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996年的资料显示,东兴区幅员面积1180.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66万亩,占56.6%,园圃地3.86万亩,占2.27%,林地25.74%万亩,占8.77%,未利用地28.4万亩,占16.04%,水域9.05万亩,占5.1%。1996年至2003年间,随着建设用地及工业用地的增加,耕地及其它地类呈减少趋势。
内江市东兴区1990年的总人口为97.46万人,因区划再次变动,2003年总人口为85.18万人。据2000年的人口统计,人口总数为847262人,其中男性433992人,女性413270人。据1990年的统计全区在业总人口为587451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水业就达587451人,从事其它行业的只有50000人,199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从业人员的分类变化很大,但从事农林渔牧业的人数尤其是农业人数 依然遥遥领先。
1951年内江县分离出县城及城郊后,一直没有县城,商业仅靠各乡镇场上的零星经营,亦没有上规模的工业企业,是一个农业县。
1989年底,撤县建区后,区几大班子及其所属区直单位逐渐迁至东兴镇。时东兴镇居住人口不足1万,几条石板铺就的上百年的小街,镇边一条公路晴天则尘土飞扬,雨天则泥泞水溢。1990年时,虽各个方面较之过去年代大有发展,但明显地存在着:经济结构失调,管理水平不高,效益低下。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工业商业比较落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总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1%,商业从业人员仅占总人口的1.4%。发展经济自主性差,依赖性大。人口多,劳动者素质不高,科技发展不适应需要,各类专业人员9120名,仅占总人口的0.93%。财政十分困难,资金缺口大,当年收入3322.3万元,支出4208.2万元,支大于收,无钱投入建设。
上世纪90年代,省委、省政府确定以成都、重庆“两点”和成渝高速公路“一线”为对外开放、经济发展重点地区战略,对东兴区发展经济起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市委、市政府明确要优先支持东兴区发展经济,把更多的投入和项目摆在东兴区,为东兴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东兴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反复论证,提出了“城乡一体,以城兴区,市场导向,二、三产业起飞,城市带农村”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建设东兴城区。
1990年省政府批准了《内江城市总体规划》,将内江两区统一为一个城市,确定城市建设向东兴区发展。时东兴镇镇区面积仅0.5平方公里,各类房屋面积为36万平方米,其房屋大多数是近百年的穿逗结构平瓦房。1990年后,继东兴区各机关单位搬迁至东兴镇后,许多市直机关单位相继迁来东兴(如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等许多部门)。东兴区政府于1992年成立城市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东兴城区建设以东兴镇、西林新区为主体,以胜利镇、桐梓坝文教区为两翼。
1992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内江经济开发区。该开发区含市中区双苏工业区和东兴区西林开发区。1990年至2003年间,西林开发区发展很快,其配套的基础设施,水、电、气及道路、绿化等均较完善。
内江市另一个经济开发区—蟠龙经济开发区,位于东兴区胜利镇,先后引进泰国内江正大、能力啤酒、瑞亨彩印、内江煤机厂等企业入驻。通过10多年建设,已融入东兴新城区。
1996年底,东兴片区面积已达2.35平方公里,新建房屋多系砖混、半框、全框架结构,一般为6—8层,最高为11层。1996年至2003年间,房屋建筑向高层发展,最高的已达34层。房屋的外墙装饰一般都使用外墙瓷砖或大块玻璃幕墙,建筑风格以简约、现代为主,部分采用欧式。
随着人口的增加,商业也逐渐繁荣,长江长大酒店属三星级宾馆,迎来送往,十分火热;西林大桥头的摩尔卓尔超市顾客川流不息;西林综合批发市场建筑面积47910平方米,是目前东兴区内最大的批发市场,货源充足,货供四方。
地处汉安大道东延与太白路交汇处的“广汇城市花园”是西林开发区内建设的大型生态园林式居住社区,占地面积378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占55%,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小区内有游泳池、医院、银行、购物商场、农贸市场、证券交易、酒店及文化娱乐、休闲场所,是内江市最大的住宅园区。
到2003年底止,东兴区城区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万,建成各类房屋36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36平方米。结束了东兴区从1951年后有县无城的历史。
东兴城区随着房屋建设的同时,花了大量资金用于城市道路建设。1990年初,东兴镇只有3街两巷,街道最宽4米,最窄处不足2.5米,唯一泥结石过境公路(中兴路)最宽处也不过7米。到2003年底止,东兴城区已交付使用的道路40余条,总长21130米,面积67.5万平方米,耗资2.25亿元。其中西林大道,长1000多米,6车道,人行道采用花岗石铺就,平坦、宽敞、洁净;汉安大道长2000多米,宽40米,其东延线长1200米,宽34米,总投资3400万元,是最直、最平、最宽的一条大道。大道两旁整齐的路灯与大道两旁建筑物的霓虹灯交相辉映,使夜晚的东兴城区五彩缤纷。
在修建道路的同时,于2001年开始修建沱江在东兴城区段的防洪堤,上至内江师范学院校门外的沱江三桥,下至沱江大桥。防洪堤上修建了宽敞的行车道和人行道,种植了行道树,修建了多处凉亭,夜晚华灯照耀,是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在修建城区房屋、道路的同时,东兴区政府大力抓了城市绿化。到2003年止,东兴城区已建成“市级园林式单位”6个,“市级绿化先进单位”11个,城区公共绿地12.68公顷。辖区内有挂牌保护的76株名木古树长势良好,公共行道树、草坪定期进行修剪整形、锄草、施肥、治虫、浇水。大千广场是东兴城区绿化的主体,占地16亩,依山傍水,人文景观丰富,树木以高大热带观赏乔木为主,各种珍贵植物品种多,为群众提供了又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在城市建设中,东兴区政府还狠抓了环境卫生,对污染企业采取了搬迁、处罚并限期改正等措施,对建筑工地、音乐厅及有关行业的噪音进行了限制,有效地控制了燃煤废气排放量,逐日清运垃圾,扫地车、洒水车每日在大街上运行。
1990年至2003年,东兴区最为突出的地方特色就是建起了一座崭新的城区!
1990年前,东兴区是个工业弱县,从历史来看,东兴区的前身—内江县,是赫赫有名于世的“甜城”、“甜乡”,制糖业遍布于各乡镇,其白糖、红糖、蜜饯畅销国内外。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制糖业亦傲居工业之首,因其附产物蔗渣很多,更是兴起了造纸业的发展。1990年时,东兴区仍以国营企业为主,如高桥糖厂、石子糖厂、朝阳糖厂、高桥纸厂、史家氮肥厂、史家水泥厂等。1990年后,乡镇企业突起,以位于同福乡的松林丝厂最为突出,无论规模、产量、质量都闻名国内同行业,且出口创汇。私人企业也逐渐产生和发展。
1986年1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1987年又明确提出要把企业改革的重点放在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上,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用签订合同的形式来确定国家、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使企业真正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东兴区委、区政府对39户企业进行了承包,其中集体承包34户,个人承包5户。其基本作法是:合理确定承包基数,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税收、审计形成有序承包监督约束机制,以实现利润、财政收入、资产增值、工效挂钩作为承包主体指标进行承包。1990年对这一轮承包进行了奖惩兑现,并进行了第二轮承包。进入二轮承包的企业共252户,其承包内容主要是“两保一挂”(即保上交税利,保技术改造,工资总额与上交税利挂钩)、上缴利润递增包干、上缴利润目标包干,超收分成,微利、亏损企业实行利润包干或亏损包干,行业投入产出包干等。原则是:“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
1995年是企业实行承包的最后一年,承包终结合同,施行了兑现工作。
东兴区委、区政府对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其目的是使企业适应市场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坚持政企分开,保障国家对企业的所有权,实现企业财产保值、增值,落实企业的经营权。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落实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决策、产品定价、销售、进出口、投资决策、留有资金支配、资产处置、劳动用工、人事管理、工资奖金分配、企业机构设置、拒绝摊派、资产经营、联营兼并等权利。首先改革企业的分配制度,职工收入与产品销售利润紧密挂钩,把现行工资作档案工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分配差距,不同专业实行不同的分配办法。同时,抓紧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职工有权辞职和自谋职业,企业中层干部由厂长(经理)聘任,任期与承包期同步,对不胜任者降级或解聘,不再享受职级待遇。对职工采取择优上岗办法,不胜任者待岗。为了杜绝权利部门和工作人员利用手中权利向企业搞“吃、拿、卡、要”的不正之风,东兴区实行挂牌重点保护企业办法,制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拉赞助、乱摊派”。1997年6月,首批挂牌保护企业共10户。
企业改革的重点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1988年下年开始,东兴区开展了产权转让工作,到1991年底止,已有13户企业进行了产权转让。199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县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东兴区委、区政府决定对全区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发了《关于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有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通过企业资产、生产要素的重组、制度的创新来搞活中小企业。区别不同的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有限责任、股份合作、融资租赁、出售和破产等形式,将企业存量资产有偿转让给法人和自然人,以明晰产权关系为突破口,加快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推动全区经济发展。到1997年底,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任务83户(国有企业44户、城镇集体企业39户),改制形式为:股份有限公司1户,有限责任公司16户,股份合作16户,整体出售3户,破产企业18户,解体15户,合并1户,融资租赁6户。另外,乡镇企业也完成改制142户。1999年8月,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加大中小企业改革力度的总体要求,东兴区委、区政府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产权换效益,以“出售、破产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思路,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用3年时间全区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任务,达到“国家增税、企业增利、职工增收”的目的,实现资产大重组,机制大转换、结构大调整、经济大发展。到2003年,全区应改制企业289户,已完成改制284户。其中国有企业54户,集体企业58户,乡镇企业172户。改制面达92%。这些改制企业吸收社会资金17089万元,盘活存放量资产37940万元,安置或了断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职工10723人。银行上报冲销呆坏账14296万元。但在企业体制改革中,也存在着资产变现难,更存在着职工安置难的问题。
东兴区委、区政府在执行企业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2000年,组建了内江市东兴区招商局,东兴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制发了《关于抓着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关于鼓励和保护外来投资的规定》,印制了投资指南,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经多年努力,在2006年底,东兴区内有上规模的企业30个。其中有上市企业两个:内江峨柴、银磷,还有知名企业松林丝厂、正大集团、平和碳素公司、得利发食品有限公司、腾飞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四川佳美食品有限公司、新明塑料厂、内江特力活塞制造有限公司、内江名正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内江市第二铸造厂、内江凤凰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东方容器厂、四川菲德力制药有限公司、内江雷华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内江圣华德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内江市玲红橡胶有限公司、内工市甜都纸业有限公司、四川瑞亨包装印务有限公司……等。199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为142147万元;2003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为320465万元。2003年为205786万元。1997年,上规模企业利润为1549万元;2003年为4389万元。以上情况和数据,都展示出1990—2003年间东兴区的企业正在迅速发展。
东兴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改变了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城乡市场供应不足的局面。在此期间,粮食人均占有量超过400公斤。同时,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畜牧、水产业占农业总值的比重已达47%,成为农业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3年,猪牛羊肉总量达46558吨,水产品13807吨,禽蛋8339吨,人均占有量分别为55.12公斤、16.35公斤、9.87公斤。
1994年至1995年,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解决了土地经营中的矛盾和问题。1999年,全区绝大部分农户土地承包期已满15年,东兴区委、区政府制发了《关于开展延长农村土承包期工作的通知》,延长土地承包期为30年,颁发了土地经营证。到2003年底,全区71.44万农民,20.81万农户均签订了内容符合承包法、承包期30年的承包合同,领取了经营权证书。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上,出现了产业化经营,如种植、养殖、加工的产业化。
种植业仍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品种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水稻年产量为16.47万吨。甘蔗生产随着内江制糖业的萎缩,在1996年后便不是主要种植品种,而油菜、蔬菜、蚕桑、水果在种植业中其地位逐年提高。在20世纪90年代,东兴区在重点农业项目上开始实施三大工程:“川中农业综合开发”、“国家大型粮食生产基地”、“无害化农产品”。对于这三大工程,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尤其以治水、改土、兴林为重点,分期集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24个乡镇、117个村、950个社。通过多年努力,形成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脚饱肚子”的农业综合开发新格局。无公害化农产品项目涉及6个乡镇,实施后,有6个品种通过省级认定。
东兴区还是国家农业部认定的水稻、玉米制种基地,建立了种子越夏冷库,购置有种子加工、检验、筛选、包衣、包装等设施设备。在病虫害方面,一是加强了病虫害的预报预测,二是采用了化学、物理、生物防治手段,三是加强了农业服务队伍建设及植保专兼职人员的培训和宣传。在农业上存在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落后,靠天吃饭依然严重;二是农村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从事种植业大都是老、弱、病、残;三是由于工业、交通、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耕地日渐减少。
1990年至2003年间,东兴区的林业有很大发展,共发动339.6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计1001.85万株,成片造林12836.5亩。完成了第一期长江防护林工程,使水土流失减少12%,林业产值上升2.6%。1992年至1996年间,植树50.49万株,完成了沱江绿化工程。199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0.08%,2003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1.68%。1990年全区森林面积积蓄为366395公顷,2003年全区森林面积积蓄达1174058公顷。
经过14年努力,全区完成水库病害整治64座,整治渠道62处57.64公里,新建渠道23处46.995公里;山平塘更新改造4350口,新建64口;石河堰整治86节,新建29节;新增提灌站11处;新增水量78.36万立方米;完成土石方工程1411万立方米,总投资7329.46万元。这些设施及工程的完成,给农业以保障,但与农村农民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2003年,水产品产量实现13807吨,渔业产值达1625.75万元。
东兴区的畜牧业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以科技助农增收为核心,努力实现畜禽养殖业产业化、规模化,成功地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向畜牧支柱产业的转变。14年间,全区畜牧业产量、质量双丰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0%左右。生猪生产发展迅猛,1992年出栏肉猪达54.58万头,是解放初期的10倍,是1979年的3倍。1995年,饲料生产企业达14家,年产配合饲料40万吨,计100多个品种。
1990年东兴区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2003年农业人口71.66万人,占总人口84.46万的84.85%。农民的生活怎样?生产怎样?农民想些什么?他们的满意、忧虑、希望又是什么呢?作为志书,理应充分反映他们的一切。他们最满意、最高兴的是不交农税了,这是自盘古开天地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好事;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不愁吃、不愁穿,有电视、有电话了。1990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884元,2003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3411.21元。1990年东兴区农民每人月平均食用肉类2市斤,2003年即达约5市斤。不满意的事情:一、农民家庭的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而打工者许多人有不同的遭遇,诸如被拖欠工资、受工伤、受歧视……等,不少乡村公路徒有其名,雨天泥水满路,高低不平,车难行,而晴天灰尘扑面,荡荡复荡荡,坎坎复坎坎,车难行;三、医疗费过高,看不起病,缺乏保障;四、学校收费高,难供养高中生、大学生;五、养老缺乏保障。东兴区委、区政府根据这些情况,陆续出台了许多措施,这些问题在不远的未来一定会一一解决。
随着新城区的建成以及各乡镇居民点的扩建,人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商业逐渐繁荣。1990年前那种由供销社、商业局、粮食局、物资局等总管商业大局的局面已成为历史。股份制商业,私营商业遍布城乡。货源充足,人们购物十分方便。城区的摩尔卓尔超市、长江长大酒店、艾林批绿市场等商家的生意业十分火红,各类服务业经营也十分活跃,中介业逐渐兴起,使人们工作和生活十分方便。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人们的共识。东兴区的交通设施一直较差,公路标准低,通行能力差,抗灾能力弱,公路网覆盖面也很有限。1994年借“交通发展年”东风,加大了公路建设和改造的力度,并出台了多渠道筹集公路建设资金的政策。1995年,区委全委扩大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加快公路建设步伐的决定”,且实行了责任制,从此,我区持续掀起了公路建设高潮。1995年—2003年间,全区共筹集公路建设资金9452.49万元。对公路特别是县道、乡道进行了拓宽改造,油路和标美路逐年增多,乡道烂路普遍维修。到2001年止,全区有乡道以上公路472.86公里,其中国道247.647公里,市道154.668公里。全区的村道为1500公里。公路建设有了可喜的发展。2002年投入7976万元,完成了若干重点路建设项目,村级公路有了较大发展,全区96%的行政村通了公路。2003年启动了国家重点工程321国道(老成渝公路)在区境内的改造。
1990年至2003年间,东兴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环境污染进行了治理。1990年时,东兴区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水质污染:一是沱江河的污染,因沱江河上游的金堂、青白江、简阳、资阳、资中等地有许多排污企业,没有得到根本的排污限制;二是高桥纸厂、高桥糖厂对小清流河的污染严重,沿河两岸民众怨声载道。其次因新城区逐渐形成,娱乐业、建筑业不断发展,工矿企业相应落户,故噪声、工业废弃物、空气污染逐渐严重。经过逐年治理,排污企业的高桥纸厂、高桥糖厂已受从重处罚。继之停产;沱江上游各地也加强了污染治理,水质大有好转。噪声、空气污染源受到限制,工业废弃物也妥善处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东兴区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教育发展的动力。东兴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上世纪90年代对教育投入经费严重不足,曾出现拖欠教师工资(有的长达半年之久),也出现过学校乱收费现象。1995年后,陆续出台了收取教育附加费、教育捐资、教育集资等一系列政策,教育投入加大,仅1995年—1996年,预算外资金就投入达1700万元,征地150亩,新建校舍5.4万平方米,新建实验室0.15万平方米,新建运动场16个,29幢教学楼都贴上了墙砖。到1998年底,实现了“乡镇最漂亮的房子在学校”的愿望。到2003年底,全区小学占地面积67.6万平方米,校舍面积22.3万平方米;中学占地面积131.3平方米,校舍面积22.7万平方米,达到了国家、省、市关于“两基”基本条件要求。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飞速发展,1995年出现了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平分秋色的局面。上世纪末,普通高中发展较快。2003年底,全区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97所。1990年至2003年间,民办学校有所发展,成为全区教育的一支新生力量。十几年来,教师继续教育完成了学历补偿教育、学历提高教育、五项基本技能训练:第一轮岗位培训、新课程改革全员通识性培训等培训任务,使教师素质全面提高。1994年,东兴区被评为四川省“高标准扫除文盲区”;1995年经市政府检查验收认定“东兴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1998年10月19日至21日,经省、市政府检查验收,认为已全面完成“两基”任务,2001年6月由教育部、财政部、发展计划委员会授予东兴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东兴区的科研管理机构、团体、学会及应用科学的研究得到了一定发展。民营科研机构逐渐形成。“风湿灵”、WY—1型高效防水剂获得了国家二等奖。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修志、编史是文化传承、功在千秋,服务当代的大事。1990年至2003年间,东兴区在这些方面都有所建树和发展。特别是对上一届荣获省、市多项奖励的《内江县志》进行了评审,且加以补充、修正。
近10多年来;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社区)文化成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下乡”成了文化活动的亮点。电影放映重点转向了学校和农村,800余处地面文物依法得以保护。
东兴区在1990年至2003年间,群众体育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中老年健身、社区群众健身和农民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办得形式多样,学校体育广泛开展“达标”活动,以东兴区业余体校为基地,以射击项目为龙头,10多年来,在专业射击竞赛中获奖牌数百次、金牌19枚,向省和部队射击队输送144名后备射击人才。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东兴区在内江城区率先建立有线电视网络,广播电台、电视台办得较好,获奖节目颇多。1998年7月起,电视台及其网络、电台均按国家有关规定划给内江市统一管理。2001年9月建广电网络中心,2003年2月完成了椑木镇等片区的广电中心站组建。
1990年至2003年间,东兴区的医药卫生事业有所发展。据1999年的统计,全区有6个区级医疗卫生机构,7个中心卫生院、站,28个乡镇卫生分院,383所村卫生站。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539人,其中中、初级职称1669人,中级职称375人,高级职称38人,卫生员457人。2003年底,全区有各级医疗机构209个,病床864张,中心卫生院7所,乡镇卫生院48所,工业及其它单位卫生所(室)15个,村级卫生站883个,个体诊所133个。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医疗机构0.74所,平均每千人口有病床1.03张,医生1.61名,每个医生平均服务半径约1.28公里。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期,东兴区财政收入低,对卫生系统的投入水平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医疗机构分布不均,服务功能单一,资源利用低下;多数农村医疗机构条件差,设备简陋。1995年后,卫生系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执行了目标管理、聘任制,加之区财政收入增多,投入加大,卫生事业逐年发展,到2003年底,全区基本达到了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向人群众提供优质、方便、医疗服务。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大部分人经济收入不高,特别是农村的贫困户,若患上需大笔经费开支的疾病,那就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
1990年至2003年间,东兴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为东兴区的经济发展,为社会稳定,为保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作了大量艰苦工作。首先是加大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了普法工作;继之建立了法制管理、治理网络,从区到区直各单位、各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均成立综合治理班子,在431个村、39个居委会及60个企业也建立了综合治理组织,并配备有专兼职人员。公安机关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行“防打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广泛地成立调解委员会,力争将事态平息于萌芽状态,使大部分案件没有升级;对各类犯罪加大了侦察、审理力度,从重从快打击了犯罪份子。检察机关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提前介入案件,把重点放在查处贪污、贿赂等经济案件上,挽回了不少经济损失,对各类刑事案件及时提起公诉。法院能依法从快从准审理案件,加大了对各类罪犯的惩处力度。1990年时,东兴区的社会治安欠好,民事纠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有所增多;2003年人民法律意识增强,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稳定,经济秩序井然,有力地促进了东兴区的经济发展。
由于城区的逐渐兴起,工业的逐渐发展,商业的逐渐繁荣,东兴区的财政收入逐渐好转。1990年,全区财政收入只有2997.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399.7万元;1997年,全区财政收入6350万元,上划中央、省、市收入1955.2万元,基金收入607万元,调入预算外资金35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859.9万元;2003年,全区财政收入7324万元,上划中央、省、市收入5529万元,基金收入706万元,调入预算外资金89万元,上级补助17982万元。
东兴区的财政收入好转,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好转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尚有很大距离,同时东兴区人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这种距离将逐渐缩短。
东兴区在这14年间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是与东兴区委、区政府认真地努力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分不开的,是与区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分不开的,是与区政协及各民主党派献言献策、共商区内各项大事分不开的,更是与全区80多万人民群众的努力分不开的。
我们坚信:东兴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我们期望:东兴区的明天将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