都努力健身没?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