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对还不到40岁的冯世斌来说,像一个漫长而难熬的冬天。这一年,来势汹汹的“非典”肆虐成都,凝聚他全部心血的旅行社已经接不到任何生意了,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在那个时候出门,我都以为旅游这个词会就这么消失了。”随后,冯世斌咬牙卖掉了自己在成都的高档住宅和全部豪华客车,把所有的钱孤注一掷地投入了巴中市光雾山景区建设,“我就不信旅游这个行业会这么衰败下去,四川才刚刚起步呢,怎么会现在就倒下去?”
接下来发生的事,也确如冯世斌所预料的,2004年“非典”过去以后,光雾山景区申报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成功,并正式开门迎客。冯世斌的背水一战在两年后得到回报,2006年光雾山景区开始赢利,并逐年递增,“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回本,但旅游投资本来就是放长线,我们应该看到更远的将来。”
风马牛不相及的转行
在冯世斌最初的人生理想或者说人生规划里,旅游行业是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他当时一门心思要做悬壶济世的名医大家。以优异成绩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冯世斌回到家乡汶川安心当了医生,“当时还有一腔热血要为家乡医疗事业做一番贡献,所以很快就有了一点名气。”说是只有一点名气,其实当时冯世斌已经极富盛名,许多当地的知名人士都指名道姓找他看病,这也为他以后的事业发展累积下丰厚的人脉网络。
几年后冯世斌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白血病研究生专业,但才入学读了一个月,他开始觉得不习惯了。“工作几年后再读书,已经感觉很陌生了。”同时,冯世斌也想起了华西医大的其他大学同学,不少人在毕业后并没有进入医院,而是选择天南地北去闯荡,不仅丰富了阅历还赚了不少钱,这让冯世斌艳羡不已。
“做了几年医生,每个月只有几百块,看着其他同学都下海捞钱,我也坐不住了。”打定主意要转行的冯世斌,对做生意一窍不通,但他硬是办了两块长途运输的牌照,似模似样地搞起了客运,那是1994年。当时跑长途客运的汽车都比较破旧,冯世斌想着自己怎么也得显出差异来,就找亲戚朋友借了几十万元买了两辆豪华客车。在清一色灰扑扑的老客车里面,冯世斌的豪华客车立马就凸显了出来,“ 当时我的车跑两条线,一条是从成都老西门车站到阿坝州的马尔康,另一条是从成都到九寨沟。因为我的车好,人们都喜欢坐我的客车,所以一开张生意就好的不得了。”
转行客运的第二年,冯世斌就把借款全还清了,第三年就有余钱买新车充实自己的队伍。到了1997年,冯世斌已经拥有6辆豪华客车,出发路线囊括了从成都到马尔康、九寨沟、若尔盖、汶川和茂县。有了阵容整齐的车队,陆续就有旅行社找上门来谈合作,租用冯世斌的车队进行长途旅游,“我就这样搭上了旅游的线。”
90年代的成都旅游业正起步发展,旅行社的生意异常火爆,而带着车队跑熟了旅游线路的冯世斌开始不满足为他人作嫁衣裳,决心要成立自己的旅行社,“当时成都旅游业的门槛很低,只要有十来万就可以入行了,而我搞几年运输也算赚了几百万,有实力有资源有车队,为什么不自己来做旅游?”于是,在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小办公室里,冯世斌挂着租来的九寨沟国际旅行社招牌开始营业了。当时很多成都的旅行社都通过租牌子这个方式来傍上大型旅行社,一方面是增加自己底气,另一方面也更能招徕顾客。
随后几年便是冯世斌旅游事业的黄金发展时期,“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招了几十个人手都忙不过来,连一些政府接待团队都直接交给我们做。毫不客气地说,当时从成都西门到九寨沟的旅游市场,我差不多占据了三分之一的份额,这种境遇比我当医生好多了。”冯世斌不无感慨。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转型
就像每个成功者必然有几场扬名立万的战役,2003年买下光雾山景区30年开发经营权就是冯世斌的转型战役之一。“非典”的席卷而来对成都乃至全国旅游业都带来致命打击,哀鸿遍野,门庭凋落。“在生意最火爆的时候突然来这么一下,很多人都懵了,不少小旅行社一下子就垮掉了。幸好我还赚了一点钱,能撑一段时间,刚好也让我能冷静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时候,医生的知识积累给冯世斌帮了大忙。通过对“非典”的详细观察,冯世斌认为最多在一两年内这种流行疾病就将得到控制,而他就是要在世道最不好的时候出手抢占先机,从做旅游渠道转型成做旅游源头。“我开旅行社这么多年,一直在观察,我觉得景区才是最大的赢家,不管来来往往多少人,它都挺立在那里。只要把景区开发好了,肯定能赚钱。”
抱着这样的想法,冯世斌相中了巴中市的光雾山。先是成立了中大旅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巴中市政府手中取得了景区经营权,冯世斌决心要甩着膀子大干一场。要想富,先修路,这是绝对正确的真理,所以冯世斌的第一步,就是修好通往光雾山景区的道路。道路修好了,观光车也买回来了,景区设施建设到一半的时候,他遇上了生意人最怕的难关——没钱了。但工程不能在这时候停下来,不然就前功尽弃了,前期投入的所有资金也会打了水漂,冯世斌选择了背水一战。快要砸锅卖铁的冯世斌已经没有了退路,他只能一路前行。
光雾山景区建设完成后,冯世斌又花大力气在宣传上,在四川、陕西、重庆等地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并举办光雾山国际红叶节来扩大影响,这一切努力没有白费。“虽然现在光雾山每年赢利不过几百万,但这是抛开景区管理费、员工培训费、景区折旧费等之后的进账利润。我们在光雾山景区里投入了几千万元,就是看中它长远的升值空间,这不能着急。”
借着光雾山成功的气势,冯世斌一举拿下了广元昭化古城、江油天音洞等景区经营权,并将公司版图扩张至了山西、重庆等地区。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冯世斌坎坷的旅游事业又添了一道波折,不少景区设施都瘫痪了,但冯世斌仍保持乐观,“从另一方面想,趁着没有人来旅游,我们正好将景区全部重新建设一遍,从头到尾都焕然一新。”
也许就是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帮助冯世斌取得了汶川水磨古镇的全权经营与管理,也让冯世斌向着自己的中大集团之梦更近了一步。“旅游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讲究厚积薄发,等我们的资源、资本、团队都积累到足够程度后,我们就将从有限公司迈向集团建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