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八九月份,都会有很多新人进入职场,初涉办公室的第一条规则就是学会称呼人。对于职场前辈的称呼,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讲究:有称“师傅”“老师”,有称“某某姐”“某某哥”,还有称“某某总”“某某处”……近日,有媒体对1972名职场人士的调查显示,75.9%的人刚入职场时有过“不知如何称呼前辈”的困扰。
职务、师傅、哥姐是最常见的称呼
数据显示,75.9%的受访职场人士刚入职场时有过“不知如何称呼前辈”的困扰。84.7%的职场人士认为职场新人对前辈有个恰当的称呼很重要。那么初入职场时人们大都如何称呼同事?数据显示,职务(46.0%)、师傅(44.2%)、某哥某姐(41.3%)是最常见称呼。
“在体制内,正式场合都是以‘姓+职位’称呼他人的。”杨帆说,对年纪大一点的,就是不论什么场合都以“姓+职位”相称。“如果有级别,我都是姓氏加级别,比如就叫某总、某工。”张梦雨一般都是根据对方的性别、级别、工种,以及入职早晚、熟悉程度来确定如何称呼。“那些比我入职早、与我平级的同事,我就称呼其姐/哥,既能表示尊敬,也不显得生疏”。
“职场称呼跟行业、公司文化都有关,像我们公司每人都有英文名,工作时都是直接称呼英文名字。我一个朋友在一家日企工作,她们就称哥/姐,我在媒体、银行等行业的同学朋友,也有称呼老师的。”在一家外企咨询公司工作的张佳(化名)介绍。
“我换过一次工作,感觉IT行业比其他行业要更宽容一些。”王世杰认为,行业、工作岗位和地域等都是影响职场称呼的因素。
调查中,职场人士认为影响职场称呼的因素主要有:企业文化(54.9%)、单位性质(52.2%)和行业性质(51.4%)。此外还有:职位高低(41.9%)、工作资历(35.6%)、年龄差(31.1%)和时代变迁(26.1%)等。
千万不要随意给别人起外号
杨帆认为,对前辈的称呼最重要的是分清场合,“工作场合,还是要正式一些。私底下就可以相对随意一些”。
“千万不要随意给别人起外号。”王世杰认为,起外号是很不好的做法。此外,宁愿叫年轻些不要叫老了,“不要凭外貌判定别人的年龄,不要凭姓名判断性别”。
张梦雨认为,称呼既不能显得自来熟,也不能太疏离。要根据级别关系和私人关系的远近,确定是以职业性称呼为主,还是以私人性称呼为主。
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职场新人在称呼上首先要注意:就高不就低(53.5%)、学会察言观色(50.1%)和忌太过亲密称兄道弟(38.1%)。此外还有:中规中矩较为保险(35.8% )、帅哥美女勿轻易叫(33.8%)和别太小家子气(17.0%)等。
新人入职场,受访者认为还需要注意:多做多学(63.6%)、多听少说(57.7%)、与同事保持良好沟通(55.8%)、同事间不随便评价指点(54.4% )、注意公司的人文文化(39.7%)和不随便开玩笑(28.1%)等。
喊“姐”可以但“姐姐”就不行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目前最流行的职场称呼是“某某姐”,就比“姐姐”少了一个字——这样的称呼流行于有销售部门的企业。在称呼同事时,为了表示亲切,新入职的员工都会管前辈叫“姐”或者“哥”,有些是加在姓或名后面,比如“娜姐”、“潘哥”。
人力资源教练姬泉海介绍,“姐”“哥”在办公室里的流行,一方面是在北方,这样的称呼非常广,另一方面是一些企业开始盛行“家文化”,“听起来比较亲切。同事之间以家人相称,也是一种关系催眠,拉进与客户、同事的关系”。但姬泉海表示,“姐”合适,但“姐姐”就不合适。相差一字,相差的是什么?“同事称呼,是办公室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人际沟通第一步。新人入职之初就能紧紧追随这种文化,喊对人,不仅是情商高,也从心理上体现出他对职场的融入度。”姬泉海说,到目前为止,“姐姐”这个称呼还属于很亲密的、有血缘关系的家人间的称呼。对同事贸然使用这样亲密的称呼,是比较唐突的。如果新同事一直改不了口,从某种方面来说,是还没有做好融入职场的准备。比如称呼老员工“姐姐”,潜意识里把自己当成了需要包容照顾的“小妹”。如果意识到对方不接受,新人需及时自我调整,否则就是一种不成熟的人际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