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拍客》 2015年12月4日,在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农贸市场一家私人茶园里,最近搬来了一群年逾不惑的老年朋友,他们对川剧如痴如醉,从上个世纪一直“热恋”到今天,尽管头发已经斑白,但每逢周四的戏友聚会,他们迈着稳健的步伐,脸上挂着笑容,满怀憧憬,或前来献唱一曲,或静心聆听,有种不亚于青年人的活力,在这个“戏剧之家”诠释着他们的戏曲人生。
“我把宝帐进,看他把奴怎施行啊……”12月4日下午,笔者来到杨家坪花鸟市场,沿着农贸市场一栋居民楼往下走,耳边突然传来一阵咿咿呀呀的唱腔,放眼望去,居民楼的平坝老茶馆里,一名老者正在认真地唱着川剧名曲《大盘山》,40多名票友聚集在一起,品着茶,打着拍子,跟着调子附和着。
“我们的戏友很多都是从各大川剧团退休的,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我退休后,就参加了这个团队。”家住大渡口的邬宗明说,他们的团队名为大堰老协川剧团,成立于1996年,成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上,最年长者已86岁。在这些爱好者中,既有早年从事过川剧艺术的,也有自小听川剧长大的,邬宗明说,在团里他偶尔唱唱“补角”,团队里多数戏友都是退休的专业人员,所以聚在一起,每次都可以过足戏瘾。
“远的住在渝北、巴南这些地方,但每周的活动都雷打不动,有的横跨三个区都前来准时参加,路途最远的不下30公里。”邬宗明说,这支老协川剧团原本在大堰活动,但最近因当地拆迁,上周起就搬来了杨家坪,虽然是一个居民楼下的坝坝茶馆,但每周一次的活动,大家热情不减。一开腔让戏里的人活过来
陈宗英老人在团队里是大家公认的高手,据说她一开腔就能让戏里的人活过来,“我年轻的时候主要唱旦角,现在老了,只能唱半个小时了。”74岁的陈宗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合川来到主城,14岁开始就在当时的剧团学唱川剧,直到1966年转业到工厂。
“当时要养育子女,生活压力比较大,所以就进厂上班,但从来没放弃过川剧这个最大爱好。”陈宗英说,现在自己年纪大了,腰、腿、步子都不及从前了,但一想起从前学艺和表演的岁月,就忍不住想唱,由于大家有着同样的爱好,这些年来,就经常聚在一起,戏友们一起添置了乐器、设备、服装、道具,拿出陈年的老剧本“重拾旧爱”。票友的戏剧一生
家住高新区科园四路的张天荣已经78岁了,退休前从事税务工作,一生从无登台表演的经历,但他却是有着70年戏龄的资深川剧迷。
“七八岁时就跟着爷爷泡戏院,那时戏院挤得连站都站不下。”回忆起往昔岁月,张天荣一脸陶醉,“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懂得,听一出好戏,比吃一餐美味还要过瘾。”
“主城这样的民间川剧团为数不多,正规戏院演出也很少。“张天荣等老戏迷表示,目前川剧遭遇了很多尴尬,像他们这种民间剧团,人力、物力、场地、服装道具都很受限制,只剩一些大企业的工会偶尔还会举办一些活动,但都很少。
“川剧作为一种地方戏种,其形态肯定不会被湮灭,但令人担心的是,随着年龄增长,观众会越来越少。”张天荣说,虽然川剧的现状让这帮老戏友担忧,但随着锣鼓响起,大家又再次沉浸到剧目的欢乐中。
笔者看到,这个私人茶园并不大,无论刮风下雨,只要周五“集结号”一吹响,戏友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我们几十年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从没停止过。我们这几年,来来往往很多川剧爱好者,大家如若不是生老病死,都不会离开协会,一直唱到底。”曹永红老人告诉笔者。
究竟是什么让戏友们一直沉醉于川韵中不能自拔?刘淑芬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川剧给我带来了太多欢乐和回忆,我一开始接触川剧,就觉得这个爱好会跟随自己一辈子”。她建议退休老人都来学习川剧,不要怕自己不够气,唱戏对肺有好处,能够提高肺活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