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各种时令水果大量上市,晚报记者走访发现,今夏的水果价格与往年相比,下降了2—3 成左右。对于吃货来说是福利,但一些种植户和商贩却因水果丰产不“ 丰价”而发愁。近年来,我市种植的柑橘、枇杷、草莓等水果滞销也曾见诸报端。那么,本地水果丰产不“ 丰价”或者难销的尴尬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化解?
市场上售卖的大部分西瓜来自外地 果农:
水果丰产
价格却卖不起来
在巴州区大茅坪镇土地垭村几户村民的西瓜地里,西瓜又圆又大。“ 最近这段时间,西瓜大量上市,价格提不起来。”一瓜农说。另一农户称,他们种的西瓜,有的只卖到8 毛钱一斤。“我们在公路边一般卖1 元或1.2 元每斤,有时候他们背到巴中城里卖,可以卖到1.5 元每斤。”该农户称。
晚报记者发现,在巴城通往巴州区梁永镇方向的凉水井村路段,以及大茅坪镇路段,不少果农在公路边摆摊卖水果,李子、西瓜、梨子……
“ 今年我家种植的梨子比去年的产量高出四分之一,丰产却不好卖,只有每天在公路边摆摊售卖,有时等一上午都开不了张。”李女士家种有20 余棵梨子树,现在梨子熟了,如果不及时卖出,果子就会掉落。
前段时间,本地种植的李子、桃子大量上市,部分果农将这些水果运到巴城售卖,李子价格低至2 元一斤,桃子价格甚至低到5元三斤。
市场:
本地水果经营零散
外地水果更受欢迎
“本地水果虽然便宜,但没有外地水果个头大、果肉也少,所以我们宁可多添几块钱买好的吃。”市民张女士说。
18 日下午,在巴城江北水果市场,一车车西瓜被运进来。晚报记者询问了七八个摊主,他们所销售的西瓜均来自外地。“我们这西瓜皮薄汁甜,好吃得很,每斤2 元。”一摊主说。然而,当晚报记者问及哪儿能买到本地种的西瓜时,该摊主则表示,目前很少有摊贩到本地农村收购西瓜,本地种的西瓜的批发价约1 元每斤。
市果蔬销售协会会长罗仕富介绍,巴城每天会进8 车左右的西瓜,有100多吨。为何商贩“ 舍近求远”从外地进西瓜? 一些水果商贩表示,外地西瓜品种多、品质好,更受市民欢迎。本地西瓜种植规模相对零散,且品种单一。“现在巴中交通方便了,我们进货的渠道也更多,只要有销路,再远也不是问题。”一水果商贩说。
市果蔬销售协会相关负责人说,巴中本地水果种植和销售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面向本地及西北、东北、华北市场。大部分水果零散经营,没有形成“大气候”。
分析:
缺乏统筹规划引导
本地传统水果难发展
是什么原因导致本地种植的水果丰产不“ 丰价”呢? 市农业局经作科科长卢庆云分析,外地水果个头大,商品性、品质性、适宜性比本地种的水果好。
卢庆云介绍,目前巴中本地种植的多为浆果型的小水果,如猕猴桃、葡萄、橘子、枇杷、李子等,本地水果产业没有很突出的优势,一是因为没选好种植的地段,缺乏统筹规划;二是因为本地的栽培技术不到位,体系不健全。
“ 地方要发展什么品种、怎样发展品种,这之间脱了节。看到市场上什么水果好卖就种什么,不管本地到底适不适合种等问题没有解决。”卢庆云说,本地部分水果未形成区域发展,同质化严重,这也是导致本地水果难销售的原因之一。
“还有本地传统水果都是零星种植,未形成规模化,缺乏统一的物种保护和地方特色小品种的利用,随它自生自灭。实际上,规模是形成产业的基本要素,虽然水果看起种得多,到处都有,但种得杂,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卢庆云说,如果连片规划、种植水果,引进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就能打造地方名片形成卖方市场。比如平梁火炮村一年四季都种小芹菜,现在那里的芹菜占领了巴中市场的80% ,所以,现在大家说到小芹菜,就会想到平梁。
建议:
巴中具有资源优势科学种植提高品质
“省经作处专家曾来巴调研,说巴中具有种植水果的光热资源优势。专家调研后发现我们巴中的光热资源在全省名列前茅,一年1400——1500 个小时的光照时间,比省内大部分地方多200 个小时左右。所以这对我们发展小水果(枇杷、葡萄、柑橘、李子)是很有利的。”卢庆云说,巴中也适合种西瓜和柚子,不过最好种在海拔低、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地方。
如何解决本地一些种植户遇到的产销问题? 卢庆云支招:第一是对优势的再认识,对区域布局的再规划。如哪些地方适合种什么要进行调查论证,用优势、适宜性引导产业扶贫、特色基地建设。第二,对技术服务再加强,加强对巴中本地传统水果品种的保护开发力度,对其优良品质的特性培育扶壮,通过打造特色精品走高端市场。第三,要建立产销对接,集中拓展市场。利用新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将电子商务与订单农业、专业合作社有机结合,从单一的供给性功能转到观光、采摘、科普、体验、康养等方面来发展。
(来源 巴中晚报 记者 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