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请别人,别人随礼了。回头别人请你你不得添点饭钱给送回去啊。既然随出去这么多礼,自己娃儿怎么也得办个学酒,把礼金收回来,以后还得给别人送的,于是这样的风气,就是像滚雪球一样,滚的越来越大。有人家里办婚礼,收入10来万,这些钱看着别人是赚了,家里就一个女儿,以后送出去的可就不只是10万,而是以前送了数十万,以后还得送出去数十万,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礼尚往来。有人说这事中国文化的精髓,什么都得讲究人情世故,礼尚往来。中国虽然在搞,各种易风易俗,各种反腐,礼尚往来的,历史糟粕不摒弃,中国的这种礼尚往来来再过数十年,会成为各个偏远地区,拖累经济,举家搬迁的直接因素。
现在很多打工的,普通收入的人群,逢年过节,根本不敢回家,有什么请客,实在推不掉,就带点礼金意思一下就好了。但是如果在巴中,大半年的辛苦所得,就得为了人情世故给侵蚀。不得不卷入“礼尚往来”的历史漩涡。
所以现在很多人能做的就是,带情,这样可以仅仅将别人送的礼金给原数奉还就好了,以后如果再请,可以直接随便随便点礼就好了。如果不是在社会上混的人,靠技能吃饭的,很多人情根本就不需要打理的,别要攀比,别人送了几千你就得几千,别人几千是前面主家送了他几千,或者别人马上也要办事了,还能马上收回来。作为普通人,也不想办什么事,送个200就好了。别人也不会说你送的少。人能参加就是给面子了。
前几天回巴中当了一次挂簿子的,宴请了15+3桌的主家,挂了200多个人的礼金,但是人来的只有100个多一点,最后我们挂完簿子,挂簿子的三个人坐了一桌。究其原因,大部分都是被”礼尚往来“所累。带情200-500不等。但是来人就得500-数千,甚至上万。
出生社会,中国人首先被家长教育的就是:”礼尚往来“”人情世故“,这个弄不好,就会难以维持社会关系,难以做人做事。 在欧美家国婚丧嫁娶,没有礼尚往来,让一切都变的真情实感。而中国掺杂礼尚往来,让人情变成世故,人与人真情不露,实感深藏,变得莫测高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