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祀、祭拜自己先祖的重要节日之一。在现代,清明节还是人们缅怀先烈的重要节日,是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日子。 清明节加上它前一天的寒食节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可以从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很多关于清明的诗篇看出,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也许就数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同一朝代的另一诗人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飞入五侯家。”
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礼俗内容的清明节是一个充满怀念的节日,同时因为清明节气的原因,清明节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节日。应该说清明节既有祭奠亲人的哀思,又有踏青郊游的欢笑,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节日。
清明祭祖体现了中华民族尊亲敬祖、崇宗隆嗣的传统观念,其核心是儒家伦理的忠孝文化。中国的民俗信仰源远流长。人类源于对梦境、生育和死亡等现象的不解,产生了最初的信仰,即“灵魂”。原始初民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人死之后,肉体可以腐烂消失,而灵魂却会永生不朽。并且在人们的意识中,灵魂是有血缘远近亲疏之别的。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启发后人的一种美德行为。当然,我们提倡的孝道是亲人在世时的尊敬、善待和照顾,而不是亲人去世后奢排的葬礼、高大的陵墓和扫墓的铺张。倘如此,就玷污了清明这一“祭祖传国粹,易俗尽孝心”的传统美德。
清明踏青是中华民族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活动,其核心是古人顺应天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天道有序,万物有节。清明节气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万木萌发,人们在清明节气踏青游春可谓顺应天时,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也是热爱生命的真实表现。
清明踏青、郊游源于古代的修禊习俗。由于春天是感冒和瘟疫易发的季节,所以古人上巳日到水边沐浴以祓除疫病,又由于上巳日与清明节很近,因而许多游乐活动便贯穿其间,于是演化出了清明时节众人郊外踏青、郊游的春游热潮。当时的游乐、宴饮活动在清明礼俗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几乎和祭奠仪礼不分伯仲。墓祭之后,人们便在郊外即兴举行聚会、冷餐、踏青、插柳、拔河、踢球、荡秋千、放风筝等游乐活动。据说这是由于清明节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及身体,因此人们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以避免冷食淤积在体内。
清明墓祭仅仅是表达对亲人和祖先的孝敬和思念之情,在完成一个代代相传的虔诚而庄重的仪式。墓祭之后,人们就可以迎合自然的变化规律尽情地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因此说,踏青游春的文化价值彰显的是对生命力量的热爱和认同,折射出的是古人敬畏生命、热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理念。
现在将清明春游作为节日习俗来加以倡导,不但可以密切民众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可以赋予清明以环保的意义。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我们不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因此,在清明佳节组织青少年远足踏青,回归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恩赐,无疑是一种让青少年亲身体会自然之恩、培养环保意识的最佳途径。而且,民谚讲到“清明雨水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植树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已蔚然成风。当然,清明踏青、郊游时也应注意保暖,防止感冒以及花粉过敏等病症的发生,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扫墓时要特别注意防止留下火灾隐情,同时也要适时调整情绪,以免陷入过度伤感的不良情绪中。
加强清明文化的遗产保护,是发扬光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清明祭祖崇宗是华夏民族延续数千年的传统美德,它涵盖了文化资源、人文情怀和民族心理为一体,是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正能量。今天,中华民族正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中,当然要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首先是要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立地位。清明祭奠先祖、传承孝亲的文化因子决定了它是华夏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对于这种独特的文化因子,只有提升其地位,升华其内涵,以国家意志来进行更深层次的立法保护才是光大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把“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文化节日进行捆绑申遗,既是民众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强烈吁请,也是维护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具体表现,当然也是建设先进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动力、源泉。
发展清明节旅游文化,是增加内需、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与演艺、旅游、商贸有着天然的嫁接基因,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清明节也不例外。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端午祭”已经成为韩国江陵一项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圣诞节也为西方各国带来巨大的商机。若能将清明节这种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融入到旅游发展当中,“还俗于民”,挖掘其旅游文化价值,把握其旅游文化的传承导向,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旅游产品的丰富和开发,同时也是增加内需、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