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县石梁乡猴家山村,地理位置偏远,村里很多年轻人打工在外,孩子一般都由爷爷奶奶照看。村里没有学校,9名留守娃上学成了难事。为此,担任该村“第一书记” 的马千里找到村上原来的代课教师余海英,二人合计,先将原来村小的废屋翻新,随后又募集了课桌椅,在这个偏远山村建起临时托儿点。
6月13日,余海英告诉记者,自己水平已经难以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马千里找她商量,正打算征集幼师专业的志愿者,每个周末抽时间到村上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
翻新旧教室·建起临时托儿点
6月13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蓬安县石梁乡猴家山村, 走进村民余世政的家里,看到几间土墙房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家电。 余世政是个残疾人,老伴有智力障碍,家里还有两个孙女, 余思琪和余思怡。“思琪今年5岁,思怡3岁多,姐妹俩都呆在家里,没有上学, 明年直接送思琪去读小学。”余世政说,村里没有学校,家里也拿不出钱送孙女到乡上读书。此外,他和老伴也没能力接送,所以就让孩子留在家,等稍微大点能照顾自己时才上学。
“去年12月,我被派到猴家山村任‘第一书记’”马千里告诉记者,猴家山村距离石梁乡场镇约七公里,到最近的平头乡场镇也有五六公里。几年前,由于生源少等原因,村小停办了,因此,村里9个留守儿童上学成了难事。
随后,马千里找到村上原来的代课教师余海英, 商量建一所临时托儿点。两人一拍即合,马上行动。他们先将村小遗留下来的旧桌椅搬进教室,让临时托儿点运转起来, 然后再想办法募集新桌椅。
1992年,21岁的余海英开始当村小的代课教师。“那个时候, 村小条件更差,课桌都是条石码的,凳子则是学生自带。”
通过四处募集, 马千里将几套崭新的课桌椅运到村上。随后,他组织人员将破旧教室粉刷一新, 并买回一套《白雪公主》图书,连同一些旧书,放在教室里。
收到爱心礼物·孩子们快乐过节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马千里就和余海英盘算着怎么给孩子们过一个难忘的儿童节?村里不少留守儿童穿衣都不合时令,冷天穿单衣、凉鞋,天热了还穿着厚棉鞋,而且衣服、鞋子不仅又脏又旧还有破洞。
于是, 马千里就发动家人捐钱,给每个孩子买来一套衣服、 一双凉鞋、一个书包、一盒饼干、一盒水彩笔以及玩具。此外,他还买了两个排球和两个足球, 方便大家在教室前的院坝里玩耍。
6月1日上午11点多, 余海英将孩子们集合站成一排, 马千里将礼物挨个发到孩子们手上, 并祝大家节日快乐。孩子们的脸上都乐开了花,迫不及待地换上新衣, 然后拉着马叔叔一起玩游戏。临时托儿点就像一个乐园,让村上9个留守儿童不再寂寞。
征集志愿者· 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在这个临时托儿所里,我主要是带娃娃们做游戏……” 余海英告诉记者,“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就教一些生活常识,让他们养成自己动手的好习惯。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我就教他们一些简单的语文、 数学知识, 也教他们唱儿歌、做体操。我还要给他们做午饭。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孩子没人照看的难题。”
“天晴的话,孩子们就自己到托儿点上学。要是下雨天,山里的泥泞路很滑,像余思怡这么小的孩子,就只有由家中大人接送。每次,她婆婆就会背一个背篓,让思怡坐在里面,把她送到托儿点。”马千里说,山里的孩子都特别渴望知识,他跟余老师建托儿点,就是希望给孩子们一条好的“起跑线”。
吃完午饭,6岁的王羽祥走进教室, 拿着少儿图书看了起来。“这个孩子最喜欢读书了,他家长原本打算等他7岁时直接送到乡上读小学,但是他天天闹着要读书, 家里人就送他来托儿点了。”余海英介绍说,其他孩子玩耍时,王羽祥则在教室里看书, 临时托儿点的50多本书已被他翻了个遍。
“9个孩子都很乖巧、很懂事。可我的水平已经难以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 希望有爱心老师来帮助这些娃娃,让他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健康成长。”余海英的这个想法也正是马千里所牵挂的,他告诉记者,自己正打算征集幼师专业的志愿者, 每个周末抽时间到村上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