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343|评论: 3

[信息动态] 【民间戏班】 草台戏班丽勤川剧团:艰难中的坚守(绵阳日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3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草台戏班丽勤川剧团:艰难中的坚守



发稿时间:2016-03-13 07:49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上午10点,刚刚演完一个片段,李长勤便迅速跑回后台换妆。才咽下一口水的工夫,下一个片段的节目已报幕,开戏的锣鼓敲得正紧。“人手不够,要演两角,你先坐,我们一会儿聊!”面对记者,才说了一句话,李长勤赶紧披上另一套戏服又奔向前台。 从正月初一起,作为班主的李长勤便和爱人杨丽华领着这个不到20人的戏班,开始了他们一年里为数不多的川剧巡演的旺季。一群人陆续辗转在成都、绵阳、重庆、内江等地,几天就要换一个地方。




动作专业



认真待场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梁磊 记者 蒋琳琳 文/图)上午10点,刚刚演完一个片段,李长勤便迅速跑回后台换妆。才咽下一口水的工夫,下一个片段的节目已报幕,开戏的锣鼓敲得正紧。“人手不够,要演两角,你先坐,我们一会儿聊!”面对记者,才说了一句话,李长勤赶紧披上另一套戏服又奔向前台。
  从正月初一起,作为班主的李长勤便和爱人杨丽华领着这个不到20人的戏班,开始了他们一年里为数不多的川剧巡演的旺季。一群人陆续辗转在成都、绵阳、重庆、内江等地,几天就要换一个地方。
  2月29日这天,游仙区凤凰乡乜家村龙兴庵成了他们又一个落脚点。

  戏骨犹存 一人多角苦撑戏班

  庙堂内,旺盛的香火散发着熏人的浓烟。庙堂外,简陋的戏台上,几根或红或绿的旧布条便是舞台的布景。台上,身着戏袍的武生和花旦款款而行,婉转吟唱。
  正在上演的戏名叫《状元讨小》。李长勤扮演的落寞书生正在被自己的老丈人数落时,一位满脸涂满油彩的老演员主动向记者介绍:“这个班子不容易啊,在舞台上一演就是40年,从未间断过。”他叫马德胜,是我市前人民剧团的团长。退休赋闲后,时常来帮李长勤唱戏。这个戏班是李长勤的岳父杨安国一手建立起的,如今杨安国已把担子交给了女儿和女婿,戏班现在名为“游仙区丽勤川剧团”。戏班一天的演出收入大概在1000到1200元左右,近20人的戏班平摊下来,一个演员一天收入不到60元。
  “马团长,赶快,还差个角色要你来顶!”正与记者聊天的老马被李长勤的岳母叫去救场。马德胜赶紧整理衣衫,朝着舞台奔去。
  演出过半,台上落寞书生高中状元荣归故里。在一声一声川剧老腔的长调声中,在演员们挥动长袖、摆弄身段的一笑一颦中,记者看见了这群草根演员们奔波几十年后沉淀下来的专业技艺。然而,即便是浓厚的妆容,也掩盖不住岁月在他们脸上烙下的痕迹。
  60多岁的大堰乡村民罗群华是丽勤川剧团的“铁杆戏迷”,作为“资深”戏迷的她,是专门过来“追场”的。“丽勤戏班演出内容以劝善、行孝、和谐为主,不仅教育人,也是我们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凤凰乡紫气村村民蔡孟林是对川剧颇有研究的戏迷。

  何去何从 青黄不接担忧传承

  中午时分,李长勤一边卸妆,一边向记者讲起了他的“草根”戏班。
  上世纪80年代,民间戏剧迎来了高峰期,绵阳当时有10多个民间剧团。16岁的李长勤进了太平乡川剧团学艺,由于勤奋、悟性好,没几年就成了顶梁柱。杨安国的女儿杨丽华当时也在戏班学戏,两个年轻人互生爱意。婚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出技艺,李长勤专门外出深造。

  “是我岳父带我入门,现在戏班生存这么艰难,我一定要把戏班继续带下去。”李长勤对记者说。1990年以后,川剧逐渐走入低谷。李长勤放弃了当时很红火的西充剧团的高新聘请,回家接手了岳父即将解散的戏班。
  接手戏班后,李长勤第一件事情就是对戏班的唱戏方式进行改革。他把以前“讲说”占四成,“纯唱”占六成的传统方式打了个颠倒。“唱的时候听不懂,但他们说的内容还是能理解,第一次看川剧,还挺有趣的。”33岁的凤凰乡村民杨艳琳是观众里最年轻的一位。
  2000年以后,游仙区只剩下李长勤的丽勤川剧团了。戏班里,除了为数不多的“专业人士”外,其余的都是他们夫妻从老家或四处找来的临时演员,有村妇女主任,也有农民“票友”,最小的45岁。班子里面有一位敲锣的孤寡老人,七八年前就到戏班,吃住在李长勤家,今年已经80多岁了。
  “川剧文化博大精深,资深戏迷眼光也很挑剔,演戏就要做到一丝不苟,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扮相,每一个动作和鼓点的配合,演出前都要反复推敲,反复排练。”李长勤说,这些年,即使奔走在街头田边、寺院道观,过着“睡无床、坐无凳”的日子,他们还是尽最大努力演好每一台戏:“收入虽然不景气,但演出要对得起观众。”
  “年轻人不喜欢看戏,任何艺术没有了观众,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李长勤心里清楚,他们正面临危机,演员老龄化严重,最年轻的46岁,年长80多岁,很少有年轻演员补充进来。不过让他欣慰的是,儿子和侄儿工作之余,遇到春节赶场人手不够时,也会跑来救场。
  “如果政府能在购买文化服务时想得到我们,剧团的日子就能好过些了!”对于剧团的未来,李长勤说。

  ●记者手记
  “种”文化不能把“种子”丢了
  戏班作为戏曲在民间存活的主要载体,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天的采访,记者目睹了民间川剧艺人的艰难与坚守。正是这些民间草根的力量,让川剧这种传统文化形式得以生生不息。
  戏班的消亡无异于剧种的消亡。当前,各级文化部门都在强调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种”文化需要“种子”,像农村戏班这样的民间文艺团体,本身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种子。他们扎根土地,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他们只需要最基本的照管。比如不收他们的营业执照费;在送文化下乡时给他们一些演出机会和费用;给他们提供免费培训的机会……总之,“种”文化我们不能舍近而求远,忽视“草根”的存在。

  川剧要振兴,民间戏班要呵护!
137527127.jpg
1375134226.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6-3-14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鼓掌好99.gif

发表于 2016-3-14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
195912iipp7f641p6pf1i7.jpg

发表于 2016-3-15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191722xdu1id11rg561uuv.gif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