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绵阳新闻网讯(梁磊 记者 蒋琳琳 文/图)上午10点,刚刚演完一个片段,李长勤便迅速跑回后台换妆。才咽下一口水的工夫,下一个片段的节目已报幕,开戏的锣鼓敲得正紧。“人手不够,要演两角,你先坐,我们一会儿聊!”面对记者,才说了一句话,李长勤赶紧披上另一套戏服又奔向前台。
从正月初一起,作为班主的李长勤便和爱人杨丽华领着这个不到20人的戏班,开始了他们一年里为数不多的川剧巡演的旺季。一群人陆续辗转在成都、绵阳、重庆、内江等地,几天就要换一个地方。
2月29日这天,游仙区凤凰乡乜家村龙兴庵成了他们又一个落脚点。
戏骨犹存 一人多角苦撑戏班
庙堂内,旺盛的香火散发着熏人的浓烟。庙堂外,简陋的戏台上,几根或红或绿的旧布条便是舞台的布景。台上,身着戏袍的武生和花旦款款而行,婉转吟唱。
正在上演的戏名叫《状元讨小》。李长勤扮演的落寞书生正在被自己的老丈人数落时,一位满脸涂满油彩的老演员主动向记者介绍:“这个班子不容易啊,在舞台上一演就是40年,从未间断过。”他叫马德胜,是我市前人民剧团的团长。退休赋闲后,时常来帮李长勤唱戏。这个戏班是李长勤的岳父杨安国一手建立起的,如今杨安国已把担子交给了女儿和女婿,戏班现在名为“游仙区丽勤川剧团”。戏班一天的演出收入大概在1000到1200元左右,近20人的戏班平摊下来,一个演员一天收入不到60元。
“马团长,赶快,还差个角色要你来顶!”正与记者聊天的老马被李长勤的岳母叫去救场。马德胜赶紧整理衣衫,朝着舞台奔去。
演出过半,台上落寞书生高中状元荣归故里。在一声一声川剧老腔的长调声中,在演员们挥动长袖、摆弄身段的一笑一颦中,记者看见了这群草根演员们奔波几十年后沉淀下来的专业技艺。然而,即便是浓厚的妆容,也掩盖不住岁月在他们脸上烙下的痕迹。
60多岁的大堰乡村民罗群华是丽勤川剧团的“铁杆戏迷”,作为“资深”戏迷的她,是专门过来“追场”的。“丽勤戏班演出内容以劝善、行孝、和谐为主,不仅教育人,也是我们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凤凰乡紫气村村民蔡孟林是对川剧颇有研究的戏迷。
何去何从 青黄不接担忧传承
中午时分,李长勤一边卸妆,一边向记者讲起了他的“草根”戏班。
上世纪80年代,民间戏剧迎来了高峰期,绵阳当时有10多个民间剧团。16岁的李长勤进了太平乡川剧团学艺,由于勤奋、悟性好,没几年就成了顶梁柱。杨安国的女儿杨丽华当时也在戏班学戏,两个年轻人互生爱意。婚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出技艺,李长勤专门外出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