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30465|评论: 31

[原创翻译]斯大林格勒战役(明天就是5月9日,以此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8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奇怪,既然这个地方叫<指上谈兵>,但好像没有谁谈论关于二战的话题,要知道,这场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给人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上来看,都绝对算得上是NO.1的战争,真的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的!!(抗日战争也有谈,但都显得视野不太开阔)

   本人一直认为,二战中最为壮烈、残酷、惨烈的战斗(我喜欢说它是战斗而不是战役)当属63年前发生在斯大林格勒的那场大血战,法国诺曼底战役的激烈程度与它比起来简直是小菜一碟,尽管在电影中斯皮尔伯格把登陆战中奥马哈海滩的惨烈也描绘得非常吸引人,再加上汤姆·汉克斯的卖力演出,确实还不错,但仅几万人的伤亡以及美军嘴里嚼着口香糖打仗的场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无法想像的。总之,它既是二战的转折点,也是反映人类灵魂的真实写照,平时,在一些书籍及报刊中也看到过有关这场战斗的描述,好像大多数只是从双方统帅部战略的层次上来写的,关于战斗的描述较少(当然也有描述具体战斗过程的,但可惜的是很多也只是笼统说很残酷,很激烈等,中文版本的好像都在互相抄袭,内容大多也为雷同,至少我有点这种感觉)

恰好,在今年五一大假中,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本由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所著英文原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在书中作者所揭露的历史细节是如此详细(他查阅了很多刚解密的前苏联中央档案馆中的二战档案,包括苏联克格勃的前身――NKVD对被俘德军及自己红军内部部分动摇分子的审讯记录),我简直惊呆了,比如一名德国军官居然在地堡中叫士兵给他摆放了一台钢琴,在激烈的战斗间隙,弹起了贝多芬、舒伯特、巴赫的作品,苏军的炮弹打在地堡的顶上,不时有尘土落在钢琴上,他仍继续地弹着优美的旋律;同时作者也提到了苏军对投降的很多被俘的德国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官兵的无情的枪决以及在零下40度的环境下苏联军人也包括德国军人在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等等等等。总之,个人觉得,这本书还是很客观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有关二战的一些书籍那样,全部是一边倒的偏袒某一方,把另一方说得一文不值<给人的感觉是好像二战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似的>。普通的士兵始终是无辜的!到底为何而战,很多人的内心也没有答案。

   大假中到四川卧龙保护区去晃了一转,在路上时觉得如此好书,还是理当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因此,尽管工作很忙,还是愿意把它翻译出来,本人对英文略知一二,而对于书中的部分德语和俄语嘛,就寄希望麻辣社区的高手予以无私的帮助了!高手们不要紧到梭在后面躲起嘛!

好了,说了这么多废话,该stop了!现在,让我们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再慢慢翻开尘封已久的档案。好了,请大家暂时远离在麻辣社区习惯已久的风花雪月的故事,远离华丽的词藻所带给我们内心的驿动,让我们共同回到那血与火的战场吧!准备好了吗?勇士们,紧握你们手中的枪,向着德军的总部冲啊!!!(需特别说明的是前几章是对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前的整个苏德战场的统述,本想跳过这几章,但最后决定还是还此书以全貌,故把它们也翻译出来,可能某些DX会觉得乏味,本人建议还是读读,有的段落真的很有意思,你<包括我在内>以前绝对从来不知道!)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904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2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发表于 2005-5-8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你能把翻译完全。

 楼主| 发表于 2005-5-8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部分评论>

   纽约时报理查德·伯恩思坦)――规模巨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被很多专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这场战役的参与者的狂妄自大、他们的极度可笑的愚蠢行为以及如此大规模的人类相互之间的残杀,统统这一切都在安东尼·比弗的这部具有崭新观念的巨著中得到了诠释……简言之,这么多令人难以置信,同时读了后又能发人深省的故事均在本书中得到了全面和权威的描述。

   华尔街日报斯图尔特·弗格森)――对于在斯大林格勒所发生的令人心碎的悲剧,我们需要一个对人性及历史的推动作用均有敏锐洞察力的传记作者来记述。而安东尼·比弗正是具有这种非凡能力的历史学家。

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比弗利用了那些一度曾经是机密的俄罗斯档案及德国文件,给我们呈献了一部情节紧张同时又引人入胜的全新巨作,它给读者的所带来的影响力就象一条大河下面汹涌的暗流那样巨大。

   Rleigh新闻及观察家――比弗再一次在他的书中形象地讲述了这场带有传奇色彩的战役,从而使那些这场战役参与者的真实想法及亲身感受将会永远萦绕在读者的记忆里……总之,本书对这场伴随有如此之多邪恶暴行的重大战役的描述,使它无愧于一本好书的称号。(译者注:这本书连续6个多星期登上英国畅销书的头把交椅,后又由美国出版商在美出版,同样也是销售冠军,厉害!!)

   达拉斯晨报――就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规模及在战役进程中发生的残暴行径而言,这是目前美国读者所得到的最全面及最客观的描述。

里查德·奥弗利(<盟国胜利的原因及俄国战场>一书的作者)――安东尼·比弗用详实的资料及高超的写作技巧奉献给了我们一部令人信服的,同时又是引人入胜的著作。西方的学者应该感激他。现在我们有了一本真实的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品,并且,作者并未对它作任何加油添醋的人为技术处理。

    罗伯特·康葵奎斯特,时代杂志文学增刊--这是多年来关于这场战役的最棒的历史著作。

    每日电讯(约翰·基冈)――本书的作者是一名真正了解大规模军事行动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复杂细节的人(译者注:作者安东尼·比弗是英国皇家军队的一名前校级军官),同时,他本人也了解在这些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背后往往所伴随的一些悲剧性的事件。

    星期日电讯(奥兰多·菲格斯)――安东尼·比弗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对那场战役所进行的无以伦比的再现。比弗既能从一名普通士兵的角度出发对战争的真实性作充分的了解,同时,又能以一名作家所具备的高超写作技巧来描述它。这本书能让读者真正了解那场大战……比弗所写的这本讲述这场野蛮战役的作品确实是一个精品。

    晚报(马克斯·哈斯廷斯)――当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时常会感到自己好像在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的经典篇章……比弗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在这本书中融入了许多吸引人的细节。读者会很容易认识到此书并不是托尔斯泰似的文学描述,而是经过作者的艰苦努力,用从众多亲历者的自述、士兵的家信及其它档案文件中挑选出来的宝贵资料而写成的。

卫报(瓦塔里·维他里耶夫)――即使对于那些自认为已经很了解这场战役的人来说,比弗的这部作品仍然是一部全新的、精彩绝伦的巨作。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役。它值得每一个识字的西方人去作深入了解,因为发生在东线的这场战役对于二战后的世界形势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当我们在读比弗的作品的时候,第一个感觉是他似乎是在用详实的事例讲述关于人类因果报应的故事,而不是单纯的在那里讲述一段军事历史。

    文学观察(安德努·罗伯茨)――安东尼·比弗,作为当代第一流的军事历史专家,权威的描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所发生的故事是暴虐和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而比弗在书中对此都作了极好的描述。

    观察家(尼克尔·尼科尔森)――他把发生在斯大林格勒的噩梦用条理清晰的优美语言作了讲述,本书既表达他对人们的愚蠢行为的抨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做那些蠢事的惊人能力,尽管时常以他们的生命为代价。

    约翰·埃里克森(«通往斯大林格勒的路»的作者)――«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本书非常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它给我们描述了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人们所不断遭受的痛苦的折磨,这其中包含了恐惧、胆怯、饥饿、超出常人的勇敢精神、令人迷惑的愚蠢行为以及难以想像的残忍。

斯大林格勒战役如果再要被人们所重写的话,永远不会变得一模一样,并且,我敢肯定,那些作者仍然会引用或参考比弗的书。

    基塔·塞儒里(«阿尔伯特之剑:为真理而战»一书的作者)――比弗的这本«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没有任何一个新闻报道,也没有任何一个有震撼力的纪录片能够象他这本书样精确地描绘出参战双方所经受的苦难。这本书对于我来说的特别之处还在于,相比于较经典的«西线无战事»来说它更能使我容易畅游在作者那充满人性的高超文学技巧之中。

    星期日电讯年度书刊(科林·梭波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宝贵之处还在于它不仅对该场战役作了细致的调查和详尽的描述,还在于它同时描绘了这场本世纪内最残酷的战役之一的普通士兵们的亲身感受。

    每日电讯年度书刊(德克·波加德)――毫无疑问,我今年的选择肯定是安东尼·比弗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它就像是一幅冬天挂在墙上的充满无穷魅力的织锦画一样……它把高深抽象的历史用如此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出来。 

外交季刊――这部书是如此的出乎人意料,它有着信人信服的内容,并且是建立在对苏德双方的档案均作了详实的调查基础之上的。

    爱尔兰时代杂志(帕特里克·斯克林·加特林)――太棒了……一个你无法忘怀的故事。我能说的是,历史上还没有哪场战役能打得象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也没有哪本书能像比弗的书那样生动全面的描绘了它。

    澳大利亚人报――这是一部关于对人的狂妄自大及由此而受到的惩罚的权威及经典之作……这也是对人类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剖析。

    多伦多环球邮报――这部书太有震撼力了……比弗对此场战役的描写是如此生动,以至于读者在读完它之后很长时间内,都仍会在自己心中久久回味其中的情节。

  上面的这些段落大部分是昨晚上翻的,想到今天要上论坛。但在今天上午的在对该书评论的扫尾工作中,才感觉到,好累哦,真的,看书是一回事儿,要把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转述出来,又是另一回事儿,不知麻辣社区能不能发点稿费先润到哈喝儿哦!(开个玩笑!)

 楼主| 发表于 2005-5-8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都有点不太想翻了,太累人了,下面一章是序言,唉,还是接着干吧!豪言壮语都说都说出来了,感觉再怎么的,也得坚持一阵子吧!

 楼主| 发表于 2005-5-8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当时前苏联制度的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冷酷无情,因此,不说是全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会有如此之多的红军战士与德军在一条战壕里共同战斗。仅在斯大林格勒,德军第六集团军中就有5万多名具有苏联公民身份的人穿着德军的制服。其中有些人这所以要这样做是由于确实忍受不了集中营里的饥饿,而另一些人却是不折不扣的志愿者。即使是在最后的战斗中,德军的报告也充分证明了这些身穿德军制服的“维希人”在面对本国军队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无比的勇敢和忠诚。无庸置疑的是,贝利亚所领导的NKVD在面对如此规模的不忠行为时,他们在怀疑的同时,也变得非常的疯狂。

这个话题即使是在今天的俄罗斯也是个禁忌。就在我去伏尔加格勒(也就是以前的斯大林格勒)的火车上,我碰巧与一位俄罗斯现役步兵上校共享一个卧铺包厢,当我向他提及此事时,他的第一反映是根本就不相信有俄罗斯公民会穿上德国军服。最后,我用德国第六集团军的物资配济文件说服了他。他当时的反映也很有趣,虽然他本人极其厌恶斯大林当年对红军的清洗,“他们不再是俄罗斯人”他平静的说道。他的回答简直就和55年前从斯大林格勒前线写给莫斯科的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亚历山大·谢尔巴科夫的报告一模一样,当时谢尔巴科夫在收到这些有关“前俄罗斯人”的报告后,也从牙缝里挤出了类似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05-5-8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序言

就像诗人杜丘夫所写的那样:“俄罗斯,通常不能为常人所理解。“,同样,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我们也不能用常人的标准来进行解读。如果我仅从纯军事的角度来探讨这场战争的话,就无法向读者反映这场战争的真实场景,就可能会像二战时的希特勒那样,成天沉醉于那些悬挂于罗腾伯格“狼堡”内的作战地图之中,游荡在那虚无缥缈的幻想境界里,从而远离自己的那些倍受苦难折磨的士兵。

这本书的主旨就是要在一个常规的历史著作的框架内,利用那些浩瀚如烟的资料,向读者展示两国士兵在该次战役中的亲身经历,这些资料有一大部分是引自于俄罗斯的档案。这种资料的多样性有助于我向大家展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真实场景,同时,也揭示出了它对当年那些身处绝境的亲历者的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我所引用的资料包括:战争日记、随军牧师的报告、个人讲述、家信、NKVD(秘密警察)对德国战俘及他国战俘的审讯记录、个人日记以及个人言谈等等。其中最丰富的资料是来自于位于波尔多克的俄罗斯国防部中央档案馆,它有很多每天发自斯大林格勒前线的,非常详细的报告,这些报告是专门呈给位于莫斯科的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亚历山大·谢尔巴科夫的。这些报告不仅汇报了战士们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同时也汇报了一些“非常事件”(政委对叛变行为的委婉用语),比如诸如开小差、穿越前线投敌、胆怯、不能胜任职责、自伤、“反苏维埃”煽动行为甚至酗酒。在斯大林格勒,苏联当局枪决了一万三千五百多名自己的士兵――比一个红军师的人都还要多。我发现一个巨大问题困扰着我,一方面我要面对如此之多的红军战士自我牺牲行为,另一方面,我也要面对NKVD对红军内部动摇分子所进行的那些绝对可以用“残酷无情”的字眼来形容的镇压行为。(NKVD后又变成了SMERSH下属的反间谍局)

(待续)以上是刚利用工作间隙翻译的,好像莫得人看哦,扎个的哦?

 楼主| 发表于 2005-5-9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画面左边的这位,就是<兵临城下>的主人公--扎伊采夫,连名字都与电影里的一样,现在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目

发表于 2005-5-9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的封面

发表于 2005-5-9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下半部分序言呢?编辑

发表于 2005-5-9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描写所发生的关于这场充满了人类的愚蠢行为、令人同情、又带有一丝悲剧色彩的战役,目前已经有很多超出人们想像的方式来讲述。在德国方面,目前争论的重点已不在于二战中德国国防军的犯罪行为上,尽管目前这一问题在德国仍然是个热门话题,大家争论的重点放在了原因和结果所造成的困惑上。在俄国的德军陷入了彻底的道德无序状态,就像当时德军士兵写给家人的众多书信中所反映的那样。这场旨在征服斯拉夫人及防止欧洲落入布尔什维克主义统治的战争,尽管是先发制人,但我不得不说的是,它最终取得的结果却是完全相反的。即使是在今天的德国,许多幸存者仍然固执地认为当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人以撤退为幌子,从而精心设计的一个极为高明的圈套。因此,他们宁愿把自己相信为这场悲剧的受害者,而不是始作蛹者。

但是,不管双方的分歧是多么巨大,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蕴含了如此之多的意识形态的交锋,同时它又具有如此巨大的象征意义,我深信,这场战役将成为人们的永恒的话题。

在我为写作此书所作的艰辛的调查工作中,如果没有众多档案专家及图书管理员的协助,我将会做很多无用功,也会浪费很多极为有价值的机会。在此也要感谢施图加特现代历史书局的伊莲娜·伦茨女士,位于佛雷伯格的当代档案--军事档案部的迈尔先生和恩哈特女士,位于波尔多克的隶属俄罗斯国防部的历史档案及军事纪念中心的米哈伊尔·茹米亚采夫,米哈伊尔·安得森博士,他现就职于地处莫斯科的,负责保护及研究现代历史文件俄罗斯中心,并担任主任一职;娜塔亚·波里索夫娜·伏尔科娃博士,俄罗斯国家档案馆及文学艺术部主任;蒂娜·尼科娜耶夫娜·罗柯托维奇博士,任职于俄罗斯国家档案馆。    

我要特别感谢德国佛雷伯格的德特里夫·瓦格尔博士,他在我开始收集资料的工作中给予了很多的重要帮助,同时,他还慷慨地向我出借了他所收集的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德国和奥地利老兵的出版物。亚历山大·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博士,他欣然允许物查阅他祖父陆军元帅――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的个人书信文集,并为我提供了一系列的与本书主题有关的家庭书信复印件。汉斯·格根松,他既是医生也是教授,在第六集团军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时,还是部队的一名病理学家,他极为耐心地向我解释了他的工作及一些重大发现和,并且对造成德国士兵死亡及一些诸如饥饿、寒冷、过大的精神压力等背景作了深入的分析。本·谢弗德向我解释了关于对二战中战场惊恐症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也非常感谢库尔特·扬·冯·施威利茨,他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具体战略和战术作了详尽的分析,同时,也对1942年10月在战斗中所使用的专业军事术语作了全面的解释。

我在查询俄罗斯档案过程中得到了方方面面的人的协助,也得到了他们的无私建议,在此也表示感谢:卡瑟琳·安德耶夫博士,约翰·埃里克森教授,维克多·乔尔巴耶夫博士,琼·哈立德,俄国防部历史档案局的利马·伊万诺维奇上校,尤里·沃夫扬科。我同时也要感谢那些帮我与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苏德双方的幸存者取得联系的人,同时也要一并感谢苏德两国给我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的人:克里斯·亚历山大,列沃波德·冯·比斯马克,安德努·吉普森,尤西姆·弗莱尔·冯·摩尔安少校,格列布和哈瑞尔特·谢斯塔科夫,玛瑞尔-克里斯蒂里·古尔芬·冯·施道芬伯格博士以及克里斯蒂尼·范·德维尔。

我也要感谢在伏尔加格勒期间那些给我真诚帮助的人:伏尔加格勒大学副校长罗莎·马拉托夫娜·佩楚尼娃,以及她的同事,拉德日达·伯希里夫娜·杜尼娜教授,她是历史和文化研究系的主任。历史系的嘉尼娜·鲍斯夫娜,大学博物馆主任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乌尔科,尼科勒·斯蒂帕洛维奇·弗拉多托夫,他是伏尔加格勒地区老兵委员会主席,格拉蒂·伯希里耶维奇·巴莆洛夫中校。

对于俄文资料的翻译,加亚·芬娜格拉多娃和里乌波夫·芬娜格拉多娃两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们在与俄方就取得俄文资料的谈判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沟通技巧,坚韧的毅力以及风趣的幽默感等,简直可以成为谈判者的典范!正是由于她们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帮助我完成了这个庞大的翻译“工程”。

我了感谢那场战役的亲历者和目击者,他们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来回忆那逝去的已往。同时,他们中也有很多人慷慨地向我出借了从未公布的珍贵手稿、书信以及私人日记。除了其中的坚持不愿公布姓名的三位朋友外,我将上述热心人的名字全部列在了本书之后的参考文献里。

如果没有企鹅出版社的埃利欧·戈登的策划,没有美国朋友彼得·迈尔及德国朋友汉斯·埃活尔德·德蒂从一开始就对本书的调查工作给予全力支持的话,这部书最后的问世是不可能的。

就象在我以前的作品中所一贯提到的那样,要特别的感谢我的妻子,阿特米斯·库柏,她也是时常给予我帮助的一名出色的编辑,即使是面临着自己的繁重工作,她一样也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

发表于 2005-5-9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编

第一章

“巴巴罗萨”行动计划――一把双刃剑

1941年6月21日,星期六,迎来了一个静谧的夏日清晨。许多柏林人一便早搭上火车拥往波茨坦的桑斯·苏西公园以渡过这愉悦的一天。而另一些人则到时位于旺西或者是尼科拉西的海滩游泳。而在休闲的咖啡店里,有钱的企业家们所谈论的话题已经从不久前发生的副元首鲁道夫·赫斯驾机飞往英国的事件转移到了即将来临的入侵苏联的话题上来了。一些人对战争的全面扩大感到沮丧,他们寄希望于斯大林在最后的时刻能作出将乌克兰割让给德国的决定。

而就在位于柏林的温特·登·林登大街上的苏联大使馆内,气氛则完全不一样,外交官们都在坚守岗位。他们刚接到了一份来自莫斯科的紧急指令,需立即查明是否德国在沿波罗的海至黑海的苏德边境进行着大规模的军事调动。瓦伦丁·别日佐科夫,这位使馆的一秘兼首席翻译,不断地往位于威尔姆斯塔斯大街的德国外交部打电话,以联系安排一场会见。然而他却被告知,帝国外长里宾特洛莆出城去了,而斯塔斯里特塞克·弗莱尔·冯·法塞克克尔又不能前来接电话。一个上午就这样白白浪费了,而来自莫斯科的催要情报的电报却是一个比一个急促。随着边界德军意图的明朗化,再加之最近八个月中所收到的将近80次来自各种渠道的警告,克里姆林宫现在几乎被笼罩在一种极其压抑的、近乎于歇斯底里的气氛中。NKVD(秘密警察)却轻描淡写地报告:‘德军在前一天仅仅只有30架次的越界侦察飞行’。说实话,德国国防军的入侵准备工作并不太刻意掩饰,可很有意思的是,德军的这种行为却反而给斯大林那错综复杂的头脑里留下这么一个感觉―――那就是,所有这一切都只是阿道夫·希铁勒妄图从苏联方面得到更多让步的一个小小伎俩而已。

(终于搞定了枯燥的序言,开始进入正题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5-9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太紧了,没来得及校对,有的话简直就是口水话,令人惨不忍睹,抱歉,转念又一想,还好,看的人不多,不然就糗大了,哈哈哈!

2022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发表于 2005-5-9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翻拍得不怎么样,但并不影响文字的魅力。加油!!!

 楼主| 发表于 2005-5-10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联驻德大使弗拉基米尔·德卡罗佐夫,与斯大林一样坚信这一切不过是由英国情报机关故意散布的假消息。他甚至也不相信由自己使馆的武官所撰写的有关苏德边境的情报,这份报告明确指出,德国已经沿两国边境布置了180个师。德卡罗佐夫大使,作为斯大林的一个宠儿,和斯大林一样,也是格鲁吉亚人,同时,也是贝利亚的忠实追随者,并且在NKVD里担任着高级职务。他对外交事务的了解远不如他对审讯和大清洗来得那么熟练,更别说具体务实的外交工作了。不过,使馆的其它一些人员虽然不太敢直接公开表露他们的观点,但仍然有点怀疑希铁勒确实就要入侵苏联了。为此,他们还专门向使馆高层转交了一本由德国共产党员秘密提供给苏联领事馆的短语手册,上面清楚地印刷着近似于俄语的发音,诸如“投降吧”、“举起手来”、“这个集体农场的主席藏在哪儿?”、“你是共产党员吗?”以及“我要开枪了”等。

尽管别日佐科夫不断地往威尔姆斯塔斯大街打电话,但他得到的答复始终是:里宾特洛甫“不在这儿,也没人知道他究竟什么时候回来”。到了中午,他尝试着与负责德国政治部门的一位官员取得了联系,后者告诉他:“在元首大本营里一定有什么事儿正在进行。很可能每一名帝国高官此时都在那里”。但实际情况却是,德国外长此时并没有离开柏林,此时,他正忙于准备给德国驻苏大使馆的一份指示,这份标明为“特急!国家最高机密!”的文件将会在明天清晨,也就是距德国与苏联开战前二个小时,由德国大使弗德里希·温纳·冯·舒伦堡伯爵正式作为外交照会交给苏联方面,实际上,这份略带遗憾口吻的玩意儿只不过是为入侵而找的借口而已。

随着柏林星期六夜幕的降临,从莫斯科传来的信息更加令人不安。别日佐科夫只得每隔半个小时就往德国外交部打电话进行联系。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任何官员接他的电话。从他办公室开着的窗户向外望去,可以看见戴老式舒曼头盔的警察正在大使馆的大门处进行警戒。在离他们稍远的地方,可以看到夜幕中柏林市民正悠闲地在林登大街上散着步。战争与和平的气氛是如此的泾渭分明,以至于使人在面对如此悠闲的现时世界时,心里不禁感到一丝的疑惑。而在苏德边界上整装待发的德国军队将按预定计划沿着柏林到莫斯科的快速公路前进。

 楼主| 发表于 2005-5-10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在莫斯科,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的克里姆林宫紧急约见了德国大使弗里德里希·温纳·冯·舒伦堡伯爵。大使在监督使馆工作人员销毁完机密档案后,即出发前往参加将于9:30开始的约见。当在会议中被要求就有关最近德国的军事调动情况作出合理解释时,他并不承认对苏战争将要爆发。他只是简单地表示,苏联政府并不真正了解当前形势,对此,他感到很惊㤉,并表示,在与柏林磋商之前拒绝回答任何问题。

实际上,舒伦堡作为一名具有传统观念的外交官,一直秉信前德国首相俾斯麦的教诲――德国永远不要和俄国开战,因此,相较于他所说的外交层面上的“惊㤉”,他内心完全有理由为苏联政府对眼前的迫在眉睫的威胁如此地糊里糊涂而真正感到惊㤉。就在两个星期之前,他还邀请了德卡罗佐夫大使来莫斯科参加一个私人午宴,并且就在这个宴会上,他曾经向这位苏联大使隐约透露了希铁勒的计划。因为元首向他保证过绝没有针对苏联的进攻计划,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因此,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欺骗,这位年迈的伯爵认为他已经没有义务来效忠于希铁勒了(作者――希铁勒最后报复了舒伦堡,在1944年7月,密谋集团准备在“狼穴”暗杀希铁勒成功后,拟推选他为新德国的外长,为此,纳粹在194410月绞死了舒伦堡)。但是,很遗憾的是,德卡罗佐夫被这条消息给惊呆了,他的第一反映居然是这一定是个圈套,斯大林也持相同看法。他甚至向政治局委员们咆哮:“大家看见没有,现在假情报居然到了大使这一级了”。在斯大林的心中,他一直固执地认为,所有的这些假消息都是由温斯顿·邱吉尔――这个苏联最主要的敌人,一手炮制的,其目的是为了在苏德两国之间引发一场大战。自从德国副元首赫斯驾机飞往苏格兰后,更加剧了他的这种怀疑。

斯大林直到星期六下午之前,他一直小心翼翼的避免激怒希铁勒,根本就不相信会有什么德国的进攻行动。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用了一个不太离谱的比喻,说斯大林此时就像个被毒蛇吓慌了的兔子。从边防军那里传来了源源不断的情况汇报:国境对岸树林里德国人正在预热他们的坦克,德国工兵正在桥梁上架桥,工兵正在搬开他们阵地前的铁丝网。与此同时,基辅特别军区的司令员也发出了警告,战争将会在几个小时内爆发。从苏联波罗的海沿岸港口传回来的消息表明,德国商船突然停止了卸货并迅速返回德国。然而,令人遗憾的,刚愎自用的斯大林是如此的极权和独裁,面对如此紧急,甚至有可能造成局势全面失控的态势,居然仍不相信这些报告。

那天晚上,在与他的红军高级司令员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之后,他终于同意用密码向西线的所有军区司令部发电:“在1941年6月22日――23日期间,存在着德国人突袭列宁格勒军区、波罗的海特别军区、西部特别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奥德赛军区等防区的可能性,我们军队的任务是不要理会这些挑衅,以免使事态变得更为复杂,与此同时,部队必须作好全面战斗准备,以对付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的进攻”。苏联红海军及其他军种的一些高级军队并没有重视斯大林的战争动员令,而对于一些基层单位而言,直到午夜时分才接到这份命令,但是,一切都太迟了!

发表于 2005-5-11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在大假期间能寻觅到如此珍贵的历史资料,实属难得。照理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态度是最为严谨的,许多历史学家对自己的工作,都是本作要对历史原貌,以及对后人负责的精神,其工作难度是众多作家不能直接对比的。像西汉的司马迁对《史记》的态度,稍近一点还有陈寿写的《三国志》,与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就大相径庭。史学家的始终是本着对历史事件原有特征的保留上,而作家在写作中有更多的创作成分在里面,史学家对历史事件显得更为客观,而作家因带有创作因素,而更多的主观背景。本书作家即为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他所着的这本介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更加真实的叙述了那一段对人类历史造成浩劫的历史事件,以前我在阅读这场战役时,只是知道这场战役是决定整个大战的转折点,看了楼主翻译的部分内容来看,感觉原作者是真真正正以事实来说话。谢谢楼主。建议斑竹将本帖加精和置顶。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柏林,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别日佐科夫对于能否与里宾特洛甫的办公室取得联系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可就在这时,电话却突然响了,传来了一个陌生的声音:“这是帝国外长冯·里宾特洛甫办公室,外长想在温特登林登大街的外交部紧急约见苏联驻德国全权代表”,别日佐科夫连忙向对方解释,叫醒大使及叫一辆车需要一定的时间。

“帝国外交部的汽车已经停在了你们大使馆的外面,外长要立即见大使,越快越好。”

德卡罗佐夫和别日佐科夫发现一辆黑色轿车已经停在了使馆大门外的路沿石边上了。一名身着全套制服的外交部官员站在车旁,而一名党卫军军官则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在车辆上路后,别日佐科夫注意到在勃兰登堡门那边,盛夏黎明的曙光已经闪现在了蒂尔花园内树梢上方的夜里。

当他们到达温特登林登大街,发现一大群人拥挤在外交部外,并且入口处的铁制遮阳棚已经被新闻记者的高亮度摄影灯照得透亮,大批记者迅速包围了两名苏联外交官,刺眼的照相机闪光灯光有时几乎使得他们睁不开眼。面对这种“出乎意外”的欢迎接方式,别日佐科夫害怕到了极点,可德卡罗佐夫却一点也不感到担心,他始终认为苏德两国仍然保持着和平关系。

苏联大使的外貌确实不怎么的,身高不到五英尺,长着小小的鹰钩鼻子,秃秃的脑袋上覆盖着几缕稀疏的头发。希铁勒当初在第一次接见他的时候,故意挑了两名他卫队里最高的党卫军士兵站在大使的左右,以衬托出大使的身高。但是,这位格鲁吉亚人对于掌控在他权力之下的人来说,却是个极度危险的人物。在俄罗斯内战后,由于他在高加索地区的一系列镇压行为,人们送他一个绰号――“巴库绞刑吏”。即使是在驻德大使馆的地下室里他居然也建了一个刑讯室和死刑室,以此来对付那些在俄国社区中被怀疑是有叛国行为的旅德俄国侨民。

而里宾特洛甫此时象个“被关在笼子里的野兽”那样,正在他的办公室内紧张的来回踱来踱去。几乎看不出他在重大场合贯有的那种矜持的大国政治家风度。

“元首在现在进攻苏联的决定是正确的”,他不断的重复着这句话,仿佛想尽力去说服自己,“如果我们不那样做的话,俄国人就会攻打我们”。而他的手下却认为他当时之所以有这种反应,完全是因为他不愿意面对自己外交身涯中最重要的成果――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议被毁于一旦。他也在怀疑希铁勒的这种不顾一切的、近乎于疯狂的赌博行为有可能把德国拖入历史上最深重的灾难里。

两名苏联外交官被带入了帝国外长那巨大的办公室里,一长段拼花地板通往远处的办公桌,紧靠着墙那边摆放着一些铜制的小雕像,当他们走进里宾特洛甫时,别日佐科夫被他的样子吓了一大跳“他的脸呈现出一种猩红色,并且眼睛浮肿,目光呆滞,还带血丝。”在那一刹那,别日佐科夫甚至怀疑他是不是喝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5-12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例行公事般地草草握完手后,里宾特洛甫把他们带到桌子一端坐了下来。德卡罗佐夫随即开始宣读一份要求德国政府作出正式承诺的声明,但里宾特洛甫却打断了大使的话,并说今晚之所以请他们来这里是由于有其它特别原因。随后,他用结结巴巴的语调宣读了一份近乎于宣战的声明:“考虑到苏方对德国的一贯敌视态度及在德国东部边境集结部队所造成的巨大威胁,德意志帝国不得不采取相应的军事反击行动”。接着,里宾特洛甫进一步就苏联方面的各敌视行为作了阐述,其中也包括了苏军对德国边境的挑衅和侵犯。此时,德卡罗佐夫终于开始明白,德国国防军一定已经开始他们的入侵行动了!里宾特洛甫外长突然站了起来,把这份希铁勒外交备忘录的全文交给了沉默无语的斯大林的大使,并说道:“元道已经授权我正式通知你我方的自卫行动”。

看来两国的一切友好关系都已荡然无存了,德卡罗佐夫站了起来,尽管身高只到里宾特洛甫的肩头,冷冷地说道:“你们将会为这场由你们发起的无礼的,充满了挑衅性和掠夺性的战争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 说完这番话,他立即转身朝门口大踏步走去,别日佐科夫紧随其后。里宾特洛甫紧追上他们,悄悄地耳语道:“告诉莫斯科,我本人是反对这场战争的!”

两人登上轿车很快就回到了使馆,此时已是破晓时分了。他们发现在林登大街上,一队党卫军士兵已经封锁了街道。大使馆里一直在等待他们归来的馆员告诉他们,所有与外界联络的电话都已被切断。当他们用短波无线电台收听苏联广播时(现在是6月22日清晨6点,按夏时制,莫斯科要比德国早一个小时),使他们感到诧异和担心的是,电台播音员居然还正在绘声绘色地报播苏联工农业产量提高的数字,随后的节目是一套广播体操音乐,一点儿也没有德国入侵的迹象。一看情况不妙,人民内务委员会(NKVD)和苏联红军总参情报局(GRU)派驻使馆的官员立即冲上顶楼,在平时,这里是严格禁止进入的区域,其房间的大门都是用坚固的钢门封闭着,房间内的窗户也是钢制百叶窗牢牢地遮盖着,他们把秘密文件立即投进一个专为发生紧急事件而特别准备的焚化炉里。

发表于 2005-5-12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你的翻译行动!

发表于 2005-5-12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请继续翻译下去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