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邓四平/文图
蓬安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东与营山、渠县接壤,南与岳池、广安相依,西与高坪、南部相邻,北与仪陇相连,东西宽约22.1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幅员面积1334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598个村,总人口73万。地貌以丘陵低山为主,浅丘带坝为辅。地形呈南北两端高、中间低,一般海拔在500—800米之间,东有海拔达827米的山峰——白云山。 蓬安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蓬安是汉朝大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出生地和第一故乡,颜真卿、元稹、吴道子、周敦颐、苏东坡等文人墨客都曾对这一方神奇而秀美的山川流连往返,诗颂赋赞,并曾留下政绩。近代名人魏时珍、伍非百、张逸荪、王白与、钟声琴、曹益民、张兴吉等更是为蓬安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无穷魅力。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蓬安人民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深藏于民族民间、植根于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蓬安人民世代相传的深层文化基因、强盛文化创造力、优秀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蕴涵并体现了蓬安人民特有的智慧和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及文化意识,是承载蓬安人民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蓬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有利条件和传播纽带。
在蓬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蓬安县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均高度重视,切实做好了蓬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搜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在蓬安县府办发(2006)54号文件中,全县有火龙、水龙、板凳龙、百叶龙、蚌舞、莲宵、高跷、狮舞、车车灯、彩莲船、抬社火、薅秧歌(南燕版)、薅秧歌(海田版)、薅草锣鼓、嘉陵江船工号子、四川金钱板:黄桷树下、哭嫁歌等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南充市公布的第一批1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蓬安的嘉陵江船工号子、坐歌堂、哭嫁歌均榜上有名。在四川省2007年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蓬安文化馆搜集整理的的哭嫁歌名列其中。
耕、桑、渔历来是嘉陵江流域传统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它们至今活在相如故里。沿江林盘聚落的村庄,漫山催牛劳作的农民、江中撒网捕鱼的渔夫,以及古镇上的打铁铺、剃头铺、药铺、米铺等,构成了情趣盎然的原生态农耕生活情趣图。嘉陵江船工号子、蚌舞、水龙草龙舞、婚嫁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嘉陵江流域农耕文明的活化石。秀美山水,孕育了司马相如的浪漫才情,造就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的伟大爱情,其浪漫千古流传,为世人景仰。根据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动人爱情故事,由蓬安人自编自演的大型史诗歌舞剧《相如长歌》参加四川省纪念建国6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获得巨大成功,并获得四川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四川省首届文华新剧目奖、四川省第六届巴蜀文艺奖三项大奖。
接下来,我们就讲一讲蓬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川北灯戏,又称“鼓乐神 ” ,是流行在川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小戏,每当农村收获季节,灯戏艺人在田头或院场点亮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胡琴,便演起滑稽逗趣、热闹非凡的灯戏来。农民们看见红灯高挂,便打起灯笼火把,从四面八方赶去看灯戏。竹枝词《看灯戏》云:“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已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解放前后,蓬安县境内民间有许多演出团队和演出戏台,有的一个村一个班子。解放后,政府建立了县级川剧团,吸纳了一批优秀艺术人才。1958年,蓬安县川剧团排的“川北灯戏”节目到中南海怀仁堂献演,获中央首长称赞。其传统节目《滚灯》、《八阵图》首获中国川剧艺术二等奖。现保留着南充市九县市仅存的蓬安县川剧团。川北灯戏仍是该团的主要表演形式。 川北灯戏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喜剧多、悲剧少。就是正戏、苦戏,也带有浓重的喜剧色彩。表演艺术贴近生活,无固定套式,综合巴渝舞、杂耍、猴戏、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形式。其音乐则源于川北民间小调、神歌、嫁歌、圣喻谣等,曲调朴实明快,优美动听。
川北灯戏与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为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它是以南充为中心,遍及嘉陵江中上游两岸,传唱于民间的灯戏的总称,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热烈欢快的情调,农郁的酬神娱人赛会色彩。其构成较完整形态,至迟不晚于明末。由于川北地区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和崇尚多神的民俗,在川北灯戏早期的天上地下32神(或32戏)中,儒、释、道三教并存,豪杰义士甚多,善神恶鬼皆有,变幻多端,扑朔迷离,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土风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川北灯戏土生土长,内容多系风土人情,民间世态。传统剧目达300余个,皆以短小精悍见长,俚曲口语成趣。过去表演者除农民自娱自乐外,带专业性质的多系端公。其原始声腔和表演手段,多系道场法事中的程式演化而成,又吸收了大量的时调、小曲和民间歌舞,其声腔分为正调(灯弦腔、苦板、十字韵、联八句类)和杂调(各类民歌、时调、小曲类),表演形式分为天灯(以小剧目为主)和地灯(各种灯调歌舞)。演员表演在起唱时,必先击鼓锣一响“咚旦”,别具韵味。剧目《闹隍会》、《秀才买缸》、《灵牌谜》参加1984年四川省第二届振兴戏曲会演,首次献艺于成都,轰动艺坛。1987年又应邀晋京演出《包公照镜子》、《幺妹嫁给谁》、《献鸡》、《秀才买缸》,饮誉京华,并获得进入中南海作专场汇报演出的殊荣。1989年又代表四川省戏曲赴上海作文化交流献演,获得“淳朴的天籁,远古的遗风,戏曲的渊源”的赞誉。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四川省南充市川北灯戏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水龙舞蹈 水龙舞曾是蓬安县境内失传的一种龙舞。解放前,在干旱的夏季,人们为求上天降雨,消除灾害,时兴耍水龙。水龙用树枝叶扎成,舞者跳跃腾挪,观者往龙身和舞龙人身上泼水,以此祈求天降甘霖,滋润五谷丰登。蓬安水龙舞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群众参与性,其场面生动活泼,气氛欢快,妙不可言,有相当的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蓬安水龙舞经当地文史专家学者等悉心研究得以恢复。水龙舞也曾是蓬安独特的一种舞龙形式,目前,蓬安正在积极申报中国水龙舞之乡。
3、 蚌舞 “蚌舞”, 又名蚌壳灯、蚌壳精等,一般由两个人配合表演,男的扮渔翁,女的身背由竹篾扎成的大蚌壳,扮蚌壳精,表演渔翁捉蚌的故事。或再加一人扮成鹬,三人表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蚌壳道具多用竹、布制成,表演者将蚌壳系在背上,双手握住壳内的扶手,控制壳的开合,以表达人物感情。有的地区将壳扎成双层,里面燃上灯烛。蚌舞多由少女表演, 动作以碎步、盘腿蹲、半转身以及优美的身段为主。蚌舞已有很长的历史,传统京剧《廉锦枫》中有一段“刺 蚌”,就是吸收了民间的蚌舞加工而成的。蚌舞还可表演有情节的故事内容,如渔夫与蚌姑娘的爱情故事《渔翁戏蚌》和根据古老寓言改编的《鹬蚌相争》等。这实际上已成为民间小舞剧。民国时期,县境内甚为流行。“蚌舞”是广泛流传于我县民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舞蹈,有1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价值是:人民欢庆节日的独特表现形式,有着很强的娱乐性、趣味性。
4、婚嫁歌 “ 婚嫁歌” 亦称婚礼歌、嫁娶歌、结婚调、喜曲等。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述南方民间伴嫁唱歌习俗:“嫁女之夕,新人盛饰庙坐,女伴亦盛饰夹辅之,叠相歌和,含情凄惋”;湖南《嘉禾县志》记载:“嫁女前夕,具酒馔,集妇女歌唱,歌阙,母女及村姑伯姨,相向而哭,循叠相继,达曙乃止。”由此可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阶段,就普遍流传着演唱婚嫁歌的习俗。 “婚嫁歌”是流行于蓬安境内农村嫁女时的一种仪式,姑娘出嫁前,请来姐妹和三亲六眷唱嫁歌。“婚嫁歌”是由单调的声调,似哭似唱,有分有和,有领有帮多种演唱形式,和多种曲调组合而成,婚事中的女方包括有新娘独唱和新娘与母亲对唱的哭嫁歌、出嫁歌等,众伴娘主唱的伴嫁歌、陪嫁歌、送嫁歌、陪十姊妹歌等。婚事中的男方包括有亲戚和朋友们演唱的“贺新郎”、“陪十兄弟”、“婚礼歌”、“祝婚歌”、“喜曲”等。有着独特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是现代文化艺术的有养元素。
5、嘉陵江船工号子 “嘉陵江船工号子”是船工在集体劳动中为了统一动作,在长期劳动中而流传的一种歌曲,简称船工号子,其表现形态大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或齐唱,时而悠雅动听,时而雄壮激昂,充分彰显劳动者的勇气和力量,也很有艺术感染力。
船工们为忘记疲劳,以齐功力。吼唱船工号子便成了最好的选择。船工号子又被称为船工号子,内容生动丰富,真实自然,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久远的历史了。领唱的号子头编唱号子时,更要把沿江的滩口和风土人情尽收于唱词中,过去的老艄翁、号子头因长年行船于江中,不管水涨水落,沿江的明礁、暗堡,水经流速,牢记于心,积累了丰富的行船知识,保证了行船的安全。“一唱众和”是其独特的表演形式,“领唱”由号子头担任,有时领唱者看山唱山,看水唱水,即兴演唱。“和唱”则由众船工担任。一领一随,一唱众合构成了和谐的声乐合唱形式。号子头根据江河的水势、水性不同,明滩、暗礁对行船存在的危险性,根据摇橹扳桡的劳动节奏,编创出一些不同节奏、不同音调、不同情绪的号子,如船行上水拉纤时,要唱“大斑鸠号子”、“幺二三号子”、“抓抓号子”、“蔫泡泡号子”,此类号子一般旋律性强,拉纤时船工很累,可以缓解拉纤船工的紧张情绪;船行下水或平水时,则要唱“莫约号子”、“桡号子”、“二流摇橹号子”、“龙船号子”等,此类号子音调悠扬,节奏不快,适合扳桡的慢动作,也是船工在过滩、礁的紧张劳动后,得以体力精力上的劳逸调剂;闯滩时,唱“懒大桡号子”、“起复桡号子”、“鸡啄米号子”,此类号子音调雄壮激烈,具有强烈的劳动节奏特点,以适应闯滩的行船需要。
船工号子的唱词也是十分丰富精彩的,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产、历史、人文景观为题进行编创,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如“大斑鸠”“小斑鸠”“数板”“橹号子”“嘉陵江两岸有名堂”等等,无一不彰显出生动活泼、幽默诙谐、五彩缤纷、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特色: “脚蹬黄土手爬沙,爷爷不能吃,舅舅不能吃,要吃只给娃儿的妈!”“谷子发芽慢慢青,人要相交才知心,不怪小妹情义浅,浅水淘沙渐渐深。” “金鸡叫哟天发白,我拉着郎君舍不得,要问郎君几时还呀?桃子开花等明年。哟嗬哟嗬,哟嗬哟嗬,桅台左,桅台左,桅台左!”“乡里大姐上街来,黄泥巴缠脚大花鞋。走到船边歪一歪,莫非她要上船来?” “妹是天上一颗星,哥是河里水清清,不要说是隔得远,太阳落坡就相亲。” “山又高,路又窄,石头光光走不得,哟嗬哟嗬,哟嗬嘿哟嗬,沉江口,两分手,恩爱夫妻难长久!” “背时哥哥不是人,把我哄进芭茅林,扯起一个扫堂腿,不管地下平不平。” 其实,现在看来,这些看似通俗易懂,甚至有些土得掉渣的嘉陵江船工号子其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号子的歌词大多以格律体为主,有时领唱者还以看山唱山、看水唱水的即兴演唱形式进行演唱,歌词常用“嗨哟”感叹词为主,调式为民族五声调式中的羽(6)调式,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乐韵的单段体,其旋律清晰流畅,唱腔根据水流形式高亢有力或悠扬而舒展,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结束时有长气的甩腔。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四川省川剧二团专程来到蓬安县排练由我县创作的剧本《激浪丹心》,沿嘉陵江深入生活并采风,排练了现代川剧《激浪丹心》,并进京演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文化部的好评,成为了现代艺术创作宝库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6、彩莲船 彩莲船又称旱船,仿川剧《秋江》搬上街市进行表演。用竹、木等做成船型,外蒙以布或色纸。表演时,舞女将“船”系于腰际,如坐船中,另一人扮执桨艄翁。在锣鼓声中,二人合舞,船随舞女轻盈舞步,似漂浮水上,随波荡漾,艄翁舞姿诙谐有趣,常与龙灯、狮舞、车灯、莲宵等配合游市。
7、莲宵 “莲宵”又名连响,将齐肩小斑竹两端各开孔4至5个,每孔系铜钱2至3枚即成道具。因道具制作简单,群众多喜参加。表演时,表演者伴随秧歌锣鼓,用莲宵有节奏地敲打肩、膀、腰、腿、脚等部位,棍中铜钱随之发出清脆的响声,边舞边唱。解放后,经艺人逐步创新,形成县境独特的8拍、10拍、12拍拍击法至今。
8、车车灯 车车灯又称“逗幺妹”、“跑旱船”。由领腔邦腔的“农歌”发展为边歌边舞的过街舞蹈,俗称“逗幺妹”。表演人物不限,一人领唱莲宵词,众人合唱“柳莲柳”。周口、锦屏以幺妹站于纸扎彩轿内,由4人抬轿,1人扮丑驼执长烟袋随轿扭唱。1人扮小丑执莲宵轿前戏逗;利溪则增扮摇旦1名,手挽花篮轿前扭动;金溪、盘龙、兴隆等地,除幺妹、抬轿者相同外,由1人扮小丑手执大折扇轿前戏逗,彩轿前后各配4人打“莲宵”。 “车车灯”表演时乘车人走“十字步”,推车人走“行进步”,帮车人走“大十字步”,丑角表演者没有固定步式,跑来窜去,扭前扭后与乘车的人嬉逗调笑。几个人互相配合,表现出上山下坡、拐弯抹角、陷入泥沼、抬车出坑等情节。 “车车灯”的表演,先由小花脸手执花折扇跑场,逗出坐“彩车”、戴墨镜,手舞彩巾的么妹(多为男扮),然后即兴编唱各种与节庆、农事、民俗有关谐趣之词,以幽默逗乐为主。么妹在车船内手把车沿,随唱词作出前后仰俯摇摆动作,面露娇羞忸怩状。车夫或艄翁按曲调节拍作推车划船状。 小花脸领唱后,其他人帮腔伴唱。每唱完一段后,在锣鼓声中走“转元宝”、“挽蚂蚁”、“筛莲花”等传统套路变换队形。其表演技巧概括为“幺妹要稳,花脸要逗”八字,唱段有超腔、数腔两部分。唱词多属上下结构,句句押韵,以7字句居多,常附加衬字、嵌词,唱腔为微式调,曲调重复演唱。伴奏乐器有二胡、月琴、三月、四胡、锣、鼓、四面板等。主要在春节前后演出。灯班均由乡村表演技艺较高的老艺人领头,串联一些爱玩灯的人,临时组成“车车灯”队,春节期间四处玩灯,春节一过即行解散。
9、竹琴 竹琴是渔鼓传入四川后演变发展形成的,一般为一人用竹筒、竹板自打自唱。调派有川西调和川东中河调。演奏时多为坐姿,左手持握竹琴一端或将其平置于桌面及地面上,右手执小竹棒敲击竹皮弦,发音叮咚有声,但音量较小,音色较柔和。解放后,发展为多人坐唱, “甜平”、“苦平”、“怒腔”、“扫腔”、“吟哦腔”等唱腔灵活运用,深受群众欢迎。
10、盘子 盘子亦称“四川盘子”,由演唱者一手持瓷盘,一手执竹筷,边敲边唱而得名,民国时期,为一人清唱,解放后发展为集体载歌载舞,乐器也由二胡伴奏改为以弦乐为主的多种乐器伴奏,唱腔多脱胎于民歌,曲调优美,节奏活跃。
11、莲花落 莲花落又名“莲花乐”或“莲花闹”。原为乞丐乞讨时用竹板击拍演唱的顺口溜,后来逐渐发展为曲艺,其内容多为劝世文,以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用方言说唱,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之功能,清乾隆年间,县境内出现职业演员,内容多系民间传说,也有即兴演唱。清嘉庆后,彩扮莲花落出现,增加了闹子(又名节子)、小锣等打击乐器,并发展到扮演人物故事。
在蓬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尤其是蓬安的“龙”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蓬安的水龙舞,在中央电视台中坝村“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节目录制中,作为具有浓郁蓬安地方特色的节目,进行了表演和节目录制,并在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评选的节目展播中,向全国观众进行了播放。2007年10月20日,在蓬安建县1500周年相如故里大巡演活动中,作为已经绝迹了蓬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板凳龙”“火龙”“草龙”经过文化部门相关人员全力发掘、搜集、整理,并进行了再创造,“板凳龙”“火龙”“草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新得以了恢复和再现,在蓬安建县1500周年相如故里大巡演活动表演中,以其独到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誉。同时,流行于蓬安兴旺、罗家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蚌舞”也先后被南充电视台综合频道,四川电视台公共频道“锦绣天府”栏目等予以重点报道和详细介绍,节目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一致的好评。
为将蓬安打造成为川东北区域工业经济强县、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胜地,蓬安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蓬安县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了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相结合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极大地弘扬了民族文化传统,发展了先进文化,增强了蓬安社会的团结进步,全面贯彻落实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蓬安的战略部署,为蓬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