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牛角制的烟斗、手镯、刮痧板、牛角号、“不求人”……满大街都是,其中也包括牛角梳。当时,上至今天的南街牌坊,下到南门桥,约一公里有余的街面上,清一色“前店后厂”格局的家庭小手工作坊。在那个物资普遍匮乏的年代,梳子作为百姓日用品之一,主要用牛角制作。
“月亮弯、圆把梳、翘把梳……”在拨浪鼓的叮当声里,货郎们走街串巷,将这些质朴的牛角梳送到千家万户。当然,当时生产的牛角梳也不仅仅只是供给隆昌本地人。因做工精美、耐用,当时来自周边地市如泸州、重庆的货郎都会慕名前来订货。
隆昌产的牛角梳以水牛角、黄牛角为原材料,按照每只牛角的自然形状,顺其线条开料,设计成梳子的式样。从选料、下料、砍坯子、高温塑形……到修齿、抛光,一把简单的牛角梳,要历经13道工序方能成形,其中最后两道工序决定梳子的平整度、光洁度和最终视觉上的美观度,要凭手艺人的经验判断。
时至今日,说起隆昌,“驴友”们会说起石牌坊,“吃货”们会提起羊肉汤,阅历丰富的人会告诉你这里还有夏布和世界名兰隆昌素。只有年长一点的人会告诉你,在石牌坊景区南街尾,还有两家店铺可以买到本地产的牛角梳。随着隆昌县实施的系列旅游兴县战略,牛角梳也作为隆昌县传统的手工艺制品被相关部门纳入旅游文化产品挖掘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