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66|评论: 12

农村空心化,你有过担心吗?看这里有回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2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走出农村,走出大山,走出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我不会回去的,我不可能再回到农村!”这样的回答,在每一个从老家出来打工的人口中说出,既说出咯大众的心声,也道出了现实的实际情况。农村没有年轻人,老年一辈正陆陆续续老去。庄家正一年年荒芜。怎么办?怎么办?
        大伙都想到这样的现实情况,心中不由一阵担心!是的!现在我们正在走城市化道路,这条道路必须也是一定要走下去。所以也不必要有任何担心,现在的情况就是这么让大家没有顾虑地走出大山,走出农村。我们的工作还很艰巨,特别是极个别的农民同志,已经在城市里生活了十几年,还不肯丢掉在老家的农村户口,所以今后的户口改革制度一定要推进,让农民高高兴兴进城。
        在城市里,哪怕没有任何技术,年老体衰。但是找一个2-3千元的保安当当,还是非常容易的嘛!一线城市控制人口,二线省会城市发展经济,提高人口素质,三线大城市鼓励安居养老。这就是今后的城市化道路。逐步取消县域经济格局,统一大城市设区代管。以后整个国家每个省就4-6个大城市,1-2个特大城市。这样便于精简管理,壮大城市国际竞争力。现在房地产还需要大力支持,多建楼,建高层。节约土地资源,合理调配利用。先进城的买房住,想进城,没有房的提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后进城的用农村宅基地换城市房。逐步推进农村房屋拆迁,控制农村自建房。引导农民入城,异地拆迁、迁移。实现土地国有化进程,土地承包责任制,推掉农村大部分无价值的旧房,还房复耕。实现机械化生产。平原种水稻小麦,山区种水果蔬菜。
        以后美丽的田园风光,就是我们的老家。但是这些不叫农民,应该叫第一产业工人!生产者。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7-12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到那个时候,资本会流向农村,农业会产业化,工厂化,集约化。
发表于 2015-7-12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好愿景,美好生活,期待下一代后生们努力实现吧!

发表于 2015-7-12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民何处去?土地谁来种?乡村怎么建?
——对农村发展的一点粗浅思考
◎云舞苍山

当前,农村面临三大问题。即:农民何处去,哪里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土地谁来种,谁才是农村真正的主人?乡村怎么建,如何还原农村的本来面貌?

农民何处去?
必须建设一条农民进城返乡、自由去留、保障稳定的政策通道

让我们先观察一下农民流动的趋势。
必须得走,去打工,去挣钱。我家乡所在的村子远离城市,2014年底,全村1480人中仅270余人留守农村,其中90%以上为儿童、学生和50岁以上中老年人,精壮劳力几乎全部外出。学生们表示中学一毕业就走,一部份儿童和老人也将被接到城市,3%的老人将在近几年中去逝,而外出务工者无一人表示近期回到农村。如此趋势,该村5年后留守人口将不足200人,偌大的村庄人口稀少、田土荒芜、房屋空置。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机会成本。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比放弃农业生产可以获得更多回报,经济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二是示范效应。部分先出走的农民分享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机会率先致富,示范因素起了引导性作用。三是向往城市。城市开放、繁荣,“进城落户”是“成功”标志,发展愿望起了基础性作用。
必须要回,有亲人,有故园。每逢春节,我们都为人山人海的车站、万人拥挤的码头所震撼;都被万家团圆的场景、千里相聚的亲情所感动……。亲人守望、孩子期盼、家园情结,无一不促使在外农民“归去来兮”。“回家团聚是漂泊一年后最大的精神需要,再难也要回家看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工返乡团聚的方式正在悄然变化,“必须要回乡”向“必须要团聚”转变,“集中式回乡”向“分散式回乡”转变,“走回去”向“接出来”转变。但无论怎么改变,改变不了农民对城市的渴望和对故土的眷念。
必须再走,要继续,要发展。面对城市务工不确定的惶恐、对农村土地的依赖、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回到农村与逃离农村依然矛盾地存在。因为城市已经改变了他们,而故乡也不再是原来的故乡。一是长期非农生产,改变了工作方式。对于新生代农民来说种庄稼其实很陌生,农村只是“老家”所在。二是长期城市生活,改变了生活方式。受现代城市生活影响,吃住行游购娱等已经市民化,“回到农村很不习惯”。三是城乡的巨大差别,改变了思想认识。城市完善的功能和丰富的文化与乡村形成了巨大反差,城市仍然存在着天然的吸引力。因此,大多农民工千里奔波,却在吃过年夜饭、烧过坟头纸,短短几天后,便又匆匆踏上了南行东去的路途。
城市难舍难离,故乡渐行渐远,农民离乡进城已不可逆转。如何不再让农民工忍受进城之忧、漂泊之苦、保障之缺、家园之思、分离之痛……,建立一条农民进城返乡,去留自由、保障稳定的政策通道,恐怕才是中国农民的最终归宿。
让农民走得安心,走得从容。进城务工农民最担心的就是“将来在城市打不了工时怎么办?”,办法就是变土地“唯一生活资料”为“最后生活保障”。一是承认并保护农民在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房屋、集体资产股权排他的使用权、独享的收益权和充分的处分权;二是确保返乡农民优先的承包权返还权、农村务工权和居住保障权;三是建立进城农民农村产权有偿退出机制,政府通过租用、赎买或其它市场化方式补偿农民产权损失。使农民工既能“留着产权、带着资产”进城;又能“留住权益、享受保障”返乡,没有失业失地后顾之忧。
让城市住得放心、住得踏实。进城务工农民最希望的就是“在城市有稳定的就业和公平的待遇”,办法就是变“农民”为“市民”。一是以产业立城,建设产业之城。城市的扩张要以产业的培育和支撑为前提,保障农民工稳定就业。二是以功能强城,建设宜居之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进城农民提供一个舒心的城市家园。三是以文化兴城,建设包容之城。建立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和友爱互助的市民文化,在文化上真正接纳农民。四是以改革配套,建设公平之城。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城乡差异,建立城乡“一个体系、多种档次、自由选择、合理调剂”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以法治护城,建设正义之城。给予全体市民一个公平、正义的城市生活空间,使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有安全感、归属感。

土地谁来种?
让职业农民来种地,中国农业才有前途
“阔田阔土草丰收,大户大院锁生锈;只有(正月)初一到十五,才有人影上西楼”。人少地荒、贫穷落后、发展式微,这是当前农村的真实写照(以西部欠发达地区中远郊乡村为例)。
谁还在种地:老农种地,老弱农村。现今从事农业种植的人员既少且老,呈现极少中年+大部分老年种地的特点。以我家乡为例,目前全村仅200余人耕种土地,且年龄都在50—70岁之间,最老者83岁;文化程度以初识字居多,鲜有初高中生;由于生产条件较差,没有社会工商资本流转土地经营。5年或10年后,这批老农去世,或丧失劳动能力后,如果没有新生力量补充农村,农村土地将陷入无人耕种的窘境!
地在怎样种:传统耕作,低效农业。老农种地,缺陷明显。一是缺劳力,无力耕种,导致农村土地抛荒、摞荒严重。现今件,极限耕种量约为5亩/人,以我家乡200人种地计算,只能耕种全村2000亩的一半。二是缺技术,粗放管理,导致农村土地浪费、效益低下。组织化、市场化生产在这里不见踪影,土地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三是缺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靠天饭、风险巨大。家庭投入无力、国家投入不足、社会投入不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滞后,与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极不适应。
种地的目的:自给难足,贫困农民。以种地一亩地为例计,一年种两季(一季种油菜和麦子,一季种花生、玉米),货币收入约800元左右,扣除种子、肥料、农药、机械(劳力除外)等费用约500元,年收入约300元。一个全劳力种5亩,年收入仅1500元,不足外出务工一个月收入。为何仍苦苦从事农业:一是生活需要,可以饱口粮;三是就业需要,老农除了种地别无他途;三是保障需要,守住土地,万一子女们将来返乡,仍有土地可种。一些家庭以处出务工收入补贴在家务农支出,农业生产才得以延续。
由此观察,无人种地、不愿种地和无奈地种地,已成为当前农村的一个严峻现实。要改变这种困境,唯有让种地真正成为一种职业,既能保证生存所需,又能满足发展之愿。
农业职业化的前提是农业经营组织化。农业组织化程度越高,农民职业化程度就越高。应出台政策,科学设立准入条件,规定相关权利责任,优化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农村干部、社会能人、种田大户创办农业合作经营实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农村联户组建合作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发展实力。通过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建设带动农民的职业化。
农民职业化的核心是让种地有利可图。确保农业生产收入与处出务工收入持平或略低,提升农业比较效益。一是从降低成本中增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机使用率,减少劳力投入;规范农资销售,加强市场监管等。二是从加快创新中增效益。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发挥好组织化效益;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方法,发挥好科技效益;培育特色产品,注重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效益。三是从政府扶持中增效益。建立健全农业扶持体系和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创新农业生产补贴方式和农业保险产品,保障农业生产者最低收益。
农民职业化的基础是在改革中找出路。要创新有利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升组织化程度的体制机制。一是创新农村承包地两权并行、三权分置的产权制度,即:土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使用权并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使农村劳动力和土地按照市场化机制优化配置。二是创新市场主导、农户自愿的土地流转机制。允许和推动农户通过承包地互换,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推动农户通过托管、租赁、入股、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建立规范化、程序化、透明化、市场化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三是创新利益共享、政府保障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县一级为主体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对土地流转双方进行担保。建立农地收益二次分配机制,保证农户收入持续增长。四是创新主体多元、产品多样的投融资机制。赋予农村产权抵押、担保等权能;创新流转产权融资的实现形式;搭建市场化的农村产权融资平台,配套农村产权价值形成、评估交易、收储外置等综合服务。

乡村怎么建?
把农村建成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休闲乐园、健康田园、产业庄园

在我国千年农耕文明受到现代工业文明暴风骤雨般涤荡之际,乡村建设必须坚持一个核心:以人为本;处理好两个关系: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重点考察三个变量:产业发展趋势、人口转移趋势、城镇建设趋势;主要突出四个重点: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和生态维护,既圆城市人的“乡村梦”,又圆农村人的“都市梦”,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要解决好乡村为谁而建的问题。这是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对象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最终留在农村的职业农民而建,二是为在城市工作,喜欢居住、休闲在乡村的市民而建,三是为产业发展配套而建。根据当前农村人口流动趋势推断,农村最后的居住者,将以职业农民和部分退休返乡或城乡两栖的城市人为主。新村建设也不仅仅为了人居而建,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为了产业发展而建,如何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如何充分发挥农业农村的社会功能?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要认清楚新村建设的目标问题。这是我们建设新村的发展指向,要加快农村“四园”建设。一是把农村建设成共同的精神家园。要对接“乡愁”,建设文化新村,留得住乡人的脉脉温情、乡间的诗情画意、乡村的宁静和美。二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美丽的休闲乐园。要对接乡村游乐,建设旅游新村,吸引市民到农村休闲观光、体验农耕。三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生态的健康田园。要对接健康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新村,吸引市民到农村健康养生。四是把农村建设成为发展的产业庄园,要对接产业支撑,建设产业新村,健全多种发展机制、催生多样经营模式、培育多元经营主体。
要解决好新村如何建设的问题。根据建设目标,选择建设路径和方法。一是以乡村统筹规划为龙头。建立乡村规划制度,增加农村规划管理功能,加强规划执行管理。坚持产业发展、人居改善、环境优化、旅游开发等有机结合、多规合一。二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随着人口聚居来延伸,要围绕产业发展来配套。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投入财政资金、引入社会资金,每年启动一批、建设一批、规划一批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10—20年,农村面貌将发生质的变化。三是以农村产业培育为基础。在保证耕地面积、稳定粮食总产前提下,根据丘陵地区土地特点,调整土地用途,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培育“四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填补农村土地无人种的空缺。四是以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为保障。创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粮食种植利益补偿、农企利益联接、农业生产支持、服务等体制投机。根据农业生产内部分工不断细化的趋势,大力发展农村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机制;优化乡(镇)、村职能,推动乡村两级职能去行政化,提高其经济工作职能,充分利用乡村两级干部人力资源,参与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合力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未经本认许可不得他用)

2017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7-12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描述的一切真是犹如童话世界般美好:lol
现实呢 白日做梦

发表于 2015-7-12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多地,丘陵居多,大规模农业现代化无异于白日做梦,依旧会刀耕火种!
唯一可以促使更多人投资农业建设的话,有且唯一的出路是继续让粮食价格疯狂持续上升!
当农业能够给农民带来收益之时,
资本和人力资源才能回流农村,
土地财富才能实现!
其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等都将没有卵用!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7-12 18:30
农民进城除了推高房价物价让开发商和零售商赚得金银满盆以外毫无益处,造成现在大量耕地浪费,城市生活教育资源极度拥挤,城市居民和进城农民因生活习惯不同引发的矛盾,进城农民工子弟因缺乏教育和管理引发的治安案件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7-12 21:15
鼓吹房地产?贱买村民土地?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7-12 21:23
鼓吹房地产,贱买村民土地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5-7-1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景中国 发表于 2015-7-12 18:21
四川多地,丘陵居多,大规模农业现代化无异于白日做梦,依旧会刀耕火种!
唯一可以促使更多人投资农业建设 ...

用劳改犯:lol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7-13 00:05
短时间不可能实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百多年才完成!这是规律,短时间完成,必将诸多社会问题,民以食为天,就业是关键!若工业化程度不高,经济欠发达,就业率偏低,社会无业游民太多,社会治安将成大问题!这在中国已经很凸显了!!!

发表于 2015-7-13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到未来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的时候,农村的发展肯定会大步找过城市。

发表于 2015-7-13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的种地人口急剧减少,等到下一辈基本上都是不会种地的了,这样会导致我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怎样来养活中国的十几亿人,一旦发生战争,如果中国的陆上、海上交通被封锁,不能进口粮食,怎么办?这是一个国家领导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觉得中国现在的政策对农民的种粮补贴还是太少了,西方国家的补贴是我国的几十上百倍,我们国家应该大幅度提升对农民的种粮补贴,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于种粮补贴至少应该提高到一亩地5000元以上,这样才能提高种粮的积极性。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