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693|评论: 11

[另类心情]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最大的差别是什么?献给“世界读书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3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水木然
仅以本文献给“世界读书日”(4—23)


1


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


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


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


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


这当然是那些禁锢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


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








082554mqzn229bl2krgsb6.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2




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的诗人和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


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他对自己说:“我非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我非读索福客俪(Sophocles)的作品不可,我非读伊里奥特博士(Dr·Eliot)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使我能够成为有教育的人。”我敢说那个人永远不能成为有教育的人。


他有一天晚上会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Hamlet),读毕好象由一个噩梦中醒转来,除了可以说他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


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


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黄氏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
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


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








082848q0p3ryr4wxllh6xl.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3




讲到谈吐的风味,那完全要看一个人读书的方法如何。


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


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


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


袁中郎曰:“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象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象河水那样地流着。


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它便恬然停驻在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


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








082919hgfufuge2u9fu8fz.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4




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纵使某一本书,如《圣经》之类,是人人必读的,读这种书也有一定的时候。
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


孔子曰:“五十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候尚不可读《易经》。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能欣赏的。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


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WestwardHo!”)和《亨利埃士蒙》(“HenryEsmond”),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


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


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082949zmbmh40fq5fm44nm.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5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



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


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


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象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


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条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


苏东坡说,当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当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诗集里,发见一个名叫徐文长的同代无名作家时,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他的朋友开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于是两人叫复读,读复叫,弄得他们的仆人疑惑不解。


伊里奥特(GeorgeEliot)说她第一次读到卢骚的作品时,好象受了电流的震击一样。尼采(Nietzsche)对于叔本华(Schopenhauer)也有同样的感觉,可是叔本华是一个乖张易怒的老师,而尼采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弟子,所以这个弟子后来反叛老师,是很自然的事情。


只有这种读书方法,只有这种发见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象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什么都没有问题了。她的高度,她的脸孔,她的头发的颜色,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处的。


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


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


这么一来,他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过了几年之后,这种魔力消失了,他对这个情人有点感到厌倦,开始寻找一些新的文学情人;到他已经有过三四个情人,而把他们吃掉之后,他自己也成为一个作家了。


有许多读者永不曾堕入情网,正如许多青年男女只会卖弄风情,而不能钟情于一个人。


随便那个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一切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他们是不会有甚么成就的。


这么一种读书艺术的观念,把那种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完全打破了。在中国,常常有人鼓励学生“苦学”。


有一个实行苦学的著名学者,有一次在夜间读书的时候打盹,便拿锥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个学者在夜间读书的时候,叫一个丫头站在他的旁边,看见他打盹便唤醒他。


这真是荒谬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把书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说话的时候打盹,那么,他应该干脆地上床去睡觉。


把大针刺进小腿或叫丫头推醒他,对他都没有一点好处。这么一种人已经失掉一切读书的趣味了。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083015aid6dz5u1z6zzfd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6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读书的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也可以找到答案。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


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


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怨说他们读不下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也有些作家埋怨说他们写不出东西来,因为蚊子太多,稿纸发光,或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


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马上,和厕上。有一个清代的著名学者顾千里据说在夏天有“裸体读经”的习惯。在另一方面,一个人不好读书,那么,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正当理由: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那么,什么是读书的真艺术呢?简单的答案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


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他可以拿一本《离骚》或奥玛开俨(OmarKhayyam,波斯诗人)的作品,牵着他的爱人的手到河边去读。


如果天上有可爱的白云,那么,让他们读白云而忘掉书本吧,或同时读书本和白云吧。


只有读书,才能更深刻的认知世界。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复杂和动荡的世界;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长存的;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没有一种资产是稳固的;


这是一股从未有过的革命浪潮……

083048kkrmmw60mpyq2qil.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建议是由西班牙提出的,其灵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另据图书馆杂志,世界读书日来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4月23日成为"圣乔治节"。节日期间,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1616年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083200lux4q5ndz5wqwadk.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设立目的

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
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
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但在我国这个日子还没有广为人知,近两年开始有出版社和书店搞一些公益活动。

083233xqco2m22qy72f3ym.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提高公众对阅读的兴趣和促进图书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在"世界读书日"的框架下发起了"世界图书首都计划",并宣布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为2001年的"世界图书首都"。此后,每年都有一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图书首都"的称号。

历年当选"世界图书首都"的城市分别有:

2001年: 西班牙马德里

2002年: 埃及亚历山大

2003年: 印度新德里

2004年: 比利时安特卫普

2005年: 加拿大蒙特利尔

2006年: 意大利杜林

读书
读书

2007年: 哥伦比亚波哥大

2008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

2009年: 黎巴嫩贝鲁特

2010年: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

2011年: 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

2012年: 亚美尼亚埃里温

2013年: 泰国曼谷

2014年: 尼日利亚哈科特港

2015年: 韩国仁川

2016年: 波兰弗罗茨瓦夫

083434wvme1etc1633tbzw.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新网北京4月23日电(邱宇)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数字化阅读已经很发达的今天,关于“电子书是否会取代纸质书”的争论一直存在。而“共享图书”模式的出现,似乎为纸质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窗口。

  从8000册藏书到几个硬盘的电子读物
  当年在宿舍藏书数千册的“学霸”,如今也喜欢用电子阅读器看书。
  2013年,陈天翔还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大四学生,因为在宿舍藏书约8000册并供同学借阅而走红,被称为“馆长”“学霸”。
  陈天翔毕业后从事文史相关工作,依旧保持着买书读书的习惯,每周都会在线上、线下买书,遇到“眼前一亮”的古籍、老杂志也会买来收藏。目前,家中藏书有两万多册。

不同的是,在空间狭窄、不方便阅读纸质书比如挤地铁等情况下,或者进行碎片化阅读、读一些网络热门小说的时候,陈天翔更习惯于看电子书。


  “电子书便于携带,有的具备搜索和标注功能,方便查找。”他对中新网记者说,一些纸质书难以买到,在网上能找到电子版本。另外,电子书让信息的获取更加廉价。


  现在,陈天翔存有几个硬盘的电子书资源,分类整理并设置了检索网站和数据库。


  电子阅读普及率达90%


  陈天翔的8000册图书占据了一整间宿舍,而一台小小的阅读器就可以容纳数千本电子书。对于租房、常搬家的爱书人来说,搬运大量书籍是一种麻烦。


  占地多、搬书费劲、价格高、不方便共享……纸质书的这些缺点让许多人转向电子阅读。


  《亚马逊中国2017全民阅读报告》显示,电子阅读普及率呈上升趋势,阅读过电子书的受访者比例比2016年上升6个百分点,达90%。


  报告称,64%的受访者认为电子阅读帮助提升整体阅读量,电子书的便捷性让碎片时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虽然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易观智库分析师黄国锋认为,电子阅读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的电子阅读还没有到一个很成熟的阶段,潜在用户量尚未碰到天花板。”他说。


  黄国锋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说,内容方面,除了常见的网络文学、出版图书,现在平台也开始出现有声内容和漫画,未来有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内容形态产物。用户付费方面,用户付费意识仍有待加强,盗版问题依然存在。


  仍有人喜欢纸质书的“质感”


  对有些人来说,更多地阅读电子书并不意味着放弃纸质书。



  有网友在知乎上回答“你更喜欢电子书还是纸质书”时称,“看一些知识性和技术性的书,我还是喜欢纸质的,这样看起来不费眼睛,更重要的是有一种质感,沉甸甸的感觉,这是电子书比不了的;好书就是应该被捧在手里阅读的。”


陈天翔用“温暖”形容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如果想静下心来系统地阅读,更希望在安静的夜晚,手边放一杯香茶或咖啡,细细地读。触摸纸张时能感到一种来自文化血液里的温暖在指尖流淌,而不像电子阅读器的屏幕那么冰冷陌生。”


  他说,电子阅读器的屏幕不断升级进化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接近于阅读纸质书的生态。即便如此,电子屏还是没有纸质书独有的舒服触感。


  数据显示,纸质图书仍受到一半多读者的青睐。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全民阅读调查,2016年,51.6%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纸质书未来会消失吗?


  虽然目前纸质书仍有市场,但放眼更遥远的未来,这种书籍是否会消失呢?



  “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发生改变的只是知识的载体,而并非知识本身。”陈天翔说,现在电子阅读器非常流行,未来可能会流行新的技术,比如与虚拟技术(VR)结合的图书。戴上眼镜后就像身处图书馆,人们在虚拟世界读书。只是换了一种读书体验而已。

101417bjvflvj215v2oogv.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半的读者仍倾向于读纸质图书,这说明传统的纸质图书仍然具有生命力。


  他认为,数字化阅读虽然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但只适合快速、碎片化的浅阅读,传统的纸质阅读更适于系统的深阅读。读者对深阅读的需求不会消失,因此纸质图书就不会消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传统纸质图书和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仍将会并存。


  延伸——


  互联网时代的“共享图书”模式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共享图书”模式,或许能给纸质书打开市场。


  以“借书人”为例,其运作模式是用户在平台挑选图书后,平台按图书的定价收取押金和服务费,服务费包含快递和包装费。平台采购图书并用快递送书上门。用户读完后自费把书寄回,并自愿支付一定的磨损费。


  借书人创始人陈东赞告诉中新网记者,今年4月,借书人每天能收到约20单,每单押金多在300元左右。“如果借10本书,平均到一本书只有三四元,比买正版纸质书、电子书便宜,而且是不限时阅读的。”


但是,也有人并不看好这种模式,因为受众面小、物流成本过高,而且没有完善的信用系统预防恶意破坏图书的情况。


  “喜欢读书的人一般比较爱惜书,近一年来,明显不爱护图书的只有两例,我们会将其拉入黑名单。”陈东赞说,虽然是自愿支付,但磨损费支付率很高。


  他也坦言,“共享图书”快递成本确实很高,而且与共享单车不同,图书的品种太多,用户需求五花八门,平台运作起来也更为复杂,还需要进一步做出改善。(完)

101532ibh07jj2c797oj9h.jpg

发表于 2017-4-24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要看读什么书。天天看黄书呢{:3_50:}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