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下载
四川手机报读者讨论区
请
[登录]
或
[注册]
[去市州]
阿坝
巴中
成都
重庆
达州
德阳
甘孜
广安
广元
乐山
凉山
泸州
眉山
绵阳
南充
内江
攀枝花
遂宁
雅安
宜宾
资阳
自贡
搜索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首页
Portal
论坛
教育观察
问政
5G
网红四川
版务
四川手机报
本版
用户
管理日志
社区银行
版务
最新主题
最新回复
管理日志
最新图片
社区银行
积分商城
问卷调查
活动中心
群众呼声
麻辣杂谈
新 时 代
生态环保
律师在线
舆情监测
成都
绵阳
德阳
巴中
南充
乐山
内江
达州
广安
广元
遂宁
泸州
宜宾
凉山
资阳
眉山
雅安
自贡
营山
南江
新都
南部
摄影
楼市
旅游
川剧
汽车
桌游
招聘
教育
航拍
彩铃
健康
装修
美食
租房
论坛
›
麻辣生活论坛
›
中国川剧
›
【梨园忧思】川剧之困—“天下第一戏”现状报告 ...
麻辣社区小程序
麻辣社区APP
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麻辣社区微博号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群众呼声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返回列表
阅读:
3304
|
评论:
6
[信息动态]
【梨园忧思】川剧之困—“天下第一戏”现状报告 (艺术中国)
【梨园忧思】川剧之困—“天下第一戏”现状报告 (艺术中国)
[复制链接]
abcdefg杨荥
abcdefg杨荥
当前离线
积分
21156
发表于 2015-5-20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梨园忧思】
川剧之困—“天下第一戏”现状报告
(艺术中国)
川剧是一种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地区的戏曲。它在唐代被称为“川戏”,当时即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年间,川戏吸收了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并加上了“变脸”、“喷火”、“水袖”等独树一帜的技艺,成为了中国地方戏曲的一朵奇葩。
中国
不过,近几十年,川剧却一直面临着深深的危机。有学者说,川剧其实只是中国消亡的地方戏曲的缩影。
从“蜀技冠天下”到“因戏亡国”,让人怀念的辉煌……
川剧在唐时被称为“川戏”。有资料显示,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川地区发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政治事件。当时,时任蜀中方镇(相当于省长)的刘辟是个大贪官,他在蜀中无所忌惮地乱收苛捐杂税,搞得一方民不聊生。于是当地的优人(戏曲演员)将刘辟的作为编成戏剧—即历史上著名的川戏《刘辟责买》,准备通过此戏为民疾呼。但这一戏曲虽然已排练熟练,却一直未能得到上演的机会。
直到后来刘辟叛唐造反,优人们认为时机已到,便开始公开
演出
。谁知朝廷昏庸,认为此戏涉及攻击朝廷,不但派兵砸了戏班的场子,还把演员抓来鞭打一顿后充了军。这些演员的冤屈令人愤懑,为随后的反唐起义埋下了伏笔。
这一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川戏重要的影响力。历史还记载,唐时期川戏影响力在国内非常重要,全国甚至出现了“蜀技冠天下”的局面。不仅在四川出现了以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五人所组成的著名戏班—这也是中国戏曲史上到目前为止最早的戏班,《刘辟责买》、《麦秀两岐》、《灌口神》等著名川剧曲目也开始在全国流行……
到了五代时期,国内出现了一位
将川戏首次推向全国的人—他是一位让人哭笑不得的皇帝,叫李存勖。他于公元923年统一北方后,建立后唐,史称后唐庄宗。在川戏数百年的历史中,旧时戏班一直流传着在后台奉祀“祖师爷”的习惯,演员临上场前,都须朝挂在后台入场口的“祖师爷”画像顶礼膜拜,以祈成功。而这被膜拜的“祖师爷”有两位:一位画作白面黑三绺须穿龙袍;另一位画作白面无须穿龙袍—前者正是大名鼎鼎的自誉为“梨园之首”的唐明皇李隆基,而后者,则正是这位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
这位李存勖的人生因戏曲而辉煌,但结局却是让人叹息的,因为他只会打天下,却不会坐天下。当上皇帝没多久,就深深地沉浸在了川戏等各种戏曲之中,甚至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李天下”,常常粉墨登场与戏子们共同作戏。
也因为这种关系,不仅戏子们随时可以出入宫廷,最后竟也干预起了朝政。整个后唐成了戏子的
舞台
,大臣们反而成了观众。这样的结果是:公元926年3月,后唐将军李嗣源发动叛乱,李存勖率领几十名守卫(多为戏子和太监)拼命抵抗,在混乱中被流箭正中其面门,拔出箭来血柱冲天。没有医学常识的李存勖在此时又喝下了一碗人奶—人在失血过多的情况下接触到奶浆,更会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死亡。最后,李存勖一命呜呼,只留下一段“因戏亡国”的悲剧故事流传世间……
成于满清,兴于民国,抗战之后突然消亡……
川戏在清代进入了一个特殊的转型期,它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如昆腔、弋阳腔、秦腔、二黄腔等等),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成为当时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这一时期的川剧遍及整个四川,在云南、贵州、湖北也拥有大量观众。常见于舞台的
剧目
多达数百出,其中还包括了如“变脸”、“喷火”、“水袖”等众多独树一帜的表演技法,令观众感叹其妙,回味无穷。
史料记载,辛亥革命后的成都,已经成为了川剧的天堂。1912年,康子林、杨素兰、萧开臣、李甲生等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川剧艺人,联合八个戏班的一百多位演员和琴师、鼓师,组建了四川第一个川剧艺人自治的组织三庆会,这是成都当时艺术水平最高的川剧剧团。在“戏圣”康子林与“泰斗”贾培之的带领下,三庆会的
演出
几乎场场爆满,不仅民间的“玩友”和“围鼓”等票友组织遍布全国,甚至还影响到了海外……
随后爆发的抗日战争,也让川剧进入了一个畸形的繁荣时期。当时,川剧艺术家们投身抗日宣传活动,演员与剧作家们将传统川剧进行修改,加入抗日救亡的新台词,如周裕祥编演的《滕县殉国记》、张德成、李大中编演的《扬州恨》等,久演不衰,大受欢迎,许多外地剧团也纷纷学演。
但是,似乎也正是从这时候起,银子的响声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冲击,让成渝两地的川剧人渐渐迷惘了。终于,在经历过战乱、家国的荣辱之后,川剧在历史面前平静下来,那些在
舞台
上追逐的人们,突然就消失在尘埃里。
老一辈川剧人将川剧的堕落源头,归罪于40年代左右的川戏改良运动。近80岁高龄的川剧传承人夏庭光老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当时由于重庆已被确立为战时陪都,成都又是内地重要的核心城市,万商云集,外来的
文化
艺术非常多,这时的川剧人为了生计,被迫改良内容,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例如那种无台词、由演员自由发挥的“条纲戏”,就出现在这个时候。“那些非川剧传统的东西进入了,川剧很多就变了味,忘了本,有的本子甚至被改得已经不是川剧了……”
“川剧不可能灭亡,除非四川人死绝!”川剧保卫战打响……
2006年,当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川剧时,发现它已成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临消失的危险。于是,一场“振兴川剧”的保卫战打响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大家开始喊出了振兴川剧的口号。当一样东西需要振兴的时候,说明它已经不景气了。”尽管重庆市川剧院以《金子》等多个国家精品剧、优秀保留
剧目
而令业界惊羡,但其依旧难逃人才断层、新剧创作乏力、名角儿稀缺等“疑难杂症”。在重庆“两会”上,两度“梅花奖”获得者、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
川剧
院院长沈铁梅一度含泪感叹:“一肥岂能遮百丑,川剧艰辛谁人知?”
演员的低收入,不仅造成川剧人才流失,更让引进人才举步维艰。沈铁梅说,现在重庆川剧舞台急缺演员,“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无法凑齐,名角更是少之又少。因没有年轻演员顶班,许多老演员无法退休,人才断层现状令人堪忧。面对自己四处碰壁求援,几乎“跑断腿”才修建起来的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她感叹道:“如果没有了演员,修建这么漂亮的
舞台
又有什么用呢?”
不仅是重庆,目前国内的
川剧
都面临着这样的危机。位于川滇交界处的四川省高县,当地的川剧团曾是国家重点
文化
单位,团里的演员们30多年共
演出
了200多个历史剧和80多个现代剧,备受观众喜爱欢迎。而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只能住着简陋的房子,四处帮别人打工“讨口”过日子,有的
艺人
蹬起了三轮、擦起了皮鞋、补起了铁锅……往日的风光与今天的没落形成了巨大反差。
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田青说,对保护工作的淡漠和忽视,或者认识不足,扼杀了无数珍贵的、难以恢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常说的所谓“发展”和“变化”,其实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敌。
“以地方戏曲为例。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共有367个传统戏曲剧种,到目前已经消亡了100多种。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有的甚至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即使是仍然勉强留存的,大多数面临着后继无人、资金短缺、没有剧场、表演技巧消失等困难。”田青说。
不过,对于“振兴川剧”的重任,作为
文化遗产
传承人的夏庭光老先生还是很有信心的。他如数家珍地给记者介绍起了重庆川剧院最近的作品:“我们正在筹备《李亚仙》、《杨闇公》等几部新川剧,还有《灰阑记》,这部作品早在《元杂记》中就有记载的,后来被德国话剧大师贝尔托·布莱希特改成了《高加索灰阑记》。”
“要说
川剧
灭亡,我不信,除非四川人死绝……”夏老先生神情坚定地说。
纪实:川剧之困
川剧是一种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地区的戏曲,以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加上“变脸”、“吐火”、“水袖”等独树一帜的技艺,成为中国地方戏曲的一朵奇葩,在唐代有“蜀戏冠天下”之称。
随着文化娱乐生活的多元化,川剧这朵民族戏剧奇葩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2006年,川剧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代川剧艺人和众多有识之士为振兴川剧做了许多努力,但“振兴川剧”保卫战收效甚微。目前,巴蜀两地所剩无几的国营川剧团大多处于半瘫痪状态,演出市场萧条,戏剧人才缺失,表演技巧失传……有的艺人甚至蹬起了三轮、擦起了皮鞋、打起了小工……三度中国戏曲成就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一度含泪感叹:“一肥岂能遮百丑,川剧艰辛谁人知?”
在文化娱乐生活较为贫乏的农村,民间草根戏班相对还有一些市场,不少从国营川剧团解散出来的演员也都跑到各地草根戏班,他们中许多演员几岁就开始学戏,除了演戏也没其他什么技能,乡下演出条件差、收入低,除了谋生,在他们骨子里仍有对川剧的不了情。今年72岁的内江“英英川剧团”老板胡英原是资阳川剧团的演员,14岁开始学戏,10年前创办了这个戏班,但每月几乎都是亏损,一直坚守的她2012年底最终难以支撑停演了。
有关学者说,川剧其实只是中国消亡的地方戏曲的缩影。据调查,20世纪50年代我国还存在有367个传统戏曲剧种,但到目前已经消亡了100多种,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甚至没能留下任何音像资料便消失了。
赞
打赏
下载APP打赏
打赏列表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回复本楼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锦官城北
锦官城北
当前离线
积分
3349
发表于 2015-5-20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只要有四川人,只要有四川话,川剧就不会消亡。现在好多川剧院报幕都说普通话,很反感。如悦来茶园里成都市川剧院和民中川剧团的报幕。有些演员唱川戏用普通话发音,更觉得反感。如《情探》一折里著名唱段,“梨花落,杏花开”的杏字,川话应该读成恨声。四川话恨声恰好切中恨的寓意,可谓一语双关之妙。很多川剧中的歇后语,不用四川话说还有那个意思吗?
评论
赞同
反对
举报
签约Red
签约Red
当前离线
积分
29520
发表于 2015-5-20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
评论
赞同
反对
举报
川剧在民间
川剧在民间
当前离线
积分
30289
发表于 2015-5-20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说川剧灭亡,我不信,除非四川人死绝……”
一个地方剧种的存亡并不是取决于当地人口的多寡,只在于该剧种本身是否具有生命力,以及该剧种还有没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观众。戏曲与观众是天生不可分割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戏曲是灯,观众是油,到了油尽的时候,灯自然也亮不起来了。现实情况正是,在川剧演职人员迅速流失的同时,川剧的观众也在以“一年减少一排”的速度老去,而且是去了就再也回不来。
所以,川剧的弘扬与复兴,不能只盯着演职人员的培养,还得响应时代特点,放宽视野,多渠道的培育新生代的川剧观众。
《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这些简单的模式引爆了多少人的眼球,吸引了成百上千万的观众,要说缺经费,恐怕光是商家主动要求贴播和植入的广告就够花N久了吧,弘扬一个川剧有那么难吗?戏曲做为多种文化艺术的浓缩与集大成者,值得挖掘的地方多了去了!
一个能孕育众多“超女”的四川培育不出新生代的川剧人才与川剧“粉丝”,说出去都没人信!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很多时候恰恰是说起来难而做起来容易。问题是,这些部门和机构到底有没有用心想,有没有去用心做。弘扬了这么多年的川剧了,成绩何在?
评论
赞同
反对
举报
川剧在民间
川剧在民间
当前离线
积分
30289
发表于 2015-5-20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川渝两地人一想到吃火锅就想到看川剧!
评论
赞同
反对
举报
沐水人_ql
沐水人_ql
当前离线
积分
2162
发表于 2015-5-24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
赞同
反对
举报
2471308430
2471308430
当前离线
积分
858
发表于 2015-5-24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有四川人!川剧就不可能消亡!说得好!顶!顶!顶!
评论
赞同
反对
举报
返回列表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
详情请点击此处>>
浏览过的版块
麻辣杂谈
蓬安论坛
都江堰论坛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