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304|评论: 6

[信息动态] 【梨园忧思】川剧之困—“天下第一戏”现状报告 (艺术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0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梨园忧思】



         川剧之困—“天下第一戏”现状报告



                                                                                                        (艺术中国)

  川剧是一种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地区的戏曲。它在唐代被称为“川戏”,当时即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年间,川戏吸收了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并加上了“变脸”、“喷火”、“水袖”等独树一帜的技艺,成为了中国地方戏曲的一朵奇葩。
中国
  不过,近几十年,川剧却一直面临着深深的危机。有学者说,川剧其实只是中国消亡的地方戏曲的缩影。

  从“蜀技冠天下”到“因戏亡国”,让人怀念的辉煌……


  川剧在唐时被称为“川戏”。有资料显示,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川地区发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政治事件。当时,时任蜀中方镇(相当于省长)的刘辟是个大贪官,他在蜀中无所忌惮地乱收苛捐杂税,搞得一方民不聊生。于是当地的优人(戏曲演员)将刘辟的作为编成戏剧—即历史上著名的川戏《刘辟责买》,准备通过此戏为民疾呼。但这一戏曲虽然已排练熟练,却一直未能得到上演的机会。
  直到后来刘辟叛唐造反,优人们认为时机已到,便开始公开演出。谁知朝廷昏庸,认为此戏涉及攻击朝廷,不但派兵砸了戏班的场子,还把演员抓来鞭打一顿后充了军。这些演员的冤屈令人愤懑,为随后的反唐起义埋下了伏笔。
  这一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川戏重要的影响力。历史还记载,唐时期川戏影响力在国内非常重要,全国甚至出现了“蜀技冠天下”的局面。不仅在四川出现了以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五人所组成的著名戏班—这也是中国戏曲史上到目前为止最早的戏班,《刘辟责买》、《麦秀两岐》、《灌口神》等著名川剧曲目也开始在全国流行……
  到了五代时期,国内出现了一位
  将川戏首次推向全国的人—他是一位让人哭笑不得的皇帝,叫李存勖。他于公元923年统一北方后,建立后唐,史称后唐庄宗。在川戏数百年的历史中,旧时戏班一直流传着在后台奉祀“祖师爷”的习惯,演员临上场前,都须朝挂在后台入场口的“祖师爷”画像顶礼膜拜,以祈成功。而这被膜拜的“祖师爷”有两位:一位画作白面黑三绺须穿龙袍;另一位画作白面无须穿龙袍—前者正是大名鼎鼎的自誉为“梨园之首”的唐明皇李隆基,而后者,则正是这位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
  这位李存勖的人生因戏曲而辉煌,但结局却是让人叹息的,因为他只会打天下,却不会坐天下。当上皇帝没多久,就深深地沉浸在了川戏等各种戏曲之中,甚至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李天下”,常常粉墨登场与戏子们共同作戏。
  也因为这种关系,不仅戏子们随时可以出入宫廷,最后竟也干预起了朝政。整个后唐成了戏子的舞台,大臣们反而成了观众。这样的结果是:公元926年3月,后唐将军李嗣源发动叛乱,李存勖率领几十名守卫(多为戏子和太监)拼命抵抗,在混乱中被流箭正中其面门,拔出箭来血柱冲天。没有医学常识的李存勖在此时又喝下了一碗人奶—人在失血过多的情况下接触到奶浆,更会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死亡。最后,李存勖一命呜呼,只留下一段“因戏亡国”的悲剧故事流传世间……


  成于满清,兴于民国,抗战之后突然消亡……
  
  川戏在清代进入了一个特殊的转型期,它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如昆腔、弋阳腔、秦腔、二黄腔等等),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成为当时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这一时期的川剧遍及整个四川,在云南、贵州、湖北也拥有大量观众。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多达数百出,其中还包括了如“变脸”、“喷火”、“水袖”等众多独树一帜的表演技法,令观众感叹其妙,回味无穷。
  史料记载,辛亥革命后的成都,已经成为了川剧的天堂。1912年,康子林、杨素兰、萧开臣、李甲生等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川剧艺人,联合八个戏班的一百多位演员和琴师、鼓师,组建了四川第一个川剧艺人自治的组织三庆会,这是成都当时艺术水平最高的川剧剧团。在“戏圣”康子林与“泰斗”贾培之的带领下,三庆会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不仅民间的“玩友”和“围鼓”等票友组织遍布全国,甚至还影响到了海外……
  随后爆发的抗日战争,也让川剧进入了一个畸形的繁荣时期。当时,川剧艺术家们投身抗日宣传活动,演员与剧作家们将传统川剧进行修改,加入抗日救亡的新台词,如周裕祥编演的《滕县殉国记》、张德成、李大中编演的《扬州恨》等,久演不衰,大受欢迎,许多外地剧团也纷纷学演。
  但是,似乎也正是从这时候起,银子的响声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冲击,让成渝两地的川剧人渐渐迷惘了。终于,在经历过战乱、家国的荣辱之后,川剧在历史面前平静下来,那些在舞台上追逐的人们,突然就消失在尘埃里。
  老一辈川剧人将川剧的堕落源头,归罪于40年代左右的川戏改良运动。近80岁高龄的川剧传承人夏庭光老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当时由于重庆已被确立为战时陪都,成都又是内地重要的核心城市,万商云集,外来的文化艺术非常多,这时的川剧人为了生计,被迫改良内容,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例如那种无台词、由演员自由发挥的“条纲戏”,就出现在这个时候。“那些非川剧传统的东西进入了,川剧很多就变了味,忘了本,有的本子甚至被改得已经不是川剧了……”
  
  “川剧不可能灭亡,除非四川人死绝!”川剧保卫战打响……


  2006年,当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川剧时,发现它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危险。于是,一场“振兴川剧”的保卫战打响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大家开始喊出了振兴川剧的口号。当一样东西需要振兴的时候,说明它已经不景气了。”尽管重庆市川剧院以《金子》等多个国家精品剧、优秀保留剧目而令业界惊羡,但其依旧难逃人才断层、新剧创作乏力、名角儿稀缺等“疑难杂症”。在重庆“两会”上,两度“梅花奖”获得者、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一度含泪感叹:“一肥岂能遮百丑,川剧艰辛谁人知?”
  演员的低收入,不仅造成川剧人才流失,更让引进人才举步维艰。沈铁梅说,现在重庆川剧舞台急缺演员,“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无法凑齐,名角更是少之又少。因没有年轻演员顶班,许多老演员无法退休,人才断层现状令人堪忧。面对自己四处碰壁求援,几乎“跑断腿”才修建起来的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她感叹道:“如果没有了演员,修建这么漂亮的舞台又有什么用呢?”
  不仅是重庆,目前国内的川剧都面临着这样的危机。位于川滇交界处的四川省高县,当地的川剧团曾是国家重点文化单位,团里的演员们30多年共演出了200多个历史剧和80多个现代剧,备受观众喜爱欢迎。而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只能住着简陋的房子,四处帮别人打工“讨口”过日子,有的艺人蹬起了三轮、擦起了皮鞋、补起了铁锅……往日的风光与今天的没落形成了巨大反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田青说,对保护工作的淡漠和忽视,或者认识不足,扼杀了无数珍贵的、难以恢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常说的所谓“发展”和“变化”,其实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敌。
  “以地方戏曲为例。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共有367个传统戏曲剧种,到目前已经消亡了100多种。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有的甚至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即使是仍然勉强留存的,大多数面临着后继无人、资金短缺、没有剧场、表演技巧消失等困难。”田青说。
  不过,对于“振兴川剧”的重任,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夏庭光老先生还是很有信心的。他如数家珍地给记者介绍起了重庆川剧院最近的作品:“我们正在筹备《李亚仙》、《杨闇公》等几部新川剧,还有《灰阑记》,这部作品早在《元杂记》中就有记载的,后来被德国话剧大师贝尔托·布莱希特改成了《高加索灰阑记》。”
 “要说川剧灭亡,我不信,除非四川人死绝……”夏老先生神情坚定地说。
  



纪实:川剧之困

     川剧是一种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地区的戏曲,以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加上“变脸”、“吐火”、“水袖”等独树一帜的技艺,成为中国地方戏曲的一朵奇葩,在唐代有“蜀戏冠天下”之称。
随着文化娱乐生活的多元化,川剧这朵民族戏剧奇葩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2006年,川剧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代川剧艺人和众多有识之士为振兴川剧做了许多努力,但“振兴川剧”保卫战收效甚微。目前,巴蜀两地所剩无几的国营川剧团大多处于半瘫痪状态,演出市场萧条,戏剧人才缺失,表演技巧失传……有的艺人甚至蹬起了三轮、擦起了皮鞋、打起了小工……三度中国戏曲成就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一度含泪感叹:“一肥岂能遮百丑,川剧艰辛谁人知?”
在文化娱乐生活较为贫乏的农村,民间草根戏班相对还有一些市场,不少从国营川剧团解散出来的演员也都跑到各地草根戏班,他们中许多演员几岁就开始学戏,除了演戏也没其他什么技能,乡下演出条件差、收入低,除了谋生,在他们骨子里仍有对川剧的不了情。今年72岁的内江“英英川剧团”老板胡英原是资阳川剧团的演员,14岁开始学戏,10年前创办了这个戏班,但每月几乎都是亏损,一直坚守的她2012年底最终难以支撑停演了。
有关学者说,川剧其实只是中国消亡的地方戏曲的缩影。据调查,20世纪50年代我国还存在有367个传统戏曲剧种,但到目前已经消亡了100多种,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甚至没能留下任何音像资料便消失了。  


u=525223906,1011208066&fm=15&gp=0.jpg     u=1295069118,1359749944&fm=21&gp=0.jpg
u=392098961,3891173114&fm=15&gp=0.jpg     u=600466730,2703333739&fm=21&gp=0.jpg

u=1614902812,4257529802&fm=15&gp=0.jpg     u=1900505804,3038611727&fm=21&gp=0.jpg

u=2028447016,4115529048&fm=15&gp=0.jpg     u=2078861185,1767617094&fm=15&gp=0.jpg

u=2359440983,2382999783&fm=15&gp=0.jpg             u=2467692971,3524522655&fm=21&gp=0.jpg

   u=2814469683,1616212532&fm=15&gp=0.jpg       u=2871987842,754509399&fm=15&gp=0.jpg

    u=3223813977,3135274701&fm=15&gp=0.jpg                                   u=3361183737,3226658829&fm=21&gp=0.jpg

    u=3414305841,774283027&fm=15&gp=0.jpg     u=3423618393,758943798&fm=15&gp=0.jpg

u=3904433854,858795969&fm=15&gp=0.jpg       u=4092663263,3207515719&fm=15&gp=0.jpg

u=4127903689,1947898287&fm=15&gp=0.jpg       u=4233263670,3824222339&fm=15&gp=0.jpg

         u=4233939303,1185512056&fm=15&gp=0.jpg    



u=3273504344,3539633995&fm=15&gp=0.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5-20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只要有四川人,只要有四川话,川剧就不会消亡。现在好多川剧院报幕都说普通话,很反感。如悦来茶园里成都市川剧院和民中川剧团的报幕。有些演员唱川戏用普通话发音,更觉得反感。如《情探》一折里著名唱段,“梨花落,杏花开”的杏字,川话应该读成恨声。四川话恨声恰好切中恨的寓意,可谓一语双关之妙。很多川剧中的歇后语,不用四川话说还有那个意思吗?

发表于 2015-5-20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5-5-20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说川剧灭亡,我不信,除非四川人死绝……”

    一个地方剧种的存亡并不是取决于当地人口的多寡,只在于该剧种本身是否具有生命力,以及该剧种还有没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观众。戏曲与观众是天生不可分割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戏曲是灯,观众是油,到了油尽的时候,灯自然也亮不起来了。现实情况正是,在川剧演职人员迅速流失的同时,川剧的观众也在以“一年减少一排”的速度老去,而且是去了就再也回不来。所以,川剧的弘扬与复兴,不能只盯着演职人员的培养,还得响应时代特点,放宽视野,多渠道的培育新生代的川剧观众。
    《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这些简单的模式引爆了多少人的眼球,吸引了成百上千万的观众,要说缺经费,恐怕光是商家主动要求贴播和植入的广告就够花N久了吧,弘扬一个川剧有那么难吗?戏曲做为多种文化艺术的浓缩与集大成者,值得挖掘的地方多了去了!一个能孕育众多“超女”的四川培育不出新生代的川剧人才与川剧“粉丝”,说出去都没人信!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很多时候恰恰是说起来难而做起来容易。问题是,这些部门和机构到底有没有用心想,有没有去用心做。弘扬了这么多年的川剧了,成绩何在?

QQ图片20150520162444.png

发表于 2015-5-20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4a36acaf2edda3cc280aaf5403e93901203f92d3.gif 4a36acaf2edda3cc280aaf5403e93901203f92d3.gif 4a36acaf2edda3cc280aaf5403e93901203f92d3.gif
让川渝两地人一想到吃火锅就想到看川剧!

发表于 2015-5-24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100627faj5foxkikfzfzri.gif

发表于 2015-5-24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有四川人!川剧就不可能消亡!说得好!顶!顶!顶!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