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哈尔滨铁路警方提供、由央视公布的庆安血案视频(以下简称“庆安视频”),非但没有使事件真相大白,反而让疑云更加浓重。该视频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造,已是面目全非,远离真实。尽管精心炮制,弄虚作假的痕迹仍然十分明显,可以说是破绽百出,不堪一击。其作假的招数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剪切。整个事件从上午十时许到中午十二点过,经理两个多小时,可庆安视频记录的影像仅有几分钟,这表明,公布的视屏对原件做了大量的剪切。其中有几处是很重要的环节。
第一处,徐纯合追到警务室前,击打铁门后,向候车室走去。这是画面中断了,后来接上的是徐纯合推开母亲、甩开儿子的画面。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先前网友上传的视屏有民警李乐斌高举防爆棍击打徐纯合的镜头,据此,可以做这样的推想:民警进入警务室,徐纯合及其家人已经进站,他的情绪缓和下来,走向候车处,跟家人在一起。这时,民警李乐斌带着手枪,拿着棍子出了警务室,冲向徐混合,举起棍子猛击徐纯合。徐只得招架躲闪。如果真是这样,李乐斌就有不当使用器械、扩大事态、激化矛盾之嫌。当时徐纯合手无寸铁,既没有伤害群众,也未攻击民警,无违法危险行为,民警李乐斌有什么理由要用棍子击打他?由于民警无端长时间的击打,才使本来已经缓和甚至平息的冲突再起,并急剧升级。没有前面民警击打徐纯合,就不会有后面徐纯合夺棍击打民警。正因为这一段对民警不利,所以剪掉了。
第二处,徐纯合甩开小孩之后,跟民警已经拉开了距离,可这时画面又断了,接上的是两人争夺防爆棍。中间还有什么情节?不难想象,民警李乐斌用棍子继续击打徐纯合。在难以招架的紧急关头,徐纯合奋起夺棍。真是这样,事件不是袭警,而是警袭。徐的行为就是正当防卫。
第三处,二人争夺棍子,相持不下。这时画面又中断了,接上的是徐用棍子击打民警。棍子是怎么落到徐的手里的? 可以想象:两人先是争夺棍子,后是用右手互相击打,再后来,李乐斌右手掏出手枪,左手丢下棍子,拉开枪机让子弹上堂,准备射击。徐纯合为避免自己被枪击,急忙用棍子击打李乐斌持枪的手背,企图将手枪击落。如果确实这样,民警李乐斌即使不是故意枪杀,至少也是使用枪支不当。两人夺棍,李乐斌即使不算占上风,至少不是处于劣势,其身体和生命都未处于严重危险的时刻,根本不该使用枪支。由于李乐斌违规使用武器,导致冲突白热化,事件出现根本性变化。徐纯合不是袭警,而是正当防卫。应负责的不是徐纯合,而是李乐斌。 从以上诸例可以看出,剪切就是为了去掉对官方不利的画面,从而掩盖事实真相。
二、消声。监控摄像头记录的视频应该是既有画面又有声音,可是庆安视频将声音全部抹掉了。没有声音,人物的行为就难以理解,甚至可能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比如,徐纯合在车站安检门口一段,从短暂而不清晰的图像看,他似乎先跟车站的保安争执,后来又和民警抓扯争吵。他们究竟说些什么?因为没有声音,无从知晓。是徐要求进站,保安、民警不让,还是徐阻挡乘客进站,保安、民警要他让开。由于没有声音,徐的家人说是保安拒绝徐进站,而官方说是徐阻挡乘客进站。官方为什么要消掉声音?混淆视听,毋庸置疑。
三、拼接。事件涉及的空间有了较大转移,一个摄像头拍摄的画面不足以反映全貌时,可以使用多个摄像头记录的图像。但是必须坚持三个个原则:一是画面是原件无改动,而是空间完整无空隙,三是时间连续无间断。可是庆安视频画面有改动,空间不完整,时间不连续,支离破碎,七零八落。拼接的意图是变换拍摄角度,让镜头拉得更远,图像变小变模糊,从而弱化官方人员的违法或不当行为。
比如,民警和徐纯合争夺棍子一节,用商店摄像头和小件寄存处摄像头记录的图像,距离远,形象小,画面不清晰,究竟是怎样的情形,观众难以正确判断。
四、抽帧。抽帧就是将画面抽掉一部分,让事件进程缩短,就是我们常说的与慢镜头相对的“快进”。这是为强化或淡化人物的动作行为,以得到歪曲事实掩盖真相的目的。
比如,徐纯合甩小孩一节,据测算,他甩孩子竟然快到每秒4,4米。如果他用这样的初始速度投掷铅球,那要打破世界纪录。缩短了投掷过程,强化了徐的凶狠,用心良苦。
五、转向。将人物的朝向翻转以便凸显对徐不利的因素。
比如,在徐甩小孩前后,民警的臂章忽而儿在右边,忽而又在左边。镜头初放时,小孩落在民警的右边,回放时却落在左边,而且碰着了民警的手臂。将民警的朝向改变是为凸显徐的狠心,也可能掩盖民警的什么负面行为。
六、乱时。完整的视频原件,时间应该是连续不断的。可庆安视屏由于大量剪切,随意拼接,时间必然是断断续续的。为掩盖这些作假痕迹,不敢显现事件进展的时间,但,不知是由于疏忽还别有用心,有时又在画面上迭映出时间。这就露出了弄虚造假的马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