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茶文化一路向我们走来(代发)
巴人以茶叶向商纣王进贡已经是3100多年前的事了。
巴人族群众多,他们或早或迟都在东至夔门,南极黔涪(含湖南、广西、云南、贵州部分)西抵僰道,北接汉中这么大一个域幅上耕云播雨、繁衍生息。怎样才能分出哪里才是茶叶的真正故乡?
我们非专业学者,只有凭手上的一些方志资料,按史志、地缘、行政(辖治)、实物四个方面去搜寻答案并写在后面,供专家学者们指正。
一、史志之说:
公元前11世纪《华阳国志·巴志》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蚕、桑、麻、丝、鱼、盐、铁、铜,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园有芳弱、香茗、给客橙、葵”。
公元227-232年《广雅》载:魏明帝太和年间,博士张揖著《广雅》载:“荆、巴(亦有巴阆的写法)采茶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 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是我国关于制茶、饮茶方法的最早的记载。(《巴州志》注:芼,读冒,为可食用水草或野草),为茶始说也。
上面这段文字译成白话的意思是:
大约是公元前1100多年时,一个叫“巴”(后来叫“巴子国,被秦朝所灭)的地方,人类文明进步很快且成果累累。不但那时已会种植五谷、养殖六畜,而且农业、工业、手工业都已从原始的、盲目的经营发展到了具有粗放社会分工的形态。因为当时的巴,就已经向商朝用盐、铁、丹砂、茶叶、野蜜进贡了。就种植农作物而言已具园田、规模雏形形态。如很多有条件的人家,已开始种魔芋、香茶、柑橘、蒲叶,社会形态和生产水平都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过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魏蜀吴时,这里种植的茶叶就开始了加工、饮用的研究运用,向商品交换迈进了一大步。如张揖的《广雅》说:“荆、巴间(荆州魏兴郡的紫阳、石泉;益州巴西郡的太平、城口均以大巴山为界壤)采叶作饼(古时亦称砖茶或沱茶),老叶茶成饼要以米糕出之(加糯米便于出饼和增加营养)。想将其煮成香茶,要先将饼炒成赤褐色,捣成粉末,置瓷器中,以开水冲泡,再放一些香料如葱、姜、橘(皮)和一些可食用的野菜、水草在器内,就是最早的饮茶方式了。
感悟一、巴的地域产茶(进贡)已有3000多年历史了,它是由中国第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作者常璩撰于东晋穆帝时期)说的;
感悟二、这些饮茶方式,比陆羽的《茶经》(完成于公元780年)早了550年,这是张揖(三国时魏国人)说的。
二、地缘之说:
公元25年至420年,《巴州志·疆域》载:“后汉置汉昌县(后巴州,今巴中县的前称)其疆域大概南分宕渠之北,北交(陕西)南郑之南,东接宣汉,西抵阆中,相治以建东晋之末(《巴州志·疆域》);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划汉昌之东南置平州县(今平昌东南部及万源西部)(巴州志·疆域注③);
公元966年,北宋乾德四年归仁县(原平州、平川、同昌县)划入曾口县,仍属巴州(巴州志·疆域注);
公元976-983年,《太平寰宇记》载:巴州产茶;
公元1823年,清道光三年,四川准设绥定府。将州地自镇龙以东龙凤垭起(东西长220里,南北宽360里,),场镇十四处归太平县(原太平厅)管辖;
清道光三年《巴州志·物产》说:“木棉亦有种者,但不及他邑之盛,产茶之地已改归太平”。
《平昌县志·山川》载:平昌东、北部山脉皆从今万源而来。从石窝乡、赶场坝乡进入平昌镇龙境内的主山贾各山、青顶山系,与今万源的园顶山属同一山系。其中一支从镇龙、望京、界牌、笔山至云台的红云台止于长垭的香炉山。
译这段方字的意是是:
公元208年,即西晋太康元年,汉昌县(后来的巴州、巴县、巴中县)奉命划汉昌东、南(包括今平昌除西兴,响滩、灵山等地和原太平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在汉王庙设平州县(以通江水名平州水而名)。到了公元525年改为平川县;568年改为同昌县,589年改为归仁县;966年省入曾口县为止(今《万源县志》记“西半部初属巴州曾口县”),共历西晋、东晋、刘宋、齐、梁、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乾德11朝;到了公元983年(宋太宗)《太平寰宇记》载“巴州产茶”。所谓巴州,当时的地域所属是今巴中全部、平昌除西兴、灵山、响滩等地域、时太平以西的地域,直至清道光三年将巴州镇龙以东的地域划出设立太平(万源)县。《巴州志·疆域》载:东西220里,南北360里,奉文改设拨入太平县有:鹰背场(乡);河口场(乡);石窝场(乡);大沙坝场(大沙乡);赶场坝场(玉带乡);魏家坪场(魏家乡);草坝场(乡);关坝场(永宁乡);杨宗岭场(废,魏家乡挡山村);锅圆圆场(废,长石乡锅圆圆村);烟灯垭场(废,长石乡梁家坪)秋波梁场(废,长石乡秋波梁);拨入通江辖的有龙凤场(群力乡);董溪口场(乡)。
这里所列举的产茶,已不再是远古记载的巴、巴子国、或巴西郡以致辖属不断更变的郡、县,而是一箭中的:巴州产茶。是哪些地方?就是镇龙关一带和道光三年从这里以东划出去的石窝、赶场坝一带产茶。两地未分割之前,是种的一样的茶,唱的一样的歌。即或是到了今天,要讲地域,在镇龙可以找到“一脚踏三县”(平昌、通江、万源),而且现代的平昌茶业,也有叫“云顶茶”的,实际上也是一种怀古的定义。
三、行政之说:
公元1730年,巴州行茶腹引50张,共征税银12.5两,共征茶课税截羡银29.65两。
《巴州志·大事记》载:清雍正九年(1731)巴州在镇龙关“设分防”即“州判分署”;到乾隆十九年(1754)将“州判”改设江口镇,而在镇龙关设“巡检所”;嘉庆廿四年(1819)在镇龙关设“镇龙关汛”左哨千总:道光二年(1822),撤江口巡检移驻镇龙关,同时设“镇龙关汛”右哨千总。
译这段文字之意是:
(一)清雍正时期巴州已开始以茶行实交的“准运证”征税(羡银是除火耗后的盈余)。
(二)设州判分署除管民事纠纷外,主要管茶的经营税收,当时的盐茶税是朝廷最严厉的法律之一。
(三)汛是一种军事单位,镇龙关戌兵50名,哨千总为正六品,主要为弹压白莲教余火,也有配合收盐茶税的功能。
四、实证之说:
《紫云坪植茗灵园记》摩岩石刻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位于万源市石窝乡古社坪村西北1公里以外的苏家岩石壁上,下沿距地面3.75米,石刻幅长2.36米,宽0.84米,共18行203字,自右至左竖行排列,标题为隶书,正文为楷书,阴刻。全文是:
窃以丰登胜概,垭洼号古社之平。从始开荒,昔曰大黄舍宅。时在元符二载,月应夹钟,当万卉萌芽之盛,阳和煦气已临。前代府君王雅与令男王敏,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可复一纪,仍喜灵根转增郁茂。敏思前代作如斯活计,示后世之季子、元孙,彰万代之昌荣,覆茗物而繁盛。至于大观中,求文于蓬莱释,刻石以为记。可传体而观瞻,历古今而不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也。
诗曰:筑成小圃疑蒙顶,
分得灵根自建溪。
昨夜风雷先早发,
绿芽和露濯春畦。
大观三年十月念三日王敏记
弟 王古
兄 王俊
译这段文字原意是:
紫云坪植茗灵园,在今万源市石窝乡古社坪村西北一公里外的苏家岩的“大黄舍宅”。所述的宋元符二年(1099),在当地植茗已1000多年了,实属国内植茶饮茶最为权威的发现。
万源紫云坪的古社坪村,海拔1000余米,不但与今平昌的镇龙关的青顶山接壤,两县之隔只约1米宽的一条水沟,属同一气候,同一海拔,同一土质、同一生态系统,两地现通小路约10公里。虽于清道光分属两县,但自古以来,居民相互赶场,开亲结义,山山水水一脉相承,处处“鸡犬之声相闻”。的乡情仍延绵不断,难以割裂。
奇巧的是:《太平寰宇记》记载“巴州产茶”是北宋983年,而写《紫云坪植茗记》是北宋时的1099年,而当时石窝等14个场街还属巴州辖治,一部地理志书,一龛种茶铭记,先后出现在同一州地,很难说是巧合吧!
参考资料:《巴州志》、《巴中县志》、《万源县志》
作者:何茂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