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市口是 城隍庙街,衙门街在南大街的交汇处,明清时改名为“十字街”,建置“ 市集”,俗称“集市口”。集市口商家聚集,常年有卖鸡者,渐渐传名为鸡市口。鸡市口以南的区段,原称“南门头”,后期划归南大街。明代时,鸡市口动.西两侧个右牌坊一座,分别为“迎祥坊”和“县治坊”。
也就是那个时候,现如今五星花园的位置,还只是模范街外城门口的一处空地,夏秋蚕茧上市之时,用来作为一个临时市场而已。
然而世事难料,当今天的五星花园寸土寸金,稳居市中心高位数十年时,鸡市口,早已“蜕变”为南充下半城一个毫不起眼的路口。它四周高楼林立,正南街更名为解放街,二府街更名为府街,其余两条街道还保持着昔日的名号。
鸡市口,正从市民的记忆里淡出。
“康乾”造就鸡市口
关于鸡市口的得名,记者至今还未得到权威说法。望文生义,它应该是当年一个买卖鸡鸭禽蛋的地方吧!稍有市场常识的人都知道,在旧时,如鸡鸭之类的市场,一般不可设置在市中心。也就是说,这鸡市口的当年,也曾经 “偏居一隅”。
西汉初年,安汉县从阆中县析出,其治所在如今的顺庆区五里店。隋文帝十八年,改县名为南充县。宋淳祐九年,因为抗蒙之需,县城迁至青居镇。到了明代,整个南充城南移。当时的具体情况是:
明洪武四年,移县城至莲池坝上(今模范街以南地段),依托寺庙、官署修列街市,整个城区大致呈正方形。到了明成化初年,全城的土筑城墙全部改为包砖墙,城门全为石砌,共有8道城门,其中就有小东门,也就是如今的小东街口。
小东街是鸡市口临江的通道,有关人士这样推测:小东门、小东街形成之后,鸡市口这个十字路口得以成形。然而我们还不能以此推断,明代设立小东门时的鸡市口就是闹市区和市中心。因为在明末清初,连年战乱使南充城几成废墟。清顺治时,全南充城人口不过千人,不敢奢谈热闹,也不一定有鸡市口这个十字路口。尔后在清康熙以后的百余年间,社会安定,南充城有了一定发展,明朝的砖包城墙在清康熙时改为石砌城墙,总长约6150米。到了清乾隆九年补修城墙时,新辟城门9道,其中包括如今的模范街与仪凤街交会处的仪凤门(当时,今模范街一线为城墙根)。清中叶以后,嘉陵江水运渐兴,南充港日趋繁荣,沿江房舍增多,渐次成为街市。于是在仪凤门外形成街市向北延伸,紧靠旧城东北形成外城。在清咸丰十五年修筑外城墙,长约3666米。至此,南充城形成了沿嘉陵江西岸的南北向带状格局。1921年起陆续将内外城墙拆除,内外城合为一体。我们细看1946年的南充城区图,此带状格局依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