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2736|评论: 31

[交流共享] “三益公大戏院”拾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0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0年代中期,我在成都新街后巷子的 "三益公大戏院" 学戏,有时,也爱跑到步后街的 "成都大戏院",和棉花街的 "永乐戏院" 看戏。那时,我用大人给我的一点小钱 ,凑起来就去戏院子,买 “普通号” 的 "牌子" 看戏,(入场后竹牌子被收掉,当时没有现在的入场卷)。这种票,价很低,基本上就是站在堂厢两侧的木栅栏后面观看(里边,也有点零星的高脚木条凳)。有时戏特别好,又名角出场,戏院就挂起,红底子上面贴有金字的大戏牌子,我记得的有,诸如什么,"全川驰名,文武小生,曾荣华,登台演出 ",就很想看。那时人小,不名一钱,还有点 “飞”(四川俚语读 "fei" 意 "调皮"),有时还 “混” 过戏,想方设法,从戏院守门人 腿边 “梭”(钻)进去 。                                    记得当年,我看过的传统剧目有:著名川剧界前辈 周裕祥 表演他的拿手戏 《西川图》,《抱尸归家》。周  也经常表演他的 《花子骂相》。剧中,“吕蒙正” 都是由著名川剧界前辈 曾荣华 配戏饰演。在其它一些戏,如 《晏婴说楚》 戏中,周裕祥 饰 晏婴,曾荣华 饰 车夫(御人),他俩联袂演出,合作的亲密程度,可谓天衣无缝。就连那些 “袍哥大爷”,爱挑字眼和声腔的 “五老七贤”,玩友戏迷,把戏看后,七嘴八舌,评头品足,都没得啥子说的,只有连声叫,好,好,好。(现在,有些玩友的口头禅,顶,顶,顶)。有些 "绅良"(富人),或 "达官贵人",“名门望族”, 还会给那些登台表演的名角,艺人(如曾荣华,筱桐凤等)送 "彩" (挂红),那天,戏园子门口还要放 “火炮",以示祝贺。戏院门前的,私包车(人拉的),黄包车(人拉的),洋马(街上很少有人骑的,几辆破旧的 “莱令” 牌自行车),还有,当时成都很少有的几 “卦” (辆)黑壳壳小汽车,停了一坝。                                                                                                                       在40年代中,后期,“三益公大戏院” 舞台,上演连台本戏也多,我看过的,诸如:风靡一时 《白蛇传》(剧中,曾荣华饰 “许仙”,筱桐凤饰 “白蛇”),《武则天》,《济公传》,《李思思》,《狮子楼》,《晏婴说楚》,《禹门关》,《帝王珠》(铁笼山)等——该戏中,曾荣华饰 “铁木耳”,筱桐凤饰 “杜后”,剧中 "杜后" 有句台词,"卖妖娆就卖妖娆,你把老娘咋开交" ?至今过耳不忘。有的戏为吸引观众,还加了灯光布景和机关。这些戏,在当时的成都,唱响一时,受到观众和 “七老八十” 的热烈欢迎。                                                         在此,我特别提醒的一点是,在全本《白蛇传》的<盗灵芝> 和 <水漫金山> 戏中,“白娘子”(筱桐凤饰)后背上佩戴的两只宝剑,在当时,已经是经过电镀工艺处理,在舞台灯光下挥舞,银光闪闪,,寒气逼人,一派仙气油然而生,你左思右想怎么会把她看成是 “梭老二” 呢。那时,“三益公” 在《霸王别姬》折戏中,(“霸王” 由蔡如雷扮演,“虞姬” 由桂蕊/廖静秋扮演),“虞姬” 的一对佩剑,亦是如此,因她身份地位非同一般。不是现在表演随心所欲,佩剑用的是 "木片片" (四川俚语 读 "mu-pian-pian") 。名角陈全波在他的拿手戏《皮金滚灯》一戏中,我在 “三益公戏院” 看他表演时,功到自然成,用的是 3 张条凳,而不是现在,表演马虎,敷衍塞责,偷工减料,用的是2张条凳。两者相去甚远,大相径庭。                                                                                                                                                                      那时,有的观众也喜欢看折子戏,"三益公大戏院"上演的折戏,也是好戏,好角色。我看过的,诸如:                                                                《 武松打虎》——(当头棒刘成基饰 “店家”,萧有和饰 “猎户”,金光荣饰 “老虎”,曾荣华饰 “武松”),                                                      《 翠香记 》 ——(曾荣华饰 “邱秀才”,静环,容玉(戴雪如)饰 “老夫人”,飞琼(许倩云)饰 “翠香”,颜树饰 “小姐 ”),                      《评雪辨踪》 ——(许倩云饰 “刘翠屏”,曾荣华饰 “吕蒙正”),                                                                                                                 《凤仪亭 》——(蔡如雷饰 “董卓”,陈淡然 饰 “王允”,筱桐凤 饰 “貂蝉”,曾荣华饰 “吕布”)。晚些时候《凤仪亭》 的阵容是:辛大全,谢鹏飞(曾荣华的师伯)饰 “董卓”,杨淑英,静华,张光茹,周学如,刘克莉饰 “貂蝉”,曾荣华和他的两个学生 兰光临,晓艇饰 “吕布”。                                                                                                                                                                                                    ( 40年后,在80年代初,我在成都红旗剧场(舞台很大),又观看了著名川剧界前辈 曾荣华表演他的拿手戏《铁笼山》,曾 饰 "铁木耳"。此时 " 曾 " 已入耄耋,剧中,一徒手 "庄重把子功",表演要求:庄严威武,雄健肃穆,曾 用力过猛,加之,他双腿遗留腿疾,未立定,后退了两步,被身后小卒上前扶住。那时,我坐在台下想到的是,“内盘” 和知情的 “三姑六婆”,对此, 是不会指指戳戳的)。                  此外,筱桐凤的拿手独角戏,《刁窗》 和《别宫出征》,筱桐凤和曾荣华合演的《下游庵》,刘成基(当头棒)的《跪门吃草》和《赠绨袍》。还有,三国戏《八阵图》等,不胜枚举。(戏中,曾荣华饰 “陆逊”,小燕子饰 “赵云”,曾 以唱词取胜,该戏演到困阵 变脸,及怒发冲冠时,演员的水发要上伸,这些特技,得到了观众热烈的巴巴掌。在当时演出硬是拿了洋的(受到观众好评欢迎),有口皆碑。有的戏,表演生活气息很浓,艺术夸张得体,假戏真做,精妙绝伦,引起观众哄堂大笑。                                                                           那时,“三益公大戏院”,每天晚上 演的折戏,可能有8,9折,天天换,绝不重复(有时午场也要演戏)。一般前面 4,5 个戏叫 “飞飞戏" ,唱和做的功夫都不深,类似 《幽闺记》中的《蒋世隆抢伞》。这样的折戏,我外婆对我说,这是 “请客戏”。后面几个叫 ”压座戏“,是好戏,好角色上场。最后一个是 ”送客戏“ 。
      在此,顺便介绍一下,当时 "成都大戏院" 的 名角(好角色)阵容,可惜因时间久远,我不能全部列出了。
              小生有:玉曲(姜尚峰),曾荣华,蒋青云,何明鹏。
               生角有:天籁,李树臣。
               丑角有:当头棒,周裕祥,王国仁,李文杰。
               花脸有:蔡如雷,汪金庭。
               旦角有:陈碧秀,黄佩莲,筱桐凤,杨云凤,琼莲芳,紫莲,容玉(戴雪如)等。

       那时,“三益公大戏院” 座落在春熙路(北段)左边一个小巷子里,西端与北新街和中新街相连。巷子南端接春熙西段。前后都是成都最热闹的街道,作为戏园子口岸很好,戏院门对面,又是一个庭院式的茶园,(那时我家就住在北新街口,要看戏是近水楼台)。当时,“三益公” 的老板是一姓萧(树仁)的,和徐子昌(我在 “三益公” 时,见过他的面),还有一位鼓师陈某(敬忠)。
      我经常在戏园子穿进穿出,深入台前幕后,近朱者赤。川剧界前辈陈全波(那时我看他大慨只有20多岁的样子),经常指点我,给我念过戏,还嘱咐我,“字要咬正,腔要登满”。当时,他就喊我 “戏娃子“ 了。幼时,我与 “三益公”的 那些川剧界前辈,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志趣相投,难得机遇,不拘年岁,行辈差异,结为 “忘年之交”,至今 “念念不忘”,实为 ”三生有幸“。                                                          幼时,我在 “三益公” 能演唱的 “生角” 胡琴戏有——“三杀” (《杀狗》 ,《杀惜》,《杀奢》)。这3 折戏,旋律抒情优美,音准,节奏,很容易掌握,加上我嗓音音色也不错,字正腔圆,感情充沛,可谓 “声情并茂” 了。那时,“三益公” 有的前辈都说,“这娃娃是块唱戏的料”。时至今日,其中有些唱段,我仍然能够随口唱出。但是,我并非 “戏迷”,从小知戏非好戏。                                                                在此,再把 “三益公大戏院” 的那些名角,介绍出来。
              小生有:曾荣华,钟文英,黄凌云。
              旦角有:筱桐凤,月痕,桂蕊(廖静秋),静环,飞琼(许倩云)。
              花脸有:蔡如雷,陈裕門。
              生角有:刘成钧,蒋俊甫,赵永康。
              丑角有:王国仁,笑非(李),陈全波,一笑。                                                                                                                                     前年,我在省川剧院看戏,凑巧与 “月秋之女” 在 7 排互为邻座,不期而遇,有幸初识。因我在幼年和青年时代,认识她母亲李月秋老师。她告诉我,“三益公” 的 “一笑” 是她的叔叔,我十分惊讶。以前,我在 “三益公大戏院” ,看过著名川剧界前辈 “一笑” 演出的戏不少。几十年来,我不知道 “一笑” 的真名实姓,从那以后,我才得知,“一笑” 的大名(即陈开宗)。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0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5-20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5-5-20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赞!三益公先生介绍的前辈川剧名角在成都市三益公大戏院演出的事迹,引起我曾在三益公大戏院看戏的美好回忆,往事历历在目,也是我一生中最惬意的川剧艺术享受。众多的川剧名角有的年长,有的年青,个个身手不凡,演艺精湛,唱念做打炉火纯青,令人称赞。正是他们这一大批川剧精英,推动了川剧的发展与兴旺。他们才真正算得上是川剧表演艺术家。看看 现今的所谓的川剧表演艺术家,有几人的演艺功夫
深厚,有几人的戏路宽,能唱多少折戏或多少本戏。他们能推动川剧的发展么?!

 楼主| 发表于 2015-5-22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hgj88 发表于 2015-5-20 21:07
好文章。赞!三益公先生介绍的前辈川剧名角在成都市三益公大戏院演出的事迹,引起我曾在三益公大戏院看戏的 ...

      gj 88先生 大安。                     本文承蒙先生一阅,不胜荣幸。先生批注,"公" 深感于此。“三益公”梨园那些名伶演艺,卓尔不群。今观者寥若晨星,仅见你我伯仲,"公"感慨系之。今记述出来,供“戏迷,玩友”观赏消遣。
                     文中,不合时宜之处,望先生为"公" 正腕。



发表于 2015-5-23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往事如烟啊!

2022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5-23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4.gif
5.gif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5-5-24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上传,
 楼主| 发表于 2015-5-25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 花脸1”先生是川剧界“内盘”,与戏迷,玩友关系密切,志趣相投,结下不解之缘。
         现特意为 先生,再上传《 情探》剧照一张。剧中:川剧界前辈阳友鹤饰焦桂英,川剧界前辈袁玉堃饰 王魁。(1982年成都).  
IMG_8243.JPG

发表于 2015-5-25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114622ql9eb9zsb9vtxmxb[1].gif 133152hq84jqc0jtxste8x[1].gif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5-26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tzxc888_1204357653991589.gif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解放后, 50年代初,我在“三益公”戏院,又观看了一些 "现代时装戏",(也叫 "解放戏")。比如有:《小二黑结婚》前辈曾荣华演 "小二黑", 《白毛女》(曾荣华演 "大春"),《红杜鹃》(曾荣华演 "皮子帮")。还有《哑妇与娇妻》,《一贯害人道》等等。这些 "解放戏", 的确要那些旧艺人,换点脑筋花点功夫,才能演得下来。
     比如,在现代戏《许云峰》中:川剧界前辈曾荣华饰 "徐鹏飞" (图片 右2),司徒慧聪饰 "许云峰"(图左3),兰光临饰 "成岗"(左2),
                                                    川剧界前辈周企何饰"沈养斋"(左1),陈文蓉饰 "女秘书"(右1)。( 1965年成都).
IMG_823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边图片为:著名川剧界前辈(文武小生)曾荣华 与夫人胡德芳的合影。(1985年成都).
                                                                      我在数十年后,看到这张照片。愿 曾老 在天之灵 得安息。
IMG_825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9月,成都市川剧界为纪念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筱桐凤(阳友鹤),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曾荣华诞辰100周年,分别举办隆重演出。
      两位前辈的学生们,分别表演了其生前的拿手好戏,以示纪念。我观后百感交集,时过境迁。
      这是成都市川剧院表演的,优秀传统剧目《铁笼山》 。该剧分别为 阳 友鹤和曾荣华生前表演的拿手戏(阳 饰杜后,曾饰铁木尔)。   

IMG_275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益公大戏院”上演的折戏,也是好戏,好角色。除上面列举之外,我看过的还有另一折《跪门吃草》,这是当时,由(著名)川剧界前辈陈全波表演的拿手戏之一。
       《跪门吃草》是<赠绨袍>中的一折,是袍带丑功夫戏。该戏表演中,陈 饰魏大夫"须贾" 出使秦国,最后跪门请死,秦丞相念其有赠绨袍故情免其一死 ,命他食马草的故事。其中有:飞跪,飞卡子,反蹁马,蹀子,膝步,水发等,这些川剧中的高难度表演技巧和动作,陈 得心应手都用上了。在今天的川剧界,中,青年演员是望尘莫及,望洋兴叹的。这类戏,学起来费力不讨好,演起来累死不讨好。
        下边剧照为:80年代,由摄影人谢奇先生拍摄,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 陈全波演出的《跪门吃草》。

摄影:谢奇

摄影:谢奇

发表于 2015-6-15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好幸福啊!!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 2):(接上)化妆为贫士的范雎(即秦丞相张禄)与须贾(陈全波扮演)相遇,须贾不知。后得晓 "范雎" 就是自己无法晋见到的秦丞相张禄,须贾吓得魂不附体,只得跪门请死。
      剧照由,资深摄影人,前南充日报记者,谢奇先生提供。

摄影: 谢奇

摄影: 谢奇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三益公大戏院"部分名角。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 曾荣华(后右)。曾的 师伯,川剧表演艺术家 谢鹏飞( 前左),(谢 后为纳溪县川剧团老艺人)。
     (前右):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 周裕祥。
     (后左):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 周企何。  (1981年成都).



IMG_820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19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12月,成都/南充市川剧界在省川剧院,纪念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 陈全波诞辰100周年,隆重举行 陈的表演艺术《专场演出》。
      他的学生:大弟子--笑非(李)的儿女受其委托,专程由北京赶来赴会,二弟子--汪洋在舞台上表演了陈的拿手戏《裁衣》,弟子--苏明德表演了陈的拿手戏《滚灯》,弟子--许明耻表演陈的拿手戏《黄沙渡》,陈的弟子--胡瑜斌在《梨园芳菲》戏中,扮演"唐明皇"。
      还有,现功成身退,仅存的名旦,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许倩云,亦参加该纪念活动。
      图片:这是演出结束时谢幕照。 前排左1)--李凡(省川剧旦角2 等奖获得人),
                                                                2)--汪洋(国家非遗川北灯戏传承人,享受国家津贴),
                                                                3)--任庭芳(川剧传承人,上海白玉兰奖,文华奖获得人),

                                                                4)--(有关负责人),
                                                                5)--吴欣兰(国家小品/小戏大赛,金奖获得人),
                                                                6)--许明耻(川剧校教授,川剧传承人,白玉兰奖获得人),
                                                                7)--胡瑜斌(国家戏曲梅花奖获得人),
                                                                8)--兰家富(川剧电视大赛一等奖获得人),
                                                                9)-- 苏明德(国家 "金小丑" 奖,获得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6-19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接上边文字。
IMG_36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6-19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边为: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全波,和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许倩云合演的灯戏《裁衣》。
      在40年代,我在 "三益公" 大戏院看陈全波表演的这折戏时,戏牌子上写的是《龚裁缝偷布》。

摄影 :谢奇

摄影 :谢奇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