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提振打造自贡“川剧名片”的信心2014-12-15 11:21:05来源:自贡网
□ 罗彬 川剧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地方剧种。自贡人创作打磨出的川剧精品,总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出自贡博大精深的川味文化、井盐文化和鲜明的时代风采。昨晚,一出近代川剧力作《还我河山》又在盐都舞台闪亮登场。这是为明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之作,也是继《夕照祁山》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后,自贡市再一次打造的精品力作。 《还我河山》的隆重献演,也再一次为我们打造优秀传统艺术提振了信心。 自贡这片热土以“大三绝小三绝”而声名远播,其实,自贡在川剧方面的杰出成就,也同样是一张熠熠生辉的城市名片。有统计数据表明,自198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振兴川剧”号召至今,全省共推出改编、新创剧目300余个,有100多台剧目在全国和全省的重大文艺比赛、调演中获奖。在我们自贡,《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夕照祁山》《潘金莲》《中国公主杜兰朵》……一出出川剧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并屡屡获奖。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涌现出一大批川剧创作、表演的领军人物,如一级编剧魏明伦、廖时香,一级演员余丛厚,一级作曲廖忠荣等。自贡作为川剧资阳河流派的发源地,一直高扬“振兴川剧”的大旗,坚守在川剧艺术舞台。 我们追寻《还我河山》的创作足迹,可以获得丰富的启示。其一,川剧要发展下去,必须与时俱进,找到与时代脉络实现契合的关键点。《还我河山》取材于近代自贡重大历史事件,是一段至今都让盐都人民为之自豪的历史,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创作人员为川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作曲者运用《国歌》中的音调作为基本元素,结合川剧高腔进行创作,美工通过灯效、烟雾等营造出被轰炸等与剧情相符的情景,配乐大胆运用圆号、长号、长笛等西洋铜管乐器,使音乐更具震撼力,所有这些都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手段的完美融合。其二,《还我河山》的成功献演,凝聚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心血。省文化主管部门关心支持,市政府工作报告两度提出,各界精英人才共同努力,历时3年,历尽艰辛,催生了这一力作。其三,川剧的发展需要着力长远,奖掖新人。我市历来重视为川剧传承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几年前,笔者就从媒体上获知,本市文化艺术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川剧表演专业,当时该专业学生朱梦婷在第十三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决赛上,荣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花称号。在此次《还我河山》排练中,朱梦婷担纲主角,戏份极重。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新人正在接棒,川剧艺术后继有人。 正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那个时代的艺术高峰一样,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领风骚的文化艺术样式,在文化消费日趋多元的背景下,川剧自然不可能像她曾经有过的那样普及与辉煌。在打造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道路上,《还我河山》的出现给我们提振了信心,保持和传承川剧中丰富的地方文化的精髓,保持它独有的生命活力,努力促进川剧与人民、时代、市场紧密结合,如此,才能推进川剧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