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谷子咯!丰收年 8月下旬正值稻谷丰收的时节,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农人忙碌的身影,醉美乡音在农忙时节走进内江威远,探秘当地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表演和人文风情。黄澄澄的稻谷在青山里格外显眼,乡村最常见的一景老牛犁田被我们的摄像师镜头记录下来。 乡间田头体验“牛味儿” 在威远县的越溪镇,栏目组首次接触到牛灯舞表演,充满趣味的表演为丰收的季节增添了别样的喜悦,在正式拍摄表演前,我们先到稻田里体验一点“牛味儿”。我们都知道牛的脾气不小,要让牛和人一起表演肯定不太现实,但由人扮演牛就容易多了,舞蹈表演情感丰富,充分表现农民对牛的崇敬和对土地的眷恋。 牛灯舞的起源 牛灯舞始创于清朝中期,起源于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俩母山下。其前身为“牛儿灯”,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巴蜀乡土气息。 牛灯舞以农耕为题材,编制牛头和牛衣,以说、唱、走、跳为表演形式,一人扮演放牛娃,二人扮演牛,将牛吃草、打滚、刨虱子、洗澡,牛与牛打架、放牛娃骑牛、唱山歌等各种动作融入其中,体现出农民对牛的喜爱和关怀,寄托对来年丰收的期盼与祝福。 为了拍摄出最真实,最饱满的人物与故事,表演团队对摄制组提前沟通拍摄流程 牛灯舞的发展 牛灯舞在越溪镇及周边山区深受老百姓喜爱,有单牛表演、双牛表演、群牛表演、牛灯和狮灯共同表演等多种形式。上门拜年祝福一般是单牛表演,广场和舞台表演多用双牛、群牛或牛狮共同表演。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推进,镇文化部门对传统的"牛儿灯"进行改编创新,由单牛表演改为双牛表演,冠以"牛灯舞"的名称,以舞蹈的形式让"牛儿灯"从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登上了舞台表演。 牛灯舞表演传承人不辞辛劳的等待,给了我们摄制组极大地信心 牛灯舞的艺术价值 牛灯舞的艺术风格俗称“牛味儿”,体现在舞蹈、音乐和语言等方面,一场牛灯舞表演的好坏往往以“牛味儿”的浓淡来评价。舞蹈主要通过牛的打斗发展而来,表演者继承了老艺人杂耍的套路和技巧。音乐分套打、配乐和花调子3类,套打是在音乐中加打击乐、配乐是根据具体场景以不同音乐来烘托表演,花调子包括山歌、小曲、民间歌谣等。语言则汇集了四川土话俚语精华,巧妙运用谐音、谜语、歇后语等手法,令人捧腹开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牛儿灯"逐步演化为一种汉族民间文艺形式,广泛流传于越溪及周边山区农村。2009年,越溪牛灯舞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作为四川省选送的节目,越溪牛灯舞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得到组委会高度评价,获最高奖“精粹奖”,演出道具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 走进内江威远,寻找醉美乡音 发现最美的越溪 更多节目资讯敬请关注每周六,20:15——21:00 (电信电视用户)CCTV IP 电视大众生活频道 (广电电视用户)睛彩天下 (手机用户)土播鼠直播可观看《醉美乡音》直播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