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非江宁,江宁亦南京,江宁亦江宁。 江宁作为县邑的名称,她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虽然没有秣陵、丹阳、湖熟那样早,纵然曾多次“被废”,但废后总是又被“复置”,以至一直沿革至现代。从公元281年晋武帝在今江宁区境内的江宁街道(原江宁镇)置江宁县算起,直到公元2000年江宁县撤县设区为止,其间为1719年,再除去“被废”的年头,江宁县在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年头大致为1500年。 我们横看又纵看江宁以及南京地区的“县邑”史,便不难发现:在今江宁区境内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秣陵、丹阳、湖熟、江宁、同夏五个县中,江宁县不仅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县,也是唯一延续至现代的县;在今南京城区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建业、建邺、建康、秣陵、江宁、归化、金陵、白下、上元9个县中,江宁县同样不仅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县,也是唯一延续至现代的县。 二十四史《宋书·地志》载:“晋太康元年,分秣陵置临江,二年更名江宁。”《景定建康志》卷十五载:“晋太康元年,分秣陵置临江,明年改江宁。”《正德江宁县志》则引《图经》(指《北宋祥符州县图经》)云:“古县治南临流水,故曰临江,在西南七十里,今江宁浦即其故处。”由以上记载可知,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置临江县,县治就在今江宁镇,太康二年更名江宁县无疑。 为什么要改临江县为江宁县呢?对此,有关志书也有所记。如《舆地志》载:“帝初通江南,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因置江宁县。”又如清《道光金陵待征录》云:“外江无事,遂置江宁县。”以上两书记载,虽文字略有差异,但大意是一致的:即晋武帝统一全国后,有感于江南平静无战事而置江宁县。一个“宁”字,不言而喻,自然就是安宁之意了。 江宁的来历,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太康元年(280年),孙吴灭亡,西晋政权对于孙吴的政治中心丹阳(指治所,设于今南京城区的丹阳郡)是不放心的,当年就采取一系列加强控制的措施,重新调整丹阳地区的行政建置,于是废建业为秣陵,从称谓上贬低建业,接着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分秣陵县置临江县,次年改称江宁县。 这才是江宁由来的真正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