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379|评论: 33

[交流共享] 重庆市川剧院演出《逼侄赴科》(大幕川剧《玉簪记》第三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庆市川剧院演出《逼侄赴科》(高腔)(大幕川剧《玉簪记》之第三场)



本剧源自明代传奇《玉簪记》,为川剧”江湖十八本“之一。
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一见钟情,相念甚洽。不料受阻于清规戒律,必正被逼赴考。妙常冲破禁锢,雇船追赶情人。二人相会船上,互赠玉簪、鸳鸯坠作为订婚信物,以矢志终如一,忠贞不二。故事浪漫而喜剧,人物可爱且坚贞。其中《逼侄赴科》和《秋江》两折,至今久演不衰,享誉海内外。
本集为《逼侄赴科》全折,《秋江》片段,使全剧有园满的结剧。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3-2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5-3-2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乔松老师辛苦摄制和上传精彩视频!

发表于 2015-3-2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乔老师:'秋江'一折是原版舞台录像,还是剪缉过的?因陈妙常问稍翁的讲口道白:你是从早下河,还是刚才下河来的,   但不知他赶何人的船到临安去了.又重复问了一次,稍翁又好是讲赶老汉的船,后才讲赶二娃子的船到临安去了.是演员忘词,还是剪缉后没有处理连接好,这是一点小失误.要讲罗龙吉这样的老演员是不会忘词的怎台戏都还是比较不错的,就是这点不足之处,可不可以将全剧连接在编缉一次.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签约好友临帖,谢谢关注!

暴风截图201521633966862_副本.jpg
暴风截图20152256432841_副本_副本.gif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本0001 发表于 2015-3-2 11:34
谢谢乔松老师辛苦摄制和上传精彩视频!

谢谢“本本0001”老师临帖、关注和鼓励!

暴风截图20152256622882_副本.gif
暴风截图201521634354618_副本.jpg

发表于 2015-3-2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374265904@qq.co 发表于 2015-3-2 13:19
谢谢签约好友临帖,谢谢关注!

:):):):)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戏迷 发表于 2015-3-2 12:58
请问乔老师:'秋江'一折是原版舞台录像,还是剪缉过的?因陈妙常问稍翁的讲口道白:你是从早下河,还是刚才下河 ...

回谈林兄的疑问:《秋江》一折是“片段”,没有整折上传。
原因是:一、剧本整理后,《秋江》以下唱段中“恨观主将一对凤凰两坼开,郎去也,何日才来,怕只怕啊----(帮)相思病儿离不开----”已经删掉了。
同时,稍翁和陈姑一段对话:“姑姑,你贵姓啊?”、“我姓陈”------也被删了。如全折照传,恐有网友不赞成,引发争论。
二、这折戏大家都很熟悉,主要是稍翁和陈姑就雇船的过程进行的对白和表演,其中有两段非常经典的唱段又删了,而且这折戏演出的时间有40多分钟,看起来花时间。
鉴于以上两个原因,所以我没有全折上传,但为了反映逼侄赴科后,陈姑冲破封建禁锢,于秋江河下雇船追赶潘郎,新编《玉簪记》又有追上必正二人船上团园的喜剧结尾,我就将《秋江》一折大幅度剪辑,只表现有陈姑雇船赶潘这回事,保留了结尾和谢幕,以表现全剧的故事情节。
由于编辑时粗心大意,把视频的剪辑搞重复了,又没有很好的检查、校对,因此出现兄台所指出的错误。除在此给你解释其中原委外,还给论坛上的各位网友道歉!

暴风截图201521634639304_副本.jpg
暴风截图201521635075483_副本.jpg
暴风截图20152256622882_副本.gif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5-3-2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江一折其他剧种和川剧各有特色。比较突出是川剧,曲剧,四川扬琴很有韵味! 秋 (3)_副本.jpg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3-2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赏心悦目!形神兼备、声情並茂,赞!
楼主多虑了,其实他怎庅改编、影起怎样的争论都与你无关,当今确有一凤剧团总爱改编原作,“秋江”一折原本就是一段不关紧要的过场戏,经前辇演员呕心沥血把它打磨成一折经典,各个剧种所演秋江都是以川剧为范本,川剧界更应倍加愛护、忠实传承!
这个戏单从演员演绎此戏来说、实为难得一见的精品,挺!

发表于 2015-3-2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谢谢!真难为乔老师费心了!因我喜爱传统,这新版<<玉簪记>>从舞美,演员服装穿戴,和怎个舞台画面都很美,给人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可是现在改后使终没有原汁味,主要是唱的删多了,如陈姑唱怕只怕呀!丢腔解三星,委婉动听,符合人物感情,前辈老先生安得多美的曲牌哟,尤其<<妙常拜月>>没有了,那其中的曲牌才较多,真是美,妙,绝!传统呀!东丢点,西删点,这儿不用,那儿也不用,将来先人都不要了!

发表于 2015-3-2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实为难得一见的精品 170757ziii9h9faw44fb9l.gif

发表于 2015-3-2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精彩,真是百看不厌的经典折戏!
   谢谢乔老师给众网友带来欢乐!
    DSC03442.JPG

发表于 2015-3-2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乔松老师上传的大位戏,以前只有逼侄和秋江折子戏,难得看到全记,祝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羊年发財,多岀字幕片片。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牛东方 发表于 2015-3-2 14:49
秋江一折其他剧种和川剧各有特色。比较突出是川剧,曲剧,四川扬琴很有韵味!

是的,如骆老师所说,很多剧种都演过《秋江》,但最有特色的是川剧的《秋江》!
京剧的《秋江》就是学的川剧,从川剧移植过去的,仅诙谐一样就无法与川剧的秋江相比!
川剧《秋江》演出时间较长,观众们耳熟能详,稍微的”整理“,戏迷们都会有意见的!

暴风截图20152256833717_副本.gif
暴风截图201521633512852_副本.jpg

发表于 2015-3-2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175306wmz9tzzhghzl77sm.gif 乔松老师摄制的视频非常好,此版本<逼侄赴科>看起很舒服,谢谢上传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zkx397171916 发表于 2015-3-2 15:55
赏心悦目!形神兼备、声情並茂,赞!
楼主多虑了,其实他怎庅改编、影起怎样的争论都与你无关,当今确有一 ...

谢谢”zkx397171916“网友的一番宏论,使我受益匪浅!
重川演出的《玉簪记》这个戏,从年轻观众看来觉得很好,很适合青年观众的口味!
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不顾一切大胆的追,一个尼姑为了爱情雇船去赶心上人!那是明代的事呕!怎不叫现代的年轻人羡慕、欣赏呢?剧院又在舞美、音乐、服饰、灯光上下了一番功夫,怎么不叫现代的年轻人被吸引、喜欢呢?剧场内青年男女观众那爽朗的笑声、演出结束时那热烈的掌声,不就很好的说明问题了吗!
但是,老戏迷们却感到有点不舒服了,那是演了多少年的经典之作了,怎么能随便删减呢?
这就是一对矛盾,剧院想方设法想把青年观众吸引到剧场看戏,老观众想看的是”原汁原味“的《玉簪记》,该怎么来调和呢?

暴风截图20152256622882_副本.gif
暴风截图201521635263433_副本.jpg

发表于 2015-3-2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消息,顶              

发表于 2015-3-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374265904@qq.co 发表于 2015-3-2 20:57
谢谢”zkx397171916“网友的一番宏论,使我受益匪浅!
重川演出的《玉簪记》这个戏,从年轻观众看来觉得 ...

我这七十多岁的川剧老观众,一辈子对川剧的深厚情怀无法磨灭了,脑子里根生替骨装的是五六十年代的川剧,那时剧场看的,唱片听的,如<<玉簪记>>,<<柳荫记>>听袁老师,陈书舫,谢文新唱的,<<荆钗记>>,听刘世玉,刘又全唱的,<<彩楼记>>,听许倩云唱的,<<拷红>>,<<三祭江>>听竟华唱的,<<坐舟>>,王清莲唱的,<<五台会兄>>,听吴晓雷唱的......这些经典的唱段常在我耳边回荡,看来只有随着灵魂儿消失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戏迷 发表于 2015-3-2 16:18
谢谢!谢谢!真难为乔老师费心了!因我喜爱传统,这新版从舞美,演员服装穿戴,和怎个舞台画面都很美,给人一种美 ...

我想,重川整理和排演这个戏的目的,主要是想方设法想把青年观众吸引进剧场。
所以首先着重剧情上下功夫,爱情故事要完整,所以加了“楔子”,顺水漂来一轻舟,潘郎与陈姑一见钟情,结尾又加了陈姑雇船赶上了潘郎,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一般的戏都要在两个小时内演完,所以只好在剧情中的台词上做出“整理”,为实现“把年轻观众吸引进剧场”的目的服务。
为了实现目的,剧院还在舞美、音乐、服饰、灯光上做了大量的改进,这些工作和努力,还真的把很多少男少女吸引进了剧场。该场演出安排在情人节晚上,艺术中心大剧院坐了800多人,其中80%是年轻人,而票价不菲,为80、160、280元一张。演出中,看到高兴处,年轻观众们发出了会声的爽朗笑声,演出结束谢幕时,观众们都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说明,剧院“把青年人吸引进剧场”的目的达到了。

平时,大剧院和金汤街剧场演传统戏,老年观众占95%以上,青年人是寥寥无几。那就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戏,怎么来调和和处理这对矛盾,真的有点抠老壳!不说别人,我就很矛盾!
《逼侄赴科》这折戏基本未动,演和唱基本保持了原貌。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