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635|评论: 6

[群众呼声] 袁氏髦耋老人苦寻找祖籍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6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袁氏髦耋老人苦寻找祖籍地:四川南充雷坊沟现在哪儿?(民国、清朝时的地名是:顺庆阜南充县雷坊沟)请求知道的说一下,完成一个年迈的老人回乡之路。感激不尽。(民国前叫雷坊沟还是内肪沟,或黎邡沟,因我太奶不识字,川音浓告诉就这些。清朝末年,此处百分之九十都姓袁,有袁家祠堂较辉弘,春节、清明祭祖,在外地的文武官员纷纷回归故里,各家都筹备丰盛,声势颇为壮观…咱家是光绪二十二年我太奶怀抱我爷爷(两岁)离故乡的…迄今已七代袁氏嫡脉50余口…清朝至民国时四川省顺庆阜南充县内(雷、黎、垒)坊沟袁氏家族庞大…生活用的是(竹管连接的)自来水,现在地名在南充市内还是南充县内,或在西充县内?年代久远烦求知悉地方历史的好人告诉。我太奶娘家姓李,距离“内坊沟”不远;袁姓人富甲户占大多数,春节外地文武官员经商翘楚回归,停的轿子、马匹超过半里之遥。仅燃放的鞭炮硝烟数日不绝,炮皮纸屑积如粪堆一般…每年清明节都举办“祭祖大典甚为隆重,祭品统筹,悉族共餐”,袁氏祠堂占地面积很大,常年有人住守祭扫。光绪二十一年,祭祖后又行拜世尊之仪,因我曾祖英亡,太奶抱一岁娃儿(我爷爷)作为高辈居牌坊下正座接受礼拜,突然,牌坊顶窜下一条大蛇,搅洒了餐宴,有人惊呼:盖黄鳝也!白须老者忙告诉众晚辈:不可造次,寡孀居正席祖上不悦…随令举族伏匐乞恕祷告,太奶离座,蛇速瞬间隐去…光绪22年正月初二太奶抱我爷爷离祖居…我家曾祖父以上三代单传,我门开挡金铺,到我曾祖时破落,我门为小房头嫡族辈份高,其他门户辈小,官宦者较多…太奶也没留下那些名人字号,曾说过我亲族家都有佃农家佣丫寰…有一年竹摇蓝一男婴因女疏呼被猪咬食之。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3-16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找吧?现在有些地方地名都改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就是的太不好找了,这是年代久远的,真心不好找

发表于 2015-3-16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萦溪上面有个老命叫“内肪店”的,不知是不是。

2015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3-17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关注
发表于 2015-4-22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八大王剿四川”的战乱中,曾经金碧辉煌的状元府邸一度荒芜;
  在“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徙中,袁氏祖辈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将它打造成规模宏大的地主庄园;
  在新中国成立后,它日渐萧条,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和村民视野。
  历经战乱的府邸
  车出顺庆城区,经潆新公路向北,大约30分钟后就到了大林乡。袁家朝门大院位于大林寺村。
  “袁家朝门前对潺潺流水,后靠巍巍青山,左倚高岗,右扶石梁,俨然坐落于一把圈椅之中,在古人眼里,这里是修房造屋的风水宝地。”在大林寺村委会主任袁德才家里,几名六旬以上的村民向记者道出袁家朝门的来历。
  村民说,袁家朝门原本叫李状元府,是明朝末年一个叫李熙的人高中状元后修建的府邸,府邸前立有一座高大的牌楼,每有圣旨传来,李熙定会走出大院,在牌楼前跪迎圣旨。因此,“李状元府”也被称作“李家朝门”。
  记者通过“百度”搜索了解到,在朝门接旨是古代惯有的礼制。重庆的朝天门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历朝历代的皇帝向重庆地方官下达圣旨时,均通过水路送达于此,地方官在此恭迎圣旨并跪拜山呼“皇上万万岁”,朝天门因此得名。
  李家朝门的败落源于“八大王剿四川”的连年战乱。当时,明末农民军首领张献忠曾经带兵转战川北,除在西充县多扶镇境内的凤凰山派重兵把守外,还在顺庆区同仁乡的四方寨、大林乡的插旗山安营扎寨,三地形成掎角之势,互为攻守据点。其中,大林乡插旗山据点扼守顺庆府北路的潆溪、李家、芦溪、金台、大林等陆路重镇,并控制嘉陵江沿岸的渔溪、凤山、搬罾等咽喉要地。
  “插旗山位于李家朝门后方,两地相距不足3公里。”袁德才说,身为明末状元的李熙当然不甘心明朝的灭亡,成为大林境内抵抗农民军的中坚力量,常常与位于插旗山的农民军短兵相接。后来,农民军攻陷了位于李家朝门前方4公里处的石子岭,对李家朝门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李熙率领的“朝门军”很快被击败。
  “插旗山上至今还残留着巨石垒砌的壕沟、圆木搭建的寨门,上世纪50年代在石子岭修建水库时,还挖出过大量的房屋瓦片和铁锅、铜壶、箭镞等。”袁德才认为,虽然李家朝门的故事都是祖辈口头传下来的,无从考证,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芭茅林”里的地主庄园
  “李家朝门是砍芭茅林发现的,是袁家捡来的府邸。”现年60多岁的袁氏后人袁宗吉说,“李状元”落荒而逃后,留下来的状元府邸成了一座空宅。
  “兔从狗窦入,雉在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李家朝门,这个曾金碧辉煌、戒备森严的状元府,在连年烽火中,变得一片荒芜,门庭中、大院外长满了树木、艾草、芭茅,人入其中,分不清东西南北。
  清康熙年间,湖北麻城袁氏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迁移至大林境内,在拓荒耕种过程中,袁氏发现了遗存下来的李状元府,并改名为袁家朝门。袁氏历经数代经营,让昔日的状元府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地主大庄园。
  “袁志轩、袁文昌、袁少勋、袁春凡都是大地主。”大林小学退休教师文积先介绍,他家祖辈都是袁氏家族的佃户,小时候曾亲眼目睹了袁家大院的繁华。
  袁氏的男人们在南充、成都、重庆多有房产,在朝门大院常住的多是袁家妇女和小孩,只在每年夏季,袁氏在外经商、当官的男人们才会回到朝门大院避暑。每有喜事,袁氏族人必齐聚朝门大院,举办隆重的“敞席”。
  所谓“敞席”,就是在位于中庭的大院坝内,整整齐齐地摆放上100多张八仙桌,中庭正中的正房和四周的厢房内也摆放着桌椅。大院三重建筑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廊道里,到处都挂着红灯笼,一到夜晚,烛火通明。受邀赴宴的是贵宾,通常持请帖入朝门,坐在正房或厢房里享用“九大碗”;其他佃户、长工、丫环、轿夫、戏子、吹鼓手等“散客”坐大院坝,吃配有“八大碗”的“敞席”;流浪者、乞丐等不得进入朝门,只能排队候在朝门外等着施舍。
  “人多,排场大,热闹得很。”文积先说,袁家每有大事,就要请来“戏班子”演出,往往连演几天,演出的剧目多为川剧中的名剧,吹鼓手至少有“两拨人”,轮流演奏。
  庭院深深话沧桑
  袁家大院的没落始于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地主拥有的田地和庄园也被分给佃户、雇农等。
  “我家人口多,分到了10多间厢房。”文积先说,袁家朝门数百间房屋除袁氏后人居住外,多余的房屋分别分给了文姓、陈姓、蒋姓、赵姓等。房屋分到各家各户后,住户根据自家需要,又在房前院后补建了新的房屋,其风格、用材等不尽相同,经年累月后,袁家朝门失去了昔日的本来面目。
  “上世纪80年代前,袁家大院内仍然聚集了很多住户,人口不下200人,现在院内只有2户人了。”袁德才说,改革开放后,逐渐富裕起来的“朝门人”更喜欢砖石结构的青瓦房、楼房。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多数村民乔迁新居,搬离了袁家朝门。从此,朝门大院逐渐萧条,房屋因没人居住、年久失修,大多破损不堪。
  记者在袁家朝门看到,大院有三重院落。残破的房屋以穿斗结构青瓦房为主,梁木榫卯相连,柱柃相互贯通,屋脊连成一体,房屋交错,庭院深深。墙壁多为木板拼接而成,偶用竹篾、黄泥敷就,外涂石灰。立柱全用整根圆木做成,最粗的需成人双臂合围。做工考究的木格窗子,用镂空手法雕刻出精致的图案。门当、户对、撑弓、挑梁、柱石上,残存的浮雕虽已腐蚀斑驳,但仍依稀可辨,有猛浪狂奔的江河,有缓缓流动的祥云,有栩栩如生的花草,有姿态各异的神兽。
  “朝门已拆,大院已破,但‘朝门人’的生活却蒸蒸日上。”袁德才指着距朝门大院不足100米的几栋现代化厂房介绍,“朝门人”在政府引导下,从2008年开始,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先后建起了30余栋食用菌种植大棚和5000万袋食用菌培育基地,成为顺庆区农民产业园区的发源地,并成功探索出丘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大林模式”。
  如今,曾经生活在袁家朝门大院的村民,搞起了产业园,注册的“朝门牌”食用菌远销成都、重庆、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朝门人”户均年纯收入达3万元以上。

发表于 2015-4-22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老人致敬,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