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占整版的“早教”广告近日肆虐济南的报纸。大家一定要当心!它只不过是一套吹得神乎其神夸大其辞的早教教材而己。越吹得神的,越是心虚,大家千万不要被它的大口气吹住啊! 按他们的标准,只要你按他们的教材对孩子进行早教,你的孩子就一定会是神童了;如果你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就是对孩子的早教不合格。原来早教的标准是他们定的!瞧瞧他们是怎么吹的吧: “0——1岁左右,识字500,比同龄孩子聪明,能分辨88个半音阶,看到字会指出对应物品,能背诵五言绝句,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我小舅子的孩子到18号就整一岁了,正常儿。他妈整天教他“妈妈,爸爸”,可是他根本没这个意识,根本说不出来,偶尔不经意蒙出个比较接近的音节,大家就高兴得什么似的,还说识字500?就算到了1岁半他对自己发声器官的控制力能有多大提高?能不能发得出来这500个音恐怕还是个大问题,更别说识字了。对发声器官的控制力,是个体自然的成长过程,恐怕不是早教能教得了的吧!再说,一个小孩子,一天至少要睡12个小时的觉,除去吃喝拉撒,一天可供利用的也就是四五个小时,家长就保证都能靠上吗?再说了,你就是有心教他,他可得有心学呀! “2岁左右,识字达到2000个,能背诵30首以上古诗,流利地读出书中的内容,能够灵活运用成语,接触陌生人不哭闹,自己能穿衣服。” 别的不说,单说这个能灵活运用成语,那也绝对不可能!绝对!我今年都奔四了,觉得自己离灵活运用成语还有一大截子呢,须知中国有多少成语啊,看看成语字典,厚厚的一大本呢!2岁的孩子就能吗?成语是中国古文化的精华,要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必须对古汉语有相当的研究。识字2000的孩子能研究古汉语吗?再说,成语的运用还是一个心智发展、生活历练的过程,2岁左右的孩子没有这样的过程,他能理解多少成语?不理解就谈不上灵活运用。 “3岁左右,识字达到3000个,至少有一种艺术特长,懂得加减法,会讲故事、编故事,外语学习能力强,会看地图,地理知识丰富,不发脾气、摔东西。” 艺术特长,得有那个艺术细胞。没有艺术细胞的人,你逼疯了他他也没有艺术特长。三岁左右的孩子不发脾气,那得多大的自控能力!我们这些成年人,几十年的修行,还要时不时地发脾气,三岁的孩子不发点小脾气,还象孩子吗? “4岁左右,会至少一门外语对语,能流畅地读书看报,能快乐主动的学习,做事专注达两小时左右,喜欢写诗句、作文”。 会至少一门外语对话,就是一般来说会两三门。陷阱就在这里:会“你好,晚安”这样的对话十句八句就算是会了呢,还是可以跟外国人聊聊天文地理什么的呢? “5——6岁左右,外语口语十分流利,不任性、不自私,养成读书习惯、喜欢阅读,性格开朗、帮助别人,想像力强、思维活跃,在几个方面有专长,能独立学习生活。” 能达到这些,就是一个成年人了呢!甚至,电脑前的您,敢不敢说达到这一条了呢?反正我不敢。“外语口语十分流利,对一般来说,那是不大好实现的。要达到这一步,首先得母语掌握得精深,外语也得精深,其历史、风情、文化沿革、语言发展脉络、与其他语种的交流融合、文体理工医药天文地理哲学经济……各方面都得涉足——外文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要达到这一水平也实属不易,一般得出国实习,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单靠一套教材加上水平一般的家长就能达到?这不是骗人是什么! 如今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十分舍得给孩子花钱,一帮人就是钻这个空子,说得天花乱坠、危言耸听,一手大棒一手蜜糖,费尽心思赚昧良心的钱。报纸也高兴与之狼狈为奸,为虎作伥,管它骗不骗,给钱就广告它! 在这里奉劝这位头顶许多光环的冯德全先生,作为文化人、知识分子,不要把钱看得太重,不能让斯文去扫地,要倡导正气,要讲实话。名节,到什么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