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盐亭陈氏宗亲联亲:
三清传说与川北西盐陈氏源流析解
一、颍川郡堂上长分历代高远祖陈克泰老大人碑志
“且夫宗者也,志者记也;志夫先祖之所由起也,稽我陈氏虞舜之后,当宋南渡时,始祖弟兄三人皆进士及弟洞清、洞真、洞玄【另有称道号为洞清、妙清、玉清】,自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均政里】游茄西蜀,家住西盐地名马头垭。生二世祖花江、阆江、彩江皆进士。迨至八世祖延才居老崧垭双风沟生四子,心义居陈家沟洞坝子,生九世祖如文,所生二子,正谓世代馨香螽斯衍庆矣。……
石工 陈朝永
文童 陈兆熊 书
龙飞宣统元年岁在已酉桂月二拾一日良辰吉旦 监立【1909年】
二、洞坝子祠堂宗支碑
××四祖移居各地,止留宗房二间枣林嘴地一台,因年远无据遗迹以作后世之鉴。闻之人本乎祖,物本乎天,木本水源,此所以承先啟后之×也德。我陈氏本舜帝之胄,×明之×,当宋南渡时,始祖弟兄三人皆进士及弟洞清、洞真、洞玄自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道游西蜀,家住西盐地名马头垭。……
龙飞光绪三十三【二?】年岁在丁末×月届季冬下浣日谷旦【1906年底】
三、 明故始祖进士陈公讳延才老大人之墓(碑文)
从来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乃我陈姓之始,其发迹根原及耳×次序故××宗支碑中斑斑可考,无容赘叙。有始祖陈延才者,幼领乡×,万历进士,生三子皆游席食廪,其所以光大门庭而承先启启后者,可谓至深且远矣!以故为其后者,潜心孔孟科甲必获×××××××。此固其贻谋之远,故为发祥于后耳,第殁于明末历世已人×几×没然于春云秋×之后,未当崇尝念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惜其嘉言懿行,未有所传耳!因子姓繁衍,食其德者盛,思××后于禄××,刊石铭碑一,以表先人之旧德一以×,续之伦序,庶于伦祀丞尝之×××来也舆。
长子 廪生 陈心学
二子 廪生 陈心仁
三子 廪生 陈心义
二房九世孙增广生 ×××××
道光玖年已丑六月二十二日黄道吉日
四、大垭上宗支碑(文)
一脉宗支
闻之人本乎祖……
长分:廪生 陈清锡 …… 陈万正之后
二分:吏员 陈元简 ……
三分:吏员 陈延× ……
四分:廪生 陈清诏 ……
五分:廪生 陈清× …陈清杰男陈龙占
大清同治九年十二月十四日 【1870年】
五、盐亭水集口陈家祠建祠源流(碑志)
钦加五品衔×赏戴蓝翎特授四川潼川府盐亭县正堂加五××钧十次邢××为据情示谕事:【盐亭县令邢锡晋据情批示:】
光绪二年正月廿三日据安乐乡总约陈光明、陈其科、陈坤元等呈称蚁祖籍楚麻城孝感乡人【入川始祖陈继先】,自洪武【1368—1395】初入蜀占籍盐亭水集口,世代缙绅,衣冠济济。至举人万正【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省考出了举人陈万正--陈书的先祖】;廪生绳祖【清康熙初年考出,陈绳祖--陈书的爷爷】;岁贡生四如【陈四如】;廪生诰封徽仕郎四聪【陈四聪--陈书之父】;医官四明【陈四明】;进士内阁撰文中书舍人陈书,光耀一邑,享祀乡贤。后世子孙繁衍,纷迁异地,公议建祠修谱以安先灵。
注:1、以上都是九龙闲人寻到并抄写盐亭本支陈氏祠堂的宗支碑序中的一部份。
2.原碑文皆未有标点符号与括号注解,是闲人根据前言后义妄加点逗,若有错讹,在所难免,敬请宗贤指正。
3.一个×号代表一个看不清的字迹。
4.其中大垭上宗支碑对本支陈氏源流分布很有价值,惜在大集体时被人建了井盖,几十年人踩马踏,再加井早也弃用被土淹没,闲人闻之出工钱请人发掘出来,大部份字迹模糊,待后想法再辩认。
5.已与陈家庵会首议定,这几块宗支碑,将入庵陈列,加以保护。
西盐陈氏之闲人析解
一、我支陈氏入川时间
洞坝子两块宗支碑皆言“当宋南渡时”,即南宋【1127—1279】初年。水集口陈家祠堂碑上说“洪武【1368—1395】初入蜀”,即明初。
又据“八世祖延才居老崧垭双风沟”与延才祖碑文提及:万历【1572-1620】进士。按人丁繁衍规律,100年一般就是4或5代人,故既然是八世祖,那前八世为200年左右,即可得出:我支陈氏入川时间正是明初。
闲人注意到:南宋初到万历年间,时间距离约450年左右;万历年间到现在2008年的时间距离也是420年左右,刚好一个前400余年,一个后400余年,然从根据双凤沟字辈反推,从“延”字辈起至现在曾遍存在的“顺、啟、宗、孝”四辈人,也总共13—16世人。这也就正好证明了碑上入川时间记错了:不可能前400余年传了八世人,后400余年传了16世人。
明万历年离南宋初有440余年的时间距离,平均一世用了440∕8=55年,这显然是错误的。另结合入川地点“当宋南渡时”,当时中国人口南迁地点,也不会是“湖广省孝感乡”。
另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入川时间正确,就是“当宋南渡时”,入川后世系记掉了6-8代人。这种可能也是存在的,比如只看双凤沟字辈的话“洞延心大简”,会让人以为洞字辈是入川始祖,延字辈是二世祖。然实际上宗支碑上记载“八世祖延才”、“九世祖心义”等文,告诉我们在大河坝马头垭还生活了七代人后,八世祖延才迁居老崧垭双凤沟。如果另还有6-8代人掉了,即洞玄祖与延才祖中间至少应是14世人,才符合“当宋南渡时”的入川时间。
以上两种出错的可能,闲人个人认为记掉了世系的可能小些。因为洞坝子书写宗支碑的晚清“文童陈兆熊”,他即然知道入川始祖陈洞玄与老崧垭始祖中间还有6代人,那肯定也是作了考证的,另掉6-8代人的可能性就小得多了。
入川时间本是明初,却说成南宋初,闲人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故意说错。结合明朝初年我陈氏社会政治环境,那是相当险恶的。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峰失利后,朱元璋授陈理为归德侯,又授陈友谅的爸爸陈普才伯爵,封陈友谅两个弟弟伯爵。明朝建立后,陈理逐渐长大,朱元璋不放心,把陈理远徙高丽,命高丽王严加看视,又把陈友谅二弟迁往滁阳软禁,但都未加以杀害。
朱元璋对给对陈友谅父亲与继位汉王的友谅子陈理,为安人心不好下手实行软禁“善待”。但对拥戴陈友谅的陈氏丁族与其他部将后裔,却大开杀戒。比如现在有人查马英九的祖上家谱,就发现马英九的祖上是朱元璋任命的追杀大将而迁湖南的。而当时陈友谅的根据地湖北与江西江洲皆以陈氏为望族,事后很多陈氏后人纷纷潜逃,改名换姓以逃避灭门之灾。
正是地这种时代背景下,我祖弟兄三人,道游西蜀。其后复姓陈后,在明朝近300年社会中,故意将入川时间说成“当宋南渡时”,是为了不让别人产生联想,以免家族带来不利。然世代交替,口口相传,至清朝社会这种灭族危胁早也不在的情况下,后人仍然以讹传讹,闲人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
结合以上很多证据与闲人的三点析解,我们可以最后得出:川北西盐三清陈氏的入川时间为明朝洪武初年。
二、本支陈氏入川始祖
“始祖弟兄三人皆进士及弟洞清、洞真、洞玄”,与民间传说与曾看过宗谱的老人说法完全相符,即道游入蜀。水集口宗支碑上未提入川始祖,民间传说入川始祖陈继先。
在明初,弟兄三人一齐以道装入蜀,入往西充与盐亭县交界处的大河坝附近马头寨山下马头垭,生二世祖花江、阆江、彩江皆进士这可以说明:
1. 道装行走,可以掩饰身份。皆言道号,不再回答俗名。
2. 道装行走,可以游方化缘,方便取得食物。
3. 本身就是喜欢道教文化,属火居道士。【在金元时全真派出现以前就没有真正的出家道士。】
4.弟兄三人皆进士及弟;生二世祖三人又皆进士?如果说所言非虚,应有线索可寻的。首先是要弄清楚那个朝代那一届的进士?二世祖三人肯定是明初的进士了,一世祖三个有可能是元朝的进士,元朝汉人中举者,百年间仅两千人左右,极其稀罕,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就是元朝进士出身,精通天文、兵法、性理诸书,通才人物,很是有真本事。而我祖弟兄三个皆元朝进士及弟的话,那学位比刘伯温还略高一筹。
因为进士及弟可是不小的功名啊,一般殿试及弟,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末提状元,可理解为我祖弟兄三个皆是榜眼或探花了。就是我们将及弟【及第又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理解为中选,那么我祖弟兄三个也是二甲、三甲的进士出身与同进士出身了,也是不小的学位的功名的。
一甲是及授官职的,二甲三甲的人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反正中了进士,应该是有官可作的,但为什么没有提及官职呢?如我祖真是元朝进士及弟,后人不提其官职是很有可能的,或者因元朝命短,中了进士后来不及做官,天下就乱了。但二世祖三人在明朝当官,总是挺直腰杆做人了吧,为什么也不提及其官职呢?
5.结合我祖弟兄三人皆具有的进士及弟身份与道士身份,就会得出很多疑问来。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始祖弟兄三个先考功名,是想有番一作为的,后天下乱了,争峰失利,相继心灰意冷,在道家理论上找到心灵慰藉,还是有可能的。
后来见朱氏大诛陈氏,道游西蜀,更可以得出:道装即是一种身份掩饰,也是一种心灵归宿。落脚西盐交界马头垭,我祖见当地山形地理甚好【另见文分析】,便逗留下来,被当地任员外收留。任员外刚好有三女无子,后见我祖弟兄三人个个才学过众,相貌清奇,遂心生一念,问我祖弟兄三人是否愿意成个家?我祖答曰,身在乱世,四处游方,食不果腹,何以家为。任员外说出心中想法,正好三弟兄配三姐妹。
老大洞清【也有可能是老二洞真】入赘任氏,住马头垭下水井沟,其后代为任姓。其余二人的后代复姓陈,分住大陈家沟与小陈家沟。历时600余年,子孙绵延,分居盐亭、西充、南部、射洪、遂宁、蓬溪、南充、蓬安等川北与川西成都各地,至今天长房也达25世。600/25=24,即平均24年为一代,符合繁衍规律。
6.盐亭两岔河乡水集口宗支碑上未提入川始祖,民间传说入川始祖陈继先。根据闲人在大垭口上的宗支碑上可见,水集口陈氏先祖陈万正【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省考出的盐亭举人万正--陈书的先祖】陈书【康熙进士、盐亭名人有诗集《鹃声集》传世】等皆有名在录,说明水集口陈氏也是本支分房。这个民间传说的的入川始祖陈继先,是不是就是洞真或洞玄的陈氏真名呢?有待继续考证。
三、从何地入川
1.关于我支陈氏入川前家住地名,目前手上资料全部指向“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民间传说还具体到了孝感乡均政里,即到村社这样的小地名了。
2.洞坝子的宗支碑正中书写了这四个小字:颍川郡堂。给闲人莫大欣喜。这是第一次在寻查本支陈氏源流中碰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证明的出处。
颍川郡始建于公元前230年,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朝所置三十六郡之一,郡治设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领县12个,因其境内有颍河贯穿而得名。汉朝沿用秦制,颍川郡治一度领县直20个,辖区相当于现在的许昌市全境及郑州、开封、平顶山、漯河、周口的部分地区,郡治仍在阳翟(今禹州市)。秦汉两代颍川郡历时441年,是颍川郡的鼎盛时期,境内物产富庶,人杰地灵,为汉朝八大富郡之一。汉代以后,中原多战乱,颍川郡士民纷纷南迁,郡治多次迁转,辖地越来越狭小,郡名虽在,已失愿意,至唐初郡名被取消。
颍川堂是颍川郡望族外迁后,为纪念祖地所取的堂号,以“颍川堂”为堂号的姓氏有十几个,既表明了自己的祖地所在,也有以颍川祖地引以为荣的含义。陈氏是其中繁衍人口最多的姓氏,海内外汉族陈姓族人都自称“颍川陈”。
3.江西老表。闲人在寻谱串族的过程中,一直注意本支陈氏有无关于义门陈的印记、传说、符号。直到在折弓乡串族时,有陈氏长老提及,在他小时候,有老人给他讲我们(我支陈氏)好像与江西老表有关系。至于什么关系,该老人说不清楚。
川北西盐陈氏三清老祖21世孙九龙闲人撰
2009年3月
本人近期正写《西盐陈氏家谱》,请盐亭陈氏宗亲一起来寻根、联亲、串族,有老家谱或资料信息的望与我联系,我QQ53468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